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二 (3)
卷第二 (3)
1. 論服餌
夫藥有君臣,人有虛實。服餌之法,輕重不同;少長殊途,強羸各異。或宜補宜瀉,或可湯可丸。加減不失其宜,藥病相投必愈。若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凡藥勢與食氣不欲相逢。
食氣消即進藥,藥氣散即進食。如此消息,即得五臟安和。非但藥性之多方,其節適早晚,復須調理。今所云先食後食,蓋此義也。凡服湯,欲得稍熱服之則易消下;若冷,則嘔吐不下;若太熱,則傷人咽喉。務在用意。湯必須澄清,若濁,令人心悶不解。中間相去,如步行十里久再服。
若太促者,前湯未消,後湯來沖,必當吐逆。仍問病者腹中藥消散否,乃更進服。
凡服丸藥,補者,皆如梧桐子大,以二十丸為始,從一服漸加至四十丸為限,過多亦損人。云一日再服者,欲得引日多時,不闕藥力,漸積熏蒸五臟,彌久為佳,不須頓服為善,徒餌名藥,獲益甚少也。凡服浸酒藥,欲得使酒氣相接,無得斷絕,斷絕則不得藥力。多少皆隨性飲之,以知為度,不可令大醉至吐,大損人也。
凡服藥治病,先起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今藥中單行一兩種有毒之藥,只如巴豆、甘遂之輩,不可令至盡劑爾。如經所說:一味一毒,服一丸如細麻;二味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味一毒,服三丸如胡豆;四味一毒,服四丸如小豆;五味一毒,服五丸如大豆;
六味一毒,服六丸如梧桐子。以數為丸,而毒中又有輕重,只如狼毒、鉤吻,豈同附子、芫花之輩耶?則凡此之類,皆須量用也。
凡餌湯藥,其粥食肉菜,皆須大熟,熟則易消,與藥相宜;若生則難消,復損藥力。仍須少食菜,於藥為佳。亦少進鹽醋乃善。亦不得苦心用力,及於喜怒。是以療病,用藥力為首,若在食治將息得力,大半於藥。所以病者務在將息,節慎之至,可以長生,豈止愈病而已!
白話文:
藥物有君臣佐使的區別,人有虛實之分,服用藥物的方法,劑量輕重各有不同,小孩和老人服藥的途徑不一樣,體質強壯和虛弱的人也各有差異。有的需要補益,有的需要瀉下,有的適合用湯藥,有的適合用丸藥,加減藥量要恰當,藥物與病情相符,病自然會好。如果病在胸膈以上的部位,應該先吃飯後吃藥;如果病在心腹以下的部位,應該先吃藥後吃飯;如果病在四肢血脈,應該在空腹早上服用;如果病在骨髓,應該在飽餐後晚上服用。總之,藥效和食物的氣息不宜同時出現。
等食物的氣息消散後再服藥,等藥效散去後再吃飯。這樣有規律的調養,就能使五臟安和。不僅藥物的配方要多方考慮,服藥的時間早晚也必須適當,還需要配合飲食調理。現在說的先吃飯後吃藥、先吃藥後吃飯,就是這個道理。凡是服用湯藥,應該稍微溫熱時服用,這樣容易消化。如果湯藥冷了,服用後會嘔吐,如果太熱了,會傷害咽喉。一定要注意。湯藥必須澄清,如果渾濁,會讓人心煩意亂。服藥間隔時間,如同步行十里路程那樣久再服用。
如果間隔太短,前面的藥還沒消化,後面的藥又來衝擊,必定會導致嘔吐。還要詢問病人腹中藥力是否已經消散,再決定是否繼續服用。
凡是服用丸藥,如果是補益的,大小都像梧桐子,先從每次服用二十丸開始,逐漸增加到四十丸為限,服用過多也會損害身體。所謂一天服用兩次,是為了讓藥力持續不斷,長時間慢慢地滋養五臟,時間越久越好。不應該一次服用過多,單純服用名貴藥材,效果也會很小。凡是服用藥酒,應該讓酒氣持續相連,不要中斷,中斷就不能發揮藥效。飲用量多少根據個人酒量而定,以不醉為限,不可喝到大醉嘔吐,這樣會很傷身。
凡是用藥治病,應該先服用少量,如果病好了就停止服藥,如果沒好就加倍服用,如果還沒好就增加到十倍,以痊癒為度。現在的藥物中,單獨使用一兩種有毒的藥物,比如巴豆、甘遂之類的,不能用到盡頭。就像醫書所說,一種藥有毒,服用量像細麻子;兩種藥有毒,服用量像大麻子;三種藥有毒,服用量像胡豆;四種藥有毒,服用量像小豆;五種藥有毒,服用量像大豆;六種藥有毒,服用量像梧桐子。藥丸的大小根據藥物種類和數量而定,而且毒性也有輕重之分。比如狼毒、鉤吻,和附子、芫花之類的毒性怎麼會一樣呢?所以這些藥物都要酌量使用。
凡是服用湯藥,所吃的粥飯肉菜,都必須煮得非常熟透,熟透了容易消化,和藥效相輔相成。如果食物是生的,則難以消化,還會減損藥力。而且要少吃蔬菜,這樣對藥效有利,也要少放鹽和醋,並且不要過度勞累,也不要情緒激動。所以治病,要以藥力為主,如果能配合飲食和休息,效果就會更好。所以病人務必要注意休養,謹慎節制,這樣才能長壽,而不僅僅是治好病而已。
2. 論用藥
夫濟時之道,莫大於醫。去病之功,無先於藥。人居五行四氣,病生暑濕風寒。藥分三品七情,性有溫平冷熱。凡於行用,不得差殊。庶欲立方,便須憑據。療之合理,病無不痊。若自昧新陳,莫分真假。用之偏僻,使之稀疏。差以別名,求於奇異。未諳體性,妄說功能。率自胸襟,深為造次。是以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斯言信有之矣,豈不慎思者哉?
