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八十四 (2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十四 (23)

1. 治小兒胸中有寒諸方

夫小兒三焦不調。則寒氣獨留。上膈不通。則令兒乳哺不得消。下噫氣酸臭。胸膈痞滿。甚則氣息喘急也。

治小兒胸膈有寒。或時嗽逆。不欲乳食。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一兩煨用皮),白朮(半兩),五味子(半兩),白茯苓(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焙),細辛(一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半兩去蘆頭),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胸中有寒。多吐清水。不能飲食。人參散方。

人參(半兩去蘆頭),厚朴(半兩刮去皺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當歸(一分銼碎微炒),丁香(一分),白朮(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

同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治小兒胸中有寒。乳哺不消。腹中痞滿。氣逆不能乳食。肉豆蔻散方。

肉豆蔻(一分去殼),人參(一分去蘆頭),藿香(一分),白茯苓(一分),厚朴(半兩去皺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白朮(一分),乾薑(半兩炮裂銼),訶黎勒(半兩煨用皮),木香(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胸中有寒。氣逆嘔吐。溫膈散方。

人參(一分去蘆頭),訶黎勒(半兩煨用皮),丁香(一分),草豆蔻(一分去皮),甘草(一分炙微赤銼),陳橘皮(一分湯浸去白瓤焙)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胸中寒氣積滯。氣逆。不下乳食。草豆蔻散方。

草豆蔻(三枚去皮),檳榔(一分),訶黎勒(半兩煨用皮),人參(一分去蘆頭),前胡(一分去蘆頭),甘草(半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治小兒胸中寒氣結塞不通。時欲嘔吐。前胡散方。

前胡(一分去蘆頭),白朮(一分),人參(一兩去蘆頭),高良薑(一分銼),陳橘皮(一分湯浸去白瓤焙),藿香(一分),甘草(半分炙微赤銼),厚朴(一分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治療小兒胸中寒證的各種方法

如果小兒三焦失調,寒氣就會滯留體內。上焦不通暢,導致孩子無法消化奶水,還會打嗝,排出酸臭的氣體,胸膈脹滿,嚴重時甚至呼吸急促。

治療小兒胸膈寒氣,偶爾咳嗽、嘔逆,不想吃奶的訶黎勒散:

訶黎勒(一兩,煨後取皮)、白朮(半兩)、五味子(半兩)、白茯苓(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後焙乾)、細辛(一分)、甘草(半兩,炙烤微紅後切碎)、人參(半兩,去除蘆頭)、陳橘皮(半兩,用溫水浸泡去除白色內瓤後焙乾)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碗水煎煮,煎至五分,濾去藥渣,溫服。不限時間服用,可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增減藥量。

治療小兒胸中寒氣,多次嘔吐清水,不能進食的人參散:

人參(半兩,去除蘆頭)、厚朴(半兩,刮去粗糙的表皮,塗上薑汁炙烤至香)、陳橘皮(半兩,用溫水浸泡去除白色內瓤後焙乾)、當歸(一分,切碎後微炒)、丁香(一分)、白朮(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碗水加少許生薑一起煎煮,煎至五分,濾去藥渣,溫服。不限時間服用,可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增減藥量。

治療小兒胸中寒氣,奶水消化不良,腹部脹滿,氣逆不能進食的肉豆蔻散:

肉豆蔻(一分,去除外殼)、人參(一分,去除蘆頭)、藿香(一分)、白茯苓(一分)、厚朴(半兩,刮去粗糙的表皮,塗上薑汁炙烤至香)、白朮(一分)、乾薑(半兩,炮製後切碎)、訶黎勒(半兩,煨後取皮)、木香(一分)、甘草(一分,炙烤微紅後切碎)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二錢,用一小碗水煎煮,煎至五分,濾去藥渣,溫服。每日三次,可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增減藥量。

治療小兒胸中寒氣,氣逆嘔吐的溫膈散:

人參(一分,去除蘆頭)、訶黎勒(半兩,煨後取皮)、丁香(一分)、草豆蔻(一分,去除外皮)、甘草(一分,炙烤微紅後切碎)、陳橘皮(一分,用溫水浸泡去除白色內瓤後焙乾)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碗水煎煮,煎至五分,濾去藥渣,溫服。不限時間服用,可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增減藥量。

治療小兒胸中寒氣積滯,氣逆,不吃奶的草豆蔻散:

草豆蔻(三枚,去除外皮)、檳榔(一分)、訶黎勒(半兩,煨後取皮)、人參(一分,去除蘆頭)、前胡(一分,去除蘆頭)、甘草(半分,炙烤微紅後切碎)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碗水煎煮,煎至五分,濾去藥渣,溫服。不限時間服用,可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增減藥量。

治療小兒胸中寒氣阻塞不通,經常想嘔吐的前胡散:

前胡(一分,去除蘆頭)、白朮(一分)、人參(一兩,去除蘆頭)、高良薑(一分,切碎)、陳橘皮(一分,用溫水浸泡去除白色內瓤後焙乾)、藿香(一分)、甘草(半分,炙烤微紅後切碎)、厚朴(一分,刮去粗糙的表皮,塗上薑汁炙烤至香)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碗水煎煮,煎至五分,濾去藥渣,溫服。不限時間服用,可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增減藥量。

2. 治小兒脾胃氣不和不能飲食諸方

夫脾者臟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氣。合為表裡。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氣平調。則谷化而能食。若虛實不等。水穀不消。故令腹脹。或溫利不能飲食。所以謂之脾胃氣不和。不能飲食也。

治小兒脾胃氣不和。腹脅妨悶。不能飲食。四肢羸弱。人參散方。

人參(一分去蘆頭),丁香(一分),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黃耆(一分銼),甘草(一分炙微赤銼),訶黎勒皮(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棗一枚。

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治小兒脾胃氣不和。見食飲嘔。心胸壅悶。前胡散方。

前胡(三分去蘆頭),赤茯苓(半兩),桂心(一分),人參(半兩去蘆頭),白朮(半兩),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蘆根(三分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

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治小兒冷傷脾胃。氣不和。心腹痛。不欲飲食。高良薑散方。

高良薑(一分銼),陳橘皮(一分湯浸去白瓤焙),人參(半兩去蘆頭),草豆蔻(一分去皮),當歸(一分銼碎微炒),桂心(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看兒大小。分減溫服。

治小兒脾胃氣不和。憎寒壯熱。不納乳食。白豆蔻散方。

白豆蔻(一分去皮),黃耆(半兩銼),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乾木瓜(半兩),陳橘皮(一分湯浸去白瓤焙),芎藭(一分),人參(半兩去蘆頭),枇杷葉(一分拭去毛炙微黃)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棗一枚。

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治小兒脾胃氣不和。時時腹脅虛脹。不欲乳食。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皮(一分),京三稜(半兩微焙銼),人參(半兩去蘆頭),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桂心(一分),乾薑(一分炮裂銼),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棗湯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治小兒脾氣不和。食少無力。溫脾散方。

人參(二分去蘆頭),白朮(半兩),訶黎勒皮(三分),木香(半兩),黃耆(半兩銼),白茯苓(半兩),藿香(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桔梗(半兩去蘆頭),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棗一枚。

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增減溫服。

白話文:

脾胃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脾負責運化食物精微,胃負責接收和消化食物。兩者協調運作,食物才能被正常消化吸收。如果脾胃功能失調,就會導致消化不良,出現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這就是脾胃氣不和。以下是一些治療小兒脾胃氣不和導致不能飲食的方劑:

人參散方: 適用於小兒脾胃氣不和,伴有腹脅脹悶、食慾不振、四肢消瘦的症狀。方劑包含人參、丁香、陳橘皮、黃耆、甘草、訶黎勒皮。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少量水煎服,可加些生薑和紅棗。

前胡散方: 適用於小兒脾胃氣不和,伴有嘔吐、胸悶的症狀。方劑包含前胡、赤茯苓、桂心、人參、白朮、枇杷葉、蘆根、甘草、厚朴。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少量水煎服,可加些生薑。

高良薑散方: 適用於小兒因受寒導致脾胃氣不和,伴有心腹疼痛、不想吃東西的症狀。方劑包含高良薑、陳橘皮、人參、草豆蔻、當歸、桂心。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少量水煎服。

白豆蔻散方: 適用於小兒脾胃氣不和,伴有怕冷、發熱、拒絕吃奶的症狀。方劑包含白豆蔻、黃耆、甘草、乾木瓜、陳橘皮、芎藭、人參、枇杷葉。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少量水煎服,可加些生薑和紅棗。

訶黎勒散方: 適用於小兒脾胃氣不和,伴有間歇性腹脅脹滿、拒絕吃奶的症狀。方劑包含訶黎勒皮、京三稜、人參、陳橘皮、厚朴、桂心、乾薑、甘草。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溫熱的紅棗水調服。

溫脾散方: 適用於小兒脾氣不和,伴有食慾減少、乏力的症狀。方劑包含人參、白朮、訶黎勒皮、木香、黃耆、白茯苓、藿香、陳橘皮、桔梗、甘草。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少量水煎服,可加些生薑和紅棗。

五香煎方: 適用於小兒脾胃長期虛弱,伴有食慾減少、四肢消瘦的症狀。方劑包含丁香、沉香、麝香、木香、藿香、白朮、訶黎勒皮、白茯苓、陳橘皮、甘草、黃耆。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煎煮成藥汁,加入麝香、蜂蜜、生薑汁和紅棗肉熬成藥膏,每次服用半茶匙,用粥調服。

以上劑量需根據兒童年齡和體重調整,服用前最好諮詢專業的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