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 (19)
卷第九 (19)
1. 治傷寒九日以上候諸方
夫傷寒九日以上。病不除者。或初一經受病。即不能相傳。或已傳三陽訖。而不能傳於陰。致停滯累日。病證不罷。或三陰傳病已畢。又重感於寒。名為兩感傷寒。則腑臟俱病。故日數多而病候改變也。
治傷寒九日不解。心腹堅滿。身體疼痛。內外有熱。煩嘔不安。宜服前胡湯方。
前胡(一兩去蘆頭),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白朮(一兩),枳實(一兩麩炒微黃),赤芍藥(一兩),黃芩(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病九日。曾經發汗吐下未解。三焦生熱。其脈滑數。昏憒沉重。欲入百合狀證。宜服石膏湯方。
石膏(三兩),黃連(一兩去須),黃柏(一兩),黃芩(一兩),豉(二兩),梔子仁(一兩),麻黃(一兩去根節),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細銼和勻。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如人行十里再服。以微利為度。
治傷寒九日。下之後。胸膈煩滿。小便不利。譫語。一身不可轉側。宜服赤茯苓湯方。
赤茯苓(二兩),柴胡(二兩去苗),黃芩(一兩),龍骨〔二(一)兩〕,川大黃(三兩銼碎微炒)人參(一兩去蘆頭),牡蠣(一兩焙為粉),桂心(一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九日。心肺熱。氣急。喉中有膿血。宜服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兩),柴胡(一兩去苗),青竹茹(一兩),桔梗(一兩半去蘆頭),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麥門冬(一兩半去心)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下芒硝末一錢。攪令勻。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九日。心中滿悶。腹脹喘急。宜服檳榔散方。
檳榔(半兩),訶黎勒皮(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桑根白皮(三分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蔥白一莖。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九日不解。往來寒熱。狀如溫瘧。胸膈滿悶。時有痰逆不止。半夏散方。
半夏(二兩湯洗七遍去滑),葛根(一兩銼),白朮(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柴胡(二兩去苗),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黃芩(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治傷寒九日以上,若病情未癒,可能原因有幾種:一開始感染就傳遞不下去;或三陽經傳遍了,卻沒傳到陰經;或三陰經病程結束後,又再次受寒,稱為「兩感傷寒」。這些情況都會導致臟腑同時生病,因此病程較長,症狀也會有變化。
若傷寒九日未癒,伴隨心腹堅滿、身體疼痛、內外發熱、噁心嘔吐、坐立不安等症狀,宜服用前胡湯。
前胡一兩(去蘆頭)、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白朮一兩、枳實一兩(麩炒微黃)、赤芍藥一兩、黃芩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切碎)、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至香熟)。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
若傷寒九日,曾服用發汗或瀉下藥物但病情未解,三焦發熱,脈搏滑數,昏沉嗜睡,似將陷入昏迷,宜服用石膏湯。
石膏三兩、黃連一兩(去鬚)、黃柏一兩、黃芩一兩、豆豉二兩、梔子仁一兩、麻黃一兩(去根節)、川大黃二兩(切碎,微炒)、甘草一兩(炙微赤,切碎)。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均勻。每次服用半兩,用水一大盞,加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 服藥後如步行十里再服藥一次,以大便略通為度。
若傷寒九日,瀉下後,胸膈煩悶,小便不利,神志不清,全身不能翻身,宜服用赤茯苓湯。
赤茯苓二兩、柴胡二兩(去苗)、黃芩一兩、龍骨一兩、川大黃三兩(切碎,微炒)、人參一兩(去蘆頭)、牡蠣一兩(焙成粉)、桂心一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乾)、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甘草一兩(炙微赤,切碎)。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大盞,加生薑半分、大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
若傷寒九日,心肺發熱,呼吸急促,喉中有膿血,宜服用犀角散。
犀角屑一兩、柴胡一兩(去苗)、青竹茹一兩、桔梗一兩半(去蘆頭)、川大黃一兩半(切碎,微炒)、麥門冬一兩半(去心)。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渣,加入芒硝末一錢,攪勻,溫服,不拘時間。
若傷寒九日,心中悶脹,腹脹喘促,宜服用檳榔散。
檳榔半兩、訶黎勒皮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乾)、甘草半兩(炙微赤,切碎)、桑根白皮三分(切碎)。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大盞,加生薑半分、蔥白一根,煎至五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
若傷寒九日未癒,寒熱往來,類似溫瘧,胸膈悶脹,時有痰逆不止,宜服用半夏散。
半夏二兩(湯洗七遍去滑)、葛根一兩(切碎)、白朮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柴胡二兩(去苗)、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乾)、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至香熟)、黃芩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切碎)。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
若傷寒九日未癒,胸脅脹滿,傍晚發熱,此因未瀉下,內實所致,宜服用芒硝散。
川芒硝二兩、前胡一兩(去蘆頭)、枇杷葉半兩(去毛,炙微黃)、葛根一兩(切碎)、川大黃一兩(切碎,微炒)、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以大便通暢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