又不得用土地所無,貴价難市。珠珍諸寶,稀罕所聞。縱富貴而無處搜求,設貧下而寡財不及。或於遠邦求藥,或則確執古方,不能變通。稽於致辯,病既深矣,藥何療焉。由是醫者,必須捨短從長,去繁就簡。卷舒有自,盈縮隨機。斟酌其宜,增減允當。察病輕重,用藥精微,則可謂上工矣。
凡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攝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又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根莖花實,草石骨肉。又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之時,用意視之,當用相須相使者良。
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者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又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陰乾曝乾,採選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新陳並各有法也。
白話文:
論用藥
要救濟世人的方法,沒有比醫學更重要的;而去除疾病的功效,沒有比藥物更優先的。人生活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風寒暑濕四氣之中,疾病也因暑熱、潮濕、風寒而產生。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且有七種屬性,藥性有溫、平、冷、熱之分。凡是使用藥物,都不能有絲毫差錯,想要開立處方,就必須要有依據,治療符合道理,疾病沒有不痊癒的。如果對藥物的新舊不了解,不能分辨真假,用藥偏頗冷門,使藥物稀少難得,隨意更改藥名,追求奇異的藥物,不了解藥物的本質,就妄談功效,只是憑藉自己的想法,那就太過草率了。因此才會有「醫術不到三代,不輕易相信他的藥」這種說法,這話確實有道理,難道不應該謹慎思考嗎?
還有,不能使用本地沒有的藥材,或價格昂貴、難以購得的藥物,像是珍珠寶玉等稀有罕見的東西。即使富貴人家也難以搜求,貧困的人更是無力負擔。或者到遙遠的地方尋找藥材,或者固執地堅持古老的藥方,不能靈活變通,一旦深入探究就會發現這些都是爭辯,到那時疾病已經很嚴重了,藥物又能有什麼療效呢?因此,醫生必須捨棄短處學習長處,去除繁複的方法選擇簡便的方法。
藥方配伍增減要有自己的原則,根據情況靈活應變,仔細斟酌,適當增減藥量,觀察病情輕重,精準用藥,這樣才能算是高明的醫生。
凡是藥物的配伍,有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它們互相輔助協調。一般適宜使用一味君藥,二味臣藥,三味佐藥,五味使藥。也可以用一味君藥,三味臣藥,九味佐使藥。藥物又有陰陽的配合,如同母子兄弟一樣,有根莖花實,草石骨肉。還有單獨使用的藥,有必須互相搭配使用的藥,有能互相輔助發揮藥效的藥,有互相畏懼、相互牽制的藥,有互相厭惡的藥,有互相對抗的藥,有互相抵消藥性的藥。這些藥物的七種屬性,在調配使用的時候,要注意觀察它們的特性。應當使用能互相輔助發揮藥效的藥物。
不要使用互相厭惡、互相對抗的藥物。如果有毒性的藥物,應該先經過炮製處理。可以使用互相畏懼、互相抵消藥性的藥物,否則,不要一起合用。藥物還有酸、鹹、甘、苦、辛五味,還有寒、熱、溫、涼四氣,以及有毒無毒的區別。藥物的陰乾、曝曬,採摘的時節、生熟,產地的真偽、新舊,都有各自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