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八十四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十四 (10)

1. 治小兒發疹豆瘡諸方

夫嬰孩患疹豆瘡子者。皆是積熱在於臟腑。蒸鬱熱毒。散於四肢。小兒皮肉嫩弱。多成此疾。凡食乳嬰孩。湯藥不可與童兒同。同療則藥過劑。必有損也。蓋由飲啜熱乳。在於臟腑。熱極方成此疾。腑熱生於細疹。臟熱生於豆瘡。若用湯藥。宜療於乳母也。又絕乳嬰孩患者。

由積熱伏在於脾肺之間。而不早以湯藥療於病源。養熱行於四肢營衛之中。漸透於皮表成疹豆。而乃出於膿水也。嬰兒之性。自然陽盛而陰微也。臟腑陰陽氣逆。大小便多秘不通也。才覺是此疾。即可便與疏利。即輕患也。若疹豆已出。即不可疏轉。若疹豆出定。卻宜利大小腸。

按扁鵲及倉公論云。療於嬰孩。服以湯散。性有可餌之者不可餌之者。宜先和節陰陽。調治榮衛。方利臟腑。即熱氣漸解也。

凡絕乳嬰孩。生於疹豆。或未出以前。是此疾候。按扁鵲論云。可先以油劑服之行解。四肢熱極。或疹豆已出。不可以油。可服平和湯藥。療於肝臟。解於敗熱。慮熱毒攻肝。後衝於眼目。生於障翳。今睹時醫。及疾患之家。疹豆未出以前。多是誤認疾候。皆以他藥解之。其間或餌以燥藥。

或餌以冷藥。不無夭傷。時醫用藥。直候至疹子出。病家方覺。患者住餌。醫者拱手。已患之後。俗多禁餌。致大小便不通。不能調於湯藥。和於臟腑。遂停敗熱在於臟腑之間。攻於肝臟。疹豆才愈。攻令衝於眼目。成於障翳。不遇醫治。瞳人遂損。因茲無所見也。

凡斷乳嬰孩童子。患疹豆疾。候初覺。多傷寒。面色與四肢俱赤。壯熱頭痛。腰背疼。足多厥冷。眼睛黃色。脈息但多洪數。絕大不定。小便赤少。大便多秘。才覺四肢色候及脈息。雖是疹豆疾。未攻皮毛穴出者。便可以服餌勻和。臟腑疏泄逐下。若疹已結在皮毛穴處。微微似出。

即不可疏泄也。或疹出大盛。竇穴膿水者。卻可疏利也。或未與疏轉。即且急服紫草飲子方。

紫草(二兩)

上件藥。細銼。以百沸湯一大盞沃。便以物合定。勿令紫草氣出。放令人體。量兒大小。溫溫服半合至一合。服此藥。瘡子雖出。亦當輕爾。

治小兒疹豆。欲令速出。宜用胡荽酒方。

胡荽(三兩)

上細切。以酒二大盞。煎令沸。沃胡荽。便以物合定。不令氣出。候冷去滓。微微從項以下。噴背膂。及兩腳胸腹令遍。勿噴於面。

治小兒疹豆出後。即須愛護面目。勿令沾染。欲用胡荽酒噴時。先用此方塗面上。然後方可噴四肢。大人嬰孩有此疾。悉宜用黃柏膏方。

黃柏(一兩),綠豆(一兩半),甘草(四兩生用)

上件藥。搗羅為末。再研令細。後以生麻油調如薄膏。從耳前眼眶並厚塗。日三五遍。上塗面後。可用胡荽酒噴也。早用此方塗於面上。令不生疹豆也。如用此方塗遲。縱出疹豆亦少。

白話文:

標題:[治療小兒出疹豆瘡的各種方法]

內容: 對於嬰兒患上疹豆瘡的情況,都是因爲體內的臟腑積熱,導致熱毒在體內蒸騰,熱氣散佈到四肢。由於嬰兒皮膚嬌嫩,容易形成這種疾病。對於還在吃奶的小寶寶,用藥與大一點的孩子不同,如果使用相同的藥物劑量,可能會造成傷害。這是因爲喝熱奶後,熱氣聚集在臟腑,當熱度過高時,就會引發疾病。腑臟的熱氣會產生細疹,臟腑的熱氣則會導致豆瘡。如果要用藥,應該給哺乳的母親用藥。對於已經斷奶的嬰兒患者,

若體內的熱氣長期潛藏於脾肺之間,沒有及時用藥從病根治療,熱氣會在四肢營衛中擴散,逐漸穿透皮膚形成疹豆,並可能化膿。嬰兒的體質,天生陽氣旺盛而陰氣微弱。臟腑陰陽失衡,大小便常有便祕的情況。一旦發現這種病症,應立即給予適當的通便治療,病情會較輕。如果疹豆已出,就不應該再進行通便,待疹豆穩定後,應該促進大小腸的排泄。

根據扁鵲和倉公的論述,治療嬰兒疾病時,需服用湯藥,但有些性質適合,有些則不適合。應該先調整陰陽平衡,調養營衛,纔能有效清理臟腑,熱氣纔會逐漸消散。

對於斷奶的嬰兒,如果出現疹豆,或者在疹豆出現之前,有類似的症狀,根據扁鵲的說法,可以先服用油劑來緩解。如果四肢熱度過高,或者疹豆已出,就不宜再用油劑,而應服用溫和的湯藥,治療肝臟,消除熱毒,以防熱毒攻擊肝臟,進而影響眼睛,產生障礙。現今的醫生和患者家庭,往往在疹豆未出現前誤判病情,用其他藥物治療,期間可能誤用燥熱或寒涼的藥物,導致病情惡化。直到疹子出現,患者才意識到問題,停止用藥,醫生也只能束手無策。之後,多數人會避免進食,導致大小便不通暢,無法通過湯藥調養臟腑,使得敗熱在臟腑間滯留,進一步攻擊肝臟。疹豆剛癒合,就會影響眼睛,產生障礙,若得不到及時治療,瞳孔受損,最終導致視力喪失。

