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八十二 (21)
卷第八十二 (21)
1. 治小兒躽啼諸方
夫小兒在胎之時。其母將養傷於風冷。邪氣入於胞中。傷兒臟腑。故兒生之後。邪猶在兒腹內。邪動與正氣相搏。則腹痛。故兒軀張蹙氣而啼也。
治小兒躽啼。或吐瀉。腹脹胸滿。牡蠣散方。
牡蠣(一分燒為粉),伏龍肝(一分細研),甘草(三分炙微赤銼),蒼朮(一分銼炒熟),麝香(三分細研)
上件藥。於木臼內搗。細羅為散。每服半錢。研陳米泔澄清。煎竹茹湯調服。量兒大小。增減服之。
治小兒躽啼不止。牛黃丸方。
牛黃〔二(一)分細研〕,代赭(三分),牡丹(三分),麝香(一錢細研)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水下兩丸。
治小兒躽啼。驚癇。腹滿。不乳食。大便青白色方。
馬齒白礬(燒半日)
上細研。以棗肉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水下一丸。
又方。
上以新馬糞一塊。絞取汁。與服之。
又方。
燒豬糞。以沸湯淋取汁。看冷暖浴之。並與少許服之。
又方。
上取臘月縛豬繩。燒灰細研。以溫水服半錢。
又方。
上取桐子仁末。溫水調半錢服之。
白話文:
嬰兒啼哭不止的治療方法
嬰兒在母親懷胎期間,如果母親受了風寒之邪,邪氣就會侵入胎兒體內,損傷嬰兒的臟腑。因此,嬰兒出生後,邪氣仍然留在腹內,邪氣與正氣互相搏鬥,就會引起腹痛,導致嬰兒身體蜷縮,呼吸急促而哭鬧不止。
治療嬰兒哭鬧不止、嘔吐腹瀉、腹脹胸悶,可用牡蠣散:
牡蠣(燒成粉末,一分),伏龍肝(研細,一分),甘草(炙微赤,銼碎,三分),蒼朮(銼碎炒熟,一分),麝香(研細,三分)。
將以上藥材在木臼中搗碎,過篩成細粉。每次服用半錢,用陳米淘米水澄清液,加竹茹湯調服。根據嬰兒的大小調整用量。
治療嬰兒哭鬧不止,可用牛黃丸:
牛黃(研細,二分或一分),代赭石(三分),牡丹皮(三分),麝香(研細,一錢)。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細末,研磨均勻,用煉蜜和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兩丸,溫水送服。
治療嬰兒哭鬧不止、驚厥、腹脹、不吃奶、大便青白色,可用白礬丸:
煅燒馬齒莧(半日)。
研成細末,用棗肉和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丸,溫水送服。
其他方法:
- 取新鮮馬糞,絞汁服用。
- 燒豬糞,用沸水沖淋取汁,待冷卻後溫敷,並少量服用。
- 將臘月捆豬的繩子燒成灰,研細,溫水送服半錢。
- 取桐子仁研成細末,溫水調服半錢。
2. 治小兒胎寒諸方
夫小兒在胎時。其母將養取冷過度。冷氣入胞。傷兒腸胃。故兒生之後。冷氣猶在腸胃之間。其狀。兒腸胃冷。不能消乳哺。或腹脹。或時谷痢。令兒顏色青白時啼者。是胎寒也。
治小兒胎寒。聚唾弄舌。躽啼反張。怒驚。當歸散方。
當歸(半兩銼微炒),黃耆(半兩銼),細辛(半兩),黃芩(半兩),龍骨(半兩細研),桂心(半兩),赤芍藥(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乳汁調下一字。日三服。更看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妙。
治小兒胎寒。躽啼。止痛溫中。雀糞丸方。
雄雀糞(一分),牛黃(半兩細研),赤芍藥(半兩),芎藭(半兩),當歸(一兩銼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百日兒。每服。以乳汁下一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治小兒胎寒。虛脹滿。不嗜食。大便青。夾白膿。及欲發癇。宜服調中丸方。
當歸(半兩銼微炒),川椒(一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臍),狼毒(半分炒黃),巴豆(二十枚去皮心出油盡),杏仁(十二枚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微黃),細辛(一分),豉(四合炒微焦)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以器盛之。未滿百日兒。以溫水下一丸。如麻子大。三歲兒。服二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以利為度。
治小兒五十日以來。胎寒腹痛。激熱而驚。聚唾弄舌。躽啼上視。此癇之候。宜服此方。
豬腎(一隻薄切去脂膜),當歸〔二(一)兩銼微炒〕
上只當歸一味。粗搗二味相和。以清酒一升。煮至七合。去滓。每服。取如杏仁大。令兒咽之。日三服。夜一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良。
又方。
衣中白魚(二十枚)
上以薄熟絹包裹。於兒腹上。迴轉摩之。以瘥為度。
白話文:
治小兒胎寒諸方
嬰兒在母體發育期間,如果母親飲食過於寒涼,寒氣就會侵入胎兒體內,損傷其腸胃。因此,孩子出生後,腸胃仍然受到寒氣影響,表現為腸胃冰冷,無法正常消化吸收母乳,或者出現腹脹、間歇性腹瀉,面色青白、哭鬧不止等症狀,這就是胎寒。
治療小兒胎寒,伴有流口水、吐舌、哭鬧不安、驚厥等症狀,可以使用當歸散:
當歸(半兩,切碎微炒)、黃耆(半兩,切碎)、細辛(半兩)、黃芩(半兩)、龍骨(半兩,研磨成細粉)、桂心(半兩)、赤芍藥(半兩)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製成藥粉。每次服用,用母乳調服少許,一天三次。根據孩子年齡大小,酌情增減藥量。
治療小兒胎寒,伴有哭鬧不止、腹痛等症狀,可以使用雀糞丸:
雄雀糞(一分)、牛黃(半兩,研磨成細粉)、赤芍藥(半兩)、川芎(半兩)、當歸(一兩,切碎微炒)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調和製成丸劑,如麻子大小。一百天大的嬰兒,每次服用一丸,用母乳送服,一天三次。根據孩子年齡大小,酌情增減藥量。
治療小兒胎寒,伴有虛脹、食慾不振、大便呈青色夾雜白色膿液,以及癲癇發作先兆等症狀,可以使用調中丸:
當歸(半兩,切碎微炒)、川椒(一分,去除蒂頭和閉口者,微炒去汗)、附子(一枚,炮製去皮和臍)、狼毒(半分,炒至黃色)、巴豆(二十枚,去除皮和心,榨盡油)、杏仁(十二枚,溫水浸泡去皮尖和雙仁,微炒至微黃)、細辛(一分)、蠶豆(四合,炒至微焦)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反覆搗三百至五百下,裝入容器保存。未滿百日的嬰兒,每次服用一丸(如麻子大小),用溫水送服;三歲的嬰兒,每次服用兩丸。根據孩子年齡大小,酌情增減藥量,以通便為度。
治療五十天大的嬰兒,因胎寒引起腹痛、發熱驚厥、流口水、吐舌、哭鬧不安、眼向上看等癲癇症狀,可以使用以下方劑:
豬腎(一個,切薄片,去除脂肪膜)、當歸(二兩或一兩,切碎微炒)
將豬腎和當歸粗略搗碎混合,加入清酒一升,煮至七合(約七分),濾去藥渣。每次服用量如杏仁大小,讓孩子吞服,一天三次,晚上一次。根據孩子年齡大小,酌情增減藥量。
另一方:
衣魚(二十枚)
將衣魚用薄熟絹包裹,在嬰兒腹部迴旋摩擦,直到症狀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