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八十二 (2)
卷第八十二 (2)
1. 小兒初生將護法
其母懷娠。時時勞役運動骨血。即氣強。胎養安盛故也。若侍御多。血氣微。胎養弱。即兒軟脆易傷。故多病癇。兒須多著項衣。取燥菊花為枕枕之。兒母乳兒。三時摸兒項風池。若壯熱。即須熨使微汗。微汗不瘥。便灸兩風池及背第三椎。第五椎。第七椎。第九椎兩邊各二穴。
其灸炷如麥粒大。一歲兒七壯。兒大者。以意節度。增艾炷壯數。可至三十壯。唯風池特令多。七歲以上可百壯。小兒常須慎護風池。諺云或養小兒護風池。在頸項筋兩轅之邊。有病乃治之。立夏後疾慎。不欲妄針灸。亦不欲輒吐下。所以然者。針灸傷經絡。吐下動腑臟故也。
但當除熱湯浴之。除熱散粉之。除熱赤膏摩之。又以臍中膏塗之。令兒在涼處。勿禁水漿。常以新水飲之。新生無疾。慎不可妄針灸。妄針灸即忍痛動其五脈。喜自成癇也。河洛間土地多寒。兒喜病寒。其俗生兒三日。喜灸其頰以防噤也。有噤者。舌上脈急牙車解急。其風俗土地。
皆決舌下去血。灸頰以防噤戾。蜀地溫無此疾。古方既傳之。此針灸法。又令人不詳南北之殊。若便案方用之。多害於小兒也。是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皆得無此夭也。又云。春夏決定不須下小兒。則任其自然。所以爾者。小兒腑臟之氣軟弱。易虛易實。下即必虛。益之上焦生熱。
熱即增痰。痰即成病。自非當病。不可下之也。
小兒初生出腹。骨肉未斂。肌肉猶是血也。血凝。乃堅成肌肉爾。其血阻敗。不成肌肉。則使面目繞鼻口左右悉黃也。面黃而不啼。閉目聚口撮面。口中乾燥。四肢不能伸縮者。皆是血脈不斂也。多不育。如此者宜與龍膽湯。
凡兒初生。不可溫衣。溫衣傷皮膚肌肉。害血脈。發諸瘡而黃也。
凡小兒一期之內。造兒衣裳。皆須用故綿及故帛為之。不得以綿衣蓋於頭面。冬天可以夾衣蓋頭。夏月宜用單衣。皆不得著面。及乳母口鼻吹著兒囟。凡綿衣不得太厚及用新綿。令兒壯熱。或即發癇。特宜慎之也。
凡兒匍匐已後。逢物即吃。奶母雖細意。必亦不能盡覺。春夏必飲滯水冷物。至秋初便皆疾作。初則多啼不食。或好伏地。面色青黃。或時腹痛。既不解說。唯反拗多啼。或逢水漿便吃。不可制止。或睡中驚啼。或大便秘澀。常人唯知與以紅雪鉤藤飲子。此二藥終日在口。然自不見其效。
況腹中滯結已多。冷熱衝擊頗久。二藥何能排去之。所以得秋氣風吹著背心腳心。便成瘧痢。庸醫與冷藥則腸滑不禁。與澀藥則氣壅不行。傷損臟腑。益令不食。遂使虛熱衝上。面黃發焦。滯惡在內。手足如火。自然風水橫溢。四肢便腫。如此將養。十無一存。但每經春夏。
不問有病無病。便須與四味飲子。多不三四劑。即萬一康強也。
白話文:
嬰兒剛出生時的護理方法
母親懷孕時,如果時常勞動、活動身體,氣血就會強盛,胎兒也能得到充足的養分,生出來的孩子就會健康。如果懷孕時有太多人伺候,母親氣血虛弱,胎兒的養分不足,生出來的孩子就會比較虛弱、容易受傷,也比較容易生病,像是癲癇。嬰兒應該多穿著能保護頸部的衣服,並用乾燥的菊花做枕頭。母親餵奶時,應該時常摸摸嬰兒後頸的風池穴,如果發現發熱,就要用溫熱的物品熨敷,使微微出汗。如果微微出汗還沒好轉,就要在兩個風池穴,以及背部的第三、第五、第七、第九椎骨兩旁各兩個穴位進行艾灸。