對於斷奶的嬰幼兒,若患上疹豆,初期多表現爲感冒症狀,面部和四肢發紅,高燒頭痛,腰背疼痛,手腳冰涼,眼睛黃疸,脈搏洪大且數,大小便異常。一旦發現這些症狀,雖然尚未形成疹豆,但仍可以通過調整飲食,清理臟腑,促進排泄。若疹子已在皮膚表面形成,輕微冒出,不宜再進行排泄。若疹子大量爆發,竇穴處有膿水,可以進行適當的通便。如果沒有及時進行通便,應立即服用紫草飲子方:

紫草(兩)

將紫草細切,用一大碗滾水浸泡,立即蓋上,不讓紫草的氣味散發,依據孩子的年齡和體重,溫熱地服用半勺至一勺。服用此藥,即使疹子已經出現,也會變得輕微。

爲了加速小兒疹豆的出現,推薦使用胡荽酒方:

胡荽(三兩)

將胡荽細切,加入兩大碗酒,煮沸後加入胡荽,立即蓋上,防止氣味散發,冷卻後去除渣滓,輕輕噴灑在脖子以下的背部、四肢和胸腹部,避免噴在臉上。

治療小兒疹豆出現後的護理,避免臉部沾染,使用胡荽酒噴灑時,先在臉上塗抹以下方劑,然後再噴四肢。無論是大人還是嬰兒,都適用黃柏膏方:

黃柏(一兩)、綠豆(一兩半)、甘草(四兩,生用)

將上述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再研磨至細膩,然後用生麻油調和成稀膏狀,從耳朵前面的眼眶開始塗抹,每天塗抹三到五次。塗抹後再使用胡荽酒噴灑。早期使用此方塗抹臉部,可以防止疹豆生長,即使塗抹時間晚些,疹豆的數量也會減少。

針對小兒臟腑內熱毒未形成疹豆的症狀,四肢微感發熱,食慾減退,頭髮乾燥豎立,額頭偶爾發熱,推薦服用生油方:

生油一小盞,人體溫度的水一小盞,慢慢倒入油盞內,持續攪拌,直到水完全混合,再攪拌均勻至類似蜂蜜的質地。睡前,三歲以下至百日和一週歲內,每次服用兩個貝殼殼量;五歲至七歲,每次服用三個貝殼殼量;十五歲以下,每次服用三大貝殼殼量至半碗;成人,每次服用一至二碗。根據年齡和體重調整劑量。服用後稍作休息,連續服用三到五次,大小便順暢,四肢熱度下降,疹豆就不會出現。

針對小兒疹豆瘡進入眼睛,以及無辜氣進入眼睛的情況,推薦使用蜜蒙花散方:

蜜蒙花(三兩)、青葙子(一兩)、決明子(一兩)、車前子(一兩)

將上述藥物分別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蜜蒙花一錢半,其他藥物各半錢,混合均勻。取一大片羊肝,切開後撒上藥粉,用溼紙包裹,烤至熟透。空腹時根據孩子的能力食用。

針對小兒疹豆瘡出現後,咳嗽、脅痛、食慾不振,推薦使用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半兩)、甘草(半兩,微炒至紅色,切碎)、梔子仁(一分)、大青(半兩)、川升麻(半兩)、枳殼(半兩,麩炒至微黃色,去瓤)

將上述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碗,加入苦竹葉七片和豆豉三十粒,煮至剩餘一半,去渣,分成三份服用,每日三到四次。根據孩子年齡和體重調整劑量。

針對小兒疹豆瘡和赤瘡子,推薦使用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分)、龍膽(半分,去根)、黃芪(半兩,切碎)、川大黃(一分,切碎微炒)、桑根白皮(一分,切碎)、鉤藤(一分)、麻黃(一分,去根節)、石膏(半兩)、栝蔞瓤(半兩)、甘草(一分,微炒至紅色,切碎)

將上述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碗,煮至剩餘一半,去渣,分三次溫服。根據孩子年齡和體重調整劑量。疹瘡退後,可以濃磨犀角水塗抹,效果更佳。

針對小兒疹豆瘡出盡後,推薦使用大黃散方:

川大黃(半兩,切碎微炒)、黃芩(半兩)、玄參(半兩)

將上述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碗,煮至剩餘一半,去渣,放溫,根據孩子年齡和體重調整劑量,分次服用。

針對小兒熱毒旺盛,引發疹豆瘡,推薦使用以下方劑:

川大黃(一兩,切碎微炒)

將川大黃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碗,煮至剩餘五(六)分,過濾去渣,分兩次溫服,不拘泥於具體時間。

另一種方劑:

黃連(一兩,去須)

將黃連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碗,煮至剩餘一半,去渣,不拘泥於具體時間,根據孩子年齡和體重調整劑量,分次溫服。

另一種方劑:

波斯青黛,如棗核大小,用水調服。 以上方劑需依據孩子具體情況和年齡適當調整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