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八十二 (1)
卷第八十二 (1)
1. 卷第八十二
2. 小兒序論
夫生人之道。莫不養小為大。若無於小。卒不成大。故易稱積小以成高大。詩有厥初生民。傳云聲子生隱公。此之一義。即是從微至著。自少及長。人情共見。不待經史。然小兒氣勢微弱。醫人雖欲留心救療。立功難瘥。今之學者。多不存意。由嬰兒在於襁褓之內。乳氣腥臊。
醫者操行英雄。詎肯瞻視。靜而言之。可為太息者矣。小品曰。黃帝言。凡人年六歲以上為小。十六以上為少。二十以上為壯。五十以上為老。其六歲以下。經所不載。所以乳下嬰兒。有病難療者。皆無所承據也。中古有巫妨者。立小兒顱囟。以占夭壽判疾病死生。俗相傳授。
始有小兒方焉。凡百居家。皆宜達茲養小之術。則無橫夭之禍也。
白話文:
小兒序論
人的一生,養育幼兒是根本。如果沒有好好照顧幼兒時期,就無法成就成年後的成就。所以說,積累小事才能成就大事,就像古書上說的「厥初生民」(創世之初)一樣,也像記載聲子生下隱公的故事一樣,都是從微小發展到顯著,從年少成長到年長,這是人人都能看到的道理,不需要經書史籍來證明。然而,嬰兒的元氣非常微弱,醫生即使想用心治療,也很難治好。現在的學者大多不重視這一點,因為嬰兒還在襁褓中,身上奶味腥臊,醫生們多是英雄豪傑,又怎肯低下身段來照顧?想到這點,實在令人嘆息。
《小品方》記載黃帝說:六歲以上為兒童,十六歲以上為少年,二十歲以上為壯年,五十歲以上為老年。至於六歲以下的嬰兒,醫書上記載不多,因此,嬰兒生病難以治療,都是因為缺乏相關的醫學依據。古代有巫師,通過觀察嬰兒的頭顱囟門來預測壽命和疾病的死活,這種民間流傳的經驗,才有了小兒科的醫方。所有家庭都應該了解養育幼兒的知識,這樣才能避免孩子夭折的悲劇。
3. 小兒初生將護法
凡小兒新生。出胎。便以綿裹指。拭口中及舌上青泥及惡血。此謂之玉銜。若不急拭。啼聲一發。即入腹成血病矣。
凡兒生。落地不作聲者。取冷水一器灌之。須臾當自啼。及以蔥白細鞭之。即啼。
凡兒初之生。即當舉之。舉之遲晚。則令寒中腹內雷鳴。仍先浴之。然後速斷臍。不得以刀子割之。須令人隔單衣物咬斷。兼將暖氣呵七遍。然後纏結。所留臍帶。當令長至兒足。若短即中寒。令兒腹中不調。當令下痢。若先斷臍然後浴者。則臍中水。中水則發腹痛。其臍斷訖。連臍帶中多有蟲。宜急剔撥去之。不爾入兒腹中生疾矣。
又曰糞青者冷也。與中水同。此當令兒腹痛。大啼呼。面青黑。此是中水之過。當灸之。乃可至八九十壯。若輕者不爾。臍大腫。但出汗。時時啼呼者。宜搗當歸末敷之。炙綿絮日日熨之。或至百日乃愈。以啼呼止為候。
又兒初生。以父故衣裹之。若生女。宜以母故衣裹之。勿以新綾絹衣。切須依法。令兒長壽。凡小兒洗浴。斷臍訖。䙀褓畢。宜取甘草可中指一節許。打碎。以水二合。煎取一合。以綿纏沾取。與兒吮之。可得一蜆殼入腹止。兒當快吐。吐去心胸中惡汁也。如得吐。余藥更不須與吃。
若不得吐。可消息計。如飢渴須復與之。若前服及更與。並不得吐者。但稍稍與之。令盡一合止。如得吐去惡汁。令兒心神智惠無病。一合盡都不吐者。是兒不含惡血。亦勿復與之。乃與朱蜜。以鎮心神定魂魄也。