艾灸時,艾炷的大小像麥粒一樣,一歲的嬰兒灸七壯,嬰兒長大後,可以根據情況增加艾灸的壯數,最多可以灸到三十壯。風池穴要特別多灸一些,七歲以上的孩子可以灸到一百壯。嬰兒平常要特別注意保護風池穴。俗話說,養育小孩要保護好風池穴。風池穴在頸部兩條筋的旁邊,有病才需要治療。立夏之後要特別謹慎,不要隨意針灸,也不要隨意催吐或通便。這是因為針灸會傷到經絡,催吐或通便會擾動內臟。
應該用溫熱的水給嬰兒洗澡,用散熱的粉末塗抹身體,用清熱的藥膏擦拭皮膚,也可以用臍中膏塗抹肚臍。讓嬰兒待在涼爽的地方,不要限制他喝水,要經常給他喝新鮮的水。新生兒如果沒有生病,絕對不可以隨意針灸,隨意針灸會使嬰兒因疼痛而擾動五脈,容易造成癲癇。黃河、洛陽一帶的土地比較寒冷,嬰兒容易生寒病,當地的習俗是嬰兒出生三天後,會在臉頰上灸一下,預防口噤。如果出現口噤,會發現舌頭上的脈搏急促,牙關緊閉。當地的習俗會割開舌頭放血,在臉頰上灸一下,預防口噤抽搐。四川一帶氣候溫和,沒有這種疾病。古老的醫方流傳下來,卻讓人不了解南北方的差異。如果照搬古方使用,反而會對嬰兒造成傷害。所以農村的孩子,順其自然地養育,反而沒有夭折的情況。另外,春夏兩季絕對不要給嬰兒通便,順其自然就好。這是因為嬰兒的內臟氣血比較虛弱,容易虛也容易實,通便一定會導致虛弱,反而會使上焦生熱,產生痰,有痰就會生病。除非是該通便的病症,否則不可以通便。
嬰兒剛出生,骨骼肌肉還沒有收斂,肌肉還像血一樣,血凝結才會變成肌肉。如果血運行不暢,無法凝結成肌肉,就會使嬰兒臉部、鼻子、嘴巴周圍都發黃。如果臉色發黃又不哭,閉著眼睛,嘴巴緊閉,臉色聚在一起,嘴巴乾燥,四肢無法伸展,都是因為血脈沒有收斂的緣故,這種情況多半養不活,應該服用龍膽湯。
一般來說,嬰兒剛出生,不可以穿太溫暖的衣服,穿太溫暖的衣服會傷害皮膚肌肉,傷害血脈,容易長瘡,出現黃疸。
嬰兒一歲以內,做的衣服都必須用舊棉布或舊絲綢做,不可以將棉衣蓋在頭部和臉部。冬天可以穿夾衣蓋頭,夏天穿單衣就好,都不能蓋到臉部。也不要讓乳母的口鼻吹到嬰兒的囟門。棉衣不可以太厚,也不能用新棉,會讓嬰兒發熱,甚至導致癲癇,要特別注意。
嬰兒開始爬行後,看到東西就會吃。即使乳母再細心,也無法完全注意到。春夏季節,嬰兒容易喝到不乾淨的水,吃到冰冷的食物。到了秋天,各種疾病就會發作,一開始大多是哭鬧、不肯吃東西,或是喜歡趴在地上,臉色青黃,或是肚子痛,因為不會表達,就只是哭鬧、身體扭來扭去。或者看到水就想喝,無法制止。或是睡夢中驚醒啼哭,或是大便乾澀。一般人只知道給嬰兒服用紅雪或鉤藤飲,整天都在吃,卻沒有什麼效果。
況且腹中已經累積了很多積滯,冷熱交替衝擊很久了,這兩種藥物哪能排除呢?所以到了秋天氣候,背心和腳心吹到風,就會形成瘧疾或痢疾。庸醫給嬰兒吃冷藥,會導致腸胃滑脫不止;給嬰兒吃澀藥,又會使氣血壅塞不通,傷害內臟,更加不肯吃東西。導致虛熱往上衝,臉色發黃焦枯,體內積滯難消,手腳發熱,自然會導致風水病,四肢浮腫。如果這樣養育嬰兒,十個會有九個活不下來。但是只要每到春夏,不論嬰兒有沒有生病,都應該給他服用四味飲,通常喝三四帖就會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