《太平聖惠方》~ 卷第八十六 (12)
卷第八十六 (12)
1. 治小兒驚疳諸方
夫小兒驚疳者。由心臟實熱之所致也。凡小兒襁褓之內。氣血未調。臟腑細微。骨肉輕軟。因其哺乳不時。致生壅滯。內有積熱。不得宣通。心神多驚。睡臥不穩。胸膈煩悶。口舌生瘡。頰赤面黃。發黃煩躁。多渴吃水不止。乳食漸微。久而不痊。體瘦壯熱。故名驚疳也。
治小兒驚疳。體熱黃瘦。真珠散方。
真珠末(半兩),金箔(五十片細研),銀箔(五十片細研),沒石子(一枚),犀角屑,羚羊角屑天竹黃(細研),胡黃連,甘草(炙微赤銼),川大黃(銼微炒),當歸(銼微炒),硃砂,雄黃(細研),牛黃(細研),麝香(細研以上各一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茵陳湯調下半錢。日三服。量兒大小。增減服之。
治小兒驚疳。心神煩躁。體熱瘦瘁。眠臥不安。龍腦丸方。
龍腦(一錢細研),麝香(半分細研),牛黃(一錢細研),雄黃(一錢細研),天竹黃(一分細研)胡黃連(一分),蘆薈(一錢細研),熊膽(一錢研入),青黛(一錢細研),膩粉(半分研入),蟾酥(半分研入),硃砂(一分細研),蝸牛(三七枚微炒),雀兒飯甕(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同研令勻。以水浸蒸餅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薄荷湯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治小兒熱過驚疳。青黛丸方。
青黛(半兩細研),乾蠍(五枚微炒),白附子(炮裂),天竹黃(細研),胡黃連,蘆薈(細研),牛黃(細研),地龍(微炒),麝香(細研以上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用夜明沙半兩。糯米中炒。米熟為度。去米。入湯。細研夜明沙為糊。入諸藥末。同研令勻。丸如綠豆大。三歲以下。以淡生薑湯下三丸。以上。加五丸。不得多服。
治小兒驚疳久不瘥。蘆薈丸方。,蘆薈(半兩細研),龍齒(一分細研),麝香(細研),黃連(去須),熊膽細研,蛇
蛻皮灰,蜣螂(去翅足炙微黃),蟬殼(微炒),蝸牛(炒令微黃),地龍(微炒),田父(炙令微黃以上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更量兒大小。增減服之。
治小兒驚疳。心熱搐搦。胸膈多涎。不食。龍腦丸方。
龍腦(一錢細研),麝香(一錢細研),蟾酥(半分研入),金箔(十四片細研),膩粉(半錢研入)天竹黃(細研),犀角屑,胡黃連,甜葶藶(隔紙炒令黃色),乾蠍(微炒以上各半兩),牛黃(細研),雄黃(細研),熊膽(細研),蘆薈(細研),天漿子(微炒),真珠末(研入),硃砂(細研),青黛(細研),田父(炙微黃),土蜂窠(以上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糯米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薄荷湯下三丸。汁出並吐出涎為效。三歲以上加丸服之。
白話文:
小兒驚疳是由於心臟實熱引起的。襁褓中的嬰兒,氣血尚未調和,臟腑嬌嫩,骨肉柔軟,如果哺乳不規律,容易導致氣血壅滯,積聚內熱,無法宣洩,從而出現心神不安、睡臥不寧、胸膈煩悶、口舌生瘡、面頰紅赤、面色發黃、發熱煩躁、口渴多飲、乳食減少等症狀。時間久了,病情加重,體瘦發熱,這就是所謂的驚疳。
治療小兒驚疳(體熱黃瘦):真珠散
將真珠末(半兩)、金箔(五十片,研細)、銀箔(五十片,研細)、沒石子(一枚)、犀角屑、羚羊角屑、天竹黃(研細)、胡黃連、炙甘草(微炙,銼碎)、炒川大黃(微炒,銼碎)、炒當歸(微炒,銼碎)、硃砂、研細雄黃、研細牛黃、研細麝香(以上各一分)研磨成細粉。用茵陳湯調服,每次半錢,一日三次,根據孩子的年齡調整用量。
治療小兒驚疳(心神煩躁、體熱消瘦、睡臥不安):龍腦丸
將龍腦(一錢,研細)、麝香(半分,研細)、牛黃(一錢,研細)、雄黃(一錢,研細)、天竹黃(一分,研細)、胡黃連(一分)、蘆薈(一錢,研細)、熊膽(一錢,研入)、青黛(一錢,研細)、膩粉(半分,研入)、蟾酥(半分,研入)、硃砂(一分,研細)、炒蝸牛(三七枚,微炒)、雀兒飯甕(一分)研磨成細粉,加水浸泡蒸餅,和成綠豆大小的丸子。不限時間,每次用薄荷湯送服三丸,根據孩子的年齡調整用量。
治療小兒熱證引起的驚疳:青黛丸
將青黛(半兩,研細)、炒乾蠍(五枚,微炒)、炮裂白附子、天竹黃(研細)、胡黃連、蘆薈(研細)、牛黃(研細)、炒地龍(微炒)、麝香(研細,以上各一分)研磨成細粉。取夜明砂半兩,與糯米同炒至米熟,取出夜明砂,研磨成糊狀,加入藥粉,混合均勻,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三歲以下兒童,每次用淡薑湯送服三丸;三歲以上,每次服五丸,不可過量。
治療小兒驚疳久治不愈:蘆薈丸
將蘆薈(半兩,研細)、龍齒(一分,研細)、麝香(研細)、去須黃連、研細熊膽、蛇蛻皮灰、炙蜣螂(去翅足,微炙至黃色)、炒蟬殼(微炒)、炒蝸牛(炒至微黃)、炒地龍(微炒)、炙田父(炙至微黃,以上各一分)研磨成細粉,用煉蜜和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用粥湯送服五丸,根據孩子的年齡調整用量。
治療小兒驚疳(心熱抽搐、胸膈多涎、不食):龍腦丸
將龍腦(一錢,研細)、麝香(一錢,研細)、蟾酥(半分,研入)、金箔(十四片,研細)、膩粉(半錢,研入)、天竹黃(研細)、犀角屑、胡黃連、炒甜葶藶(隔紙炒至黃色)、炒乾蠍(微炒,以上各半兩)、牛黃(研細)、雄黃(研細)、熊膽(研細)、蘆薈(研細)、炒天漿子(微炒)、真珠末(研入)、硃砂(研細)、青黛(研細)、炙田父(微炙至黃色)、土蜂窠(以上各一分)研磨成細粉,用糯米飯和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用薄荷湯送服三丸,以涎液排出為效,三歲以上兒童增加丸藥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