凡小兒始生。肌肉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即令筋骨緩弱。宜時見風日。若都不見風日。則令肌膚脆軟。便易傷損。皆當以絮著衣內。勿用新綿也。天和暖無風之時。令乳母將抱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即血凝氣剛。肌肉硬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幃帳之內。重密溫暖。
譬如陰地之草木。不見風日。軟脆不耐風寒也。又當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不可以春夏卒減其衣。即中寒。從秋習之。以漸稍寒。如此即必耐寒。冬月但當著兩薄襦。一復裳。常令不忍其寒。適當佳爾。愛而暖之。適所以害之也。當須消息。無令汗出。即致虛損受風寒。晝夜寤寐皆當慎之。
其飲食乳哺。不能無癖。即常節適乳哺。若微不進乳。仍當將護之。
凡不能進乳哺。即宜下之。如此即終不致寒熱也。
又小兒始生。生氣尚盛。若覺微惡。即須下之。所下勿慮虛損。及其愈病。即致深益。若不時下。即成大疾。疾成即難將護。然有疾者不可不下。夏月下之後。腹中常當小腹滿。故當節乳食將護之。兒乳哺。當令多少須有常劑。兒稍大。食哺。亦當稍稍增之。若覺減少者。此是腹中已有少不調也。
便當微與藥。勿復哺之。但當乳之。甚者十數日。輕者五六日。自當如常。若都不肯食哺。而但飲乳者。此是有澼為疾重。要當下之。不可不下。不下即致寒熱。或吐而發癇。或致下利。此皆疾重。不早下之。致使然也。即難治療。但先治其輕時。兒不耗損。而病速愈矣。小兒所以病者。
白話文:
每當新生兒出生時,在離開母體後,應立即使用柔軟的布包裹手指,清潔嬰兒口腔內以及舌頭上的污垢與惡血,這被稱作“玉銜”。如果不及時清理,一旦嬰兒發出啼哭聲,這些污物可能進入體內,導致血液疾病。
當嬰兒出生後沒有發出聲音,可以用一盆冷水澆淋嬰兒,過一會兒嬰兒就會開始哭泣;或者用蔥白輕輕抽打嬰兒,也能使其發出聲音。
新生兒應當立即抱起,如果延遲太久,會導致腹部受寒,引發肚子響如雷鳴的症狀。應先爲嬰兒洗澡,然後迅速剪斷臍帶,但不能使用刀具,應該讓人隔着衣物用牙齒咬斷,並且對着臍帶吹七次暖氣,再進行纏繞固定。保留的臍帶長度應達到嬰兒的腳部,如果太短會導致腹部受寒,造成消化不良,甚至腹瀉。如果先剪斷臍帶再洗澡,臍帶可能會進水,引起腹痛。剪斷臍帶後,臍帶中常常會有蟲子,應及時清除,否則蟲子進入嬰兒體內會引發疾病。
嬰兒的大便顏色呈青色表明身體受寒,這與水中毒的症狀相同,會引起腹痛,嬰兒會大聲啼哭,臉色發青發黑,這是水中毒的症狀,需要進行溫灸治療,嚴重時可能需要灸療八九十次。如果症狀較輕,臍部出現腫脹,嬰兒經常啼哭並伴有出汗,可以用當歸粉末敷在臍部,每天用棉絮熱敷,有時可能需要一百天才能痊癒,直到嬰兒停止啼哭爲止。
新生兒出生後,應用父親的舊衣物包裹男嬰,女嬰則用母親的舊衣物,不要使用新的綾羅綢緞,遵循這一傳統可使嬰兒長壽。新生兒沐浴、剪斷臍帶並穿好衣服後,應取一段長約一個指節的甘草,搗碎後加入兩合水,煎煮至剩餘一合水。用棉布蘸取藥液讓嬰兒吮吸,直到吞下一合水爲止。這樣會使嬰兒快速嘔吐,排出心胸中的惡液。如果嬰兒成功嘔吐,就無需再給藥。
如果嬰兒沒有嘔吐,可以根據嬰兒的飢餓和口渴情況再次給予藥水。如果之前服藥和再次服藥後都沒有嘔吐,可以少量多次喂藥,直到喝完一合水爲止。如果嘔吐排出了惡液,嬰兒的心神智慧將得到提升,不易生病。如果一合水喝完後嬰兒沒有嘔吐,說明嬰兒體內沒有惡血,無需再給藥,可以給嬰兒服用朱蜜,以安撫心神、穩定魂魄。
新生兒肌肉尚未完全發育,不宜穿太暖的衣服,穿得過暖會使筋骨變得軟弱。應時常讓嬰兒接觸風和陽光,如果完全避免風和陽光,會使肌膚脆弱,容易受傷。應在衣物內層鋪上棉絮,不要使用新棉花。在天氣溫暖無風的時候,讓保姆抱着嬰兒在陽光下嬉戲,頻繁接觸風和陽光,可以使血液凝固,氣血剛健,肌肉緊實,能夠抵禦風寒,減少疾病。如果總是把嬰兒藏在帷帳內,過於溫暖封閉,
就像生長在陰暗地方的草木,沒有受到風吹日曬,就會變得脆弱,無法承受風寒。因此,嬰兒應穿着薄衣,從秋季開始逐漸適應寒冷。不能在春夏季節突然減少衣物,以免受寒。從秋季開始逐漸適應寒冷,隨着天氣逐漸變冷,嬰兒就能夠耐寒了。冬季只需穿兩件薄衫,一件復裙,保持適度的寒冷,這樣最好。過度溺愛和保暖反而會傷害嬰兒,需要注意調節,避免嬰兒出汗,以免虛損受風寒,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睡覺時都要小心。
對於嬰兒的飲食和哺乳,不可避免會出現偏好。應適當調整哺乳量。如果嬰兒稍微不願意進食,就要加倍呵護。
如果嬰兒不願意哺乳,應該採取措施幫助消化,這樣就不會導致寒熱交替。
新生兒出生時,生命力旺盛,如果發現輕微不適,應立即採取措施幫助消化,不用擔心虛損,等到病情好轉,會有顯著的益處。如果不及時處理,會發展成嚴重疾病,難以照顧。有疾病時必須採取措施幫助消化。夏季過後,嬰兒腹部常會感到脹滿,應節制乳食,小心照顧。
哺乳時,應確保每次餵養的量保持穩定。隨着嬰兒長大,餵食量應逐漸增加。如果發現餵食量減少,可能是腹部出現了輕微不適。
此時應適當給予藥物,不再餵食,只哺乳。嚴重的可能需要十幾天,輕的五六天即可恢復正常。如果嬰兒只喝奶而不吃輔食,這是嚴重疾病的表現,必須採取措施幫助消化,不可忽視。不採取措施幫助消化,會導致寒熱交替,或嘔吐、癲癇發作,或腹瀉,這些都是嚴重疾病的症狀。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幫助消化,疾病將難以治癒。只有在病情輕微時及時治療,嬰兒不會消耗過多,病情也會迅速好轉。嬰兒之所以生病,是因爲母親懷孕期間過度勞累,運動過度,導致氣血旺盛,胎兒發育良好;如果母親性生活頻繁,氣血虛弱,胎兒發育不良,嬰兒體質脆弱,容易生病。
嬰兒應多穿頸衣,使用乾燥的菊花作爲枕頭。母親哺乳時,應經常按摩嬰兒頸部的風池穴,如果嬰兒體溫過高,應讓其微微出汗。如果微汗無效,應灸兩個風池穴和背部第三、五、七、九椎旁各兩穴。
每個灸點大小如麥粒,一歲嬰兒灸七次,大一點的嬰兒根據年齡適當增加灸次數,最多可達三十次。風池穴的灸次數特別多,七歲以上兒童可灸百次。應時刻小心保護嬰兒的風池穴。諺語說:“養育嬰兒,保護風池。”位於頸部肌肉兩側的穴位,有病才進行治療。立夏後,疾病要謹慎對待,不要隨意鍼灸,也不要輕易吐瀉。這是因爲鍼灸會損傷經絡,吐瀉會擾動臟腑。
只應使用清熱湯洗澡,使用清熱散粉,使用清熱紅膏按摩,還可以在肚臍塗抹膏藥,讓嬰兒待在涼爽的地方,不限制飲水,經常給嬰兒喝新鮮水。對於剛出生的健康嬰兒,切勿隨意鍼灸,隨意鍼灸會導致疼痛,損傷五臟,容易導致癲癇。黃河、洛水地區氣候寒冷,嬰兒容易患上寒症。當地習俗是在嬰兒出生三天後,灸臉頰以預防閉口症。患有閉口症的嬰兒,舌脈緊張,牙關緊閉。當地風俗是在舌下放血,灸臉頰以預防閉口症。四川地區氣候溫暖,沒有這種疾病。雖然古方傳下來了這種鍼灸方法,但人們並未注意到南北方的差異。如果盲目按照古方使用,會對嬰兒造成傷害。因此,農村的嬰兒自然成長,很少患上這種疾病。
還有一種說法是,春夏季節絕對不能對嬰兒進行消化刺激,應讓其自然成長。這是因爲嬰兒的臟器功能較弱,容易虛實交替,刺激消化系統會導致虛弱,上焦產生熱氣,熱氣增加痰液,痰液導致疾病。除非必要,不應進行消化刺激。
新生兒出生後,骨骼和肌肉尚未完全發育,肌肉仍然是血液狀態。血液凝固後,才形成堅實的肌肉。如果血液凝固不暢,不能形成肌肉,會使面部、鼻子、嘴巴周圍和兩側全部發黃。如果面部發黃,不哭泣,閉眼、皺眉、嘴脣緊閉、口乾、四肢無法伸展,都是血液凝固不良所致。這種情況下的嬰兒多數無法存活,應給予龍膽湯。
新生兒出生後,不應穿得太暖,以免損傷皮膚和肌肉,損害血脈,引發各種瘡瘍,導致黃疸。
嬰兒一歲以內製作衣物時,應使用舊棉布和舊綢緞,不能用棉被蓋住頭部和麪部。冬季可以穿夾克蓋頭,夏季應穿單衣,都不能遮住面部。哺乳時,也不能讓母親的口鼻對着嬰兒的囟門吹氣。棉質衣物不能太厚,也不能使用新棉,以免嬰兒體溫過高,引發癲癇,需特別注意。
嬰兒學會爬行後,碰到東西就會吃。即使保姆細心看護,也無法完全避免。春夏季節,嬰兒可能飲用滯留的冷水,到初秋時就會發病。最初表現爲哭泣、拒食,或喜歡趴在地上,臉色青黃,偶爾腹痛。由於無法表達,只會反反覆覆哭泣,或看到水就喝,無法阻止。有時在睡夢中驚醒哭泣,或大便乾燥,人們通常只知道給紅雪鉤藤飲子,整天都給這兩種藥物,但往往不見效果。
因爲腹中積食過多,冷熱衝擊持續時間長,兩種藥物無法排出積食。因此,秋天的涼風吹到背部和腳底時,就會引發瘧疾或腹瀉。庸醫給冷藥則腸道滑脫不止,給澀藥則氣滯不行,損傷臟腑,使嬰兒食慾減退。導致虛熱上衝,面色發黃,頭髮枯黃,積食在內,手腳發熱,自然引發水腫,四肢腫脹。如果這樣照顧,十個嬰兒中可能只有一個能存活。但是,每年春夏季節,
無論有病無病,都應給四味飲子,通常不超過三四劑,就能恢復健康。
希望這個翻譯能幫助你理解古文內容。如果有任何疑問,請隨時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