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十九 (1)
卷第十九 (1)
1. 中風論
夫風者。天地山川之氣也。所發遠近有二焉。一者。天地八方四時五行之氣。為近風。春秋冬夏。各依其時。從東西南北天涯地際八卦之鄉來者。為遠風。溫涼寒暑。從微至盛。各隨其孟仲季。以順十二月周一歲也。溫涼寒暑之氣。是風也。動則靡靡然。靜則含含爾。是天地之風也。
白話文:
風氣是天地山川的氣息。它所發出的氣有近有遠兩種。近風是天地八方、四季、五行的氣息。遠風是從東西南北各地、八卦方位來的。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氣候,按照時節從各個方向而來,寒氣、暑氣、溫氣、涼氣從弱到強逐漸變化,每個季節都有自己的規律,配合十二月依次循環。寒、暑、溫、涼的氣息,就是風。運動起來就像飄動不定,安靜下來就像含蓄不發。這就是天地之間的風氣。
經曰。諸邪風者。非是時行乘節之風。亦非山川鼓振之風。是人間庭巷門戶窗牖之徑氣爾。