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八十四 (18)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十四 (18)

1. 治小兒瘧疾諸方

夫小兒瘧病者。是夏傷於暑熱。客於皮膚。至秋復為風邪所折。陰陽交爭。攻發寒熱而成瘧也。凡發欲解則有汗出。汗出多則津液減耗。又熱乘於臟則生虛躁。其瘧瘥之後。腑臟未得復。故內猶有熱。故渴而引飲也。若引飲不止。小便澀者。則變成飲癖也。

治小兒七八歲患瘧。發歇。寒熱心煩。或渴。乾漆散方。

乾漆(一分搗碎炒令煙出),川大黃(一分銼碎微炒),恆山(半兩),石膏(一兩研),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小麥三十粒。

煎至五分。去滓放溫。發前服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治小兒瘧發後。肚脹。兼頭面浮腫。宜服防葵散方。

防葵(半兩),柴胡(半兩去苗),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桑根白皮(半兩銼),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熱瘴氣為瘧。犀角散方。

犀角屑(半兩),鱉甲(一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柴胡(三分),知母(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恆山(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治小兒痰熱發瘧。知母散方。

知母(一兩),鱉甲(一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牡蠣粉(半兩),恆山(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二)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治小兒痰癖。瘧發無時。牡蠣散方。

牡蠣粉(半兩),知母(一分),恆山(半兩),烏梅肉(半兩微炒),人參(半兩去蘆頭),鱉甲(二分塗醋炙微黃去裙襴),川升麻(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銼),豉心(一分),桃仁(一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酒調下半錢。日二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治小兒瘧疾。發後煩熱。升麻散方。

川升麻(一分),恆山(一分),蜀漆(一分),川大黃(一分銼碎微炒),葳蕤(一分),黃芩(一分),桂心(一分),川芒硝(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以吐利為度。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治小兒瘧疾。發歇寒熱。小便赤黃。宜服桃仁散方。

桃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知母(半兩),鱉甲(三分塗醋炙微黃去裙襴),赤茯苓(三分),川升麻(半兩),黃芩(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這些是古代治療兒童瘧疾各種處方的介紹。孩子之所以會患上瘧疾,大多是在夏天因酷熱受暑,暑熱滯留在皮膚之下,到了秋天又被風邪侵襲,導致身體陰陽失調,進而引起寒熱交替的癥狀,形成瘧疾。在病情緩解時,孩子會出汗,但汗出多了會使體內津液減少,熱氣侵入內臟則會產生虛躁感。瘧疾好轉後,內臟功能尚未完全恢復,所以仍可能有餘熱,因此孩子會感到口渴想喝水。如果一直喝水不止且小便不通暢,可能會演變成飲癖。

以下是一些具體的治療處方:

  1. 對於七八歲左右的孩子,如果出現瘧疾反覆發作、心煩、寒熱交錯或口渴的情況,可以使用乾漆散來治療。

  2. 對於瘧疾發作後,孩子肚子脹大,臉部和頭部出現浮腫的現象,建議服用防葵散。

  3. 對於由熱瘴氣引起的瘧疾,可以使用犀角散來治療。

  4. 對於因痰熱導致的瘧疾,可以使用知母散。

  5. 對於因痰癖造成的瘧疾,發作時間不定,可以使用牡蠣散。

  6. 對於瘧疾後期,孩子感到煩熱的情況,可以使用升麻散。

  7. 對於瘧疾反覆發作,孩子小便呈現黃紅色的現象,建議服用桃仁散。

  8. 對於瘧疾造成的孩子胸膈間有痰涎,寒熱交錯的情況,可以使用恆山散。

  9. 對於瘧疾造成的孩子胸膈間痰涎多,煩悶的情況,可以使用松蘿散來催吐。

  10. 對於瘧疾發作時間不固定,孩子常感口渴和心煩的情況,建議使用烏梅散。

  11. 對於瘧疾反覆發作,寒熱交錯的情況,可以使用黃丹丸。

  12. 對於瘧疾反覆發作,情況不定的情況,可以使用砒霜丸。

  13. 對於瘧疾造成的孩子感到煩熱的情況,可以使用牛黃丸。

  14. 對於瘧疾,有一個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大蒜丸。

  15. 對於瘧疾,可以使用恆山丸。

  16. 對於長期瘧疾未愈,胸脅下有硬塊的情況,可以使用蜀漆丸。

  17. 對於瘧疾造成的孩子寒熱交錯,身體顫抖的情況,可以使用黃丹丸。

  18. 對於瘧疾造成的孩子在發作時高熱怕冷,面色青黃,食慾不振的情況,可以使用恆山丸。

  19. 另外,蛇蛻皮燒灰細研為散,在發作前以冷水調服,對孩子瘧疾也有一定療效。

  20. 最後,對於瘧疾,鱉甲燒灰細研為散,在發作前以溫酒調服,也能起到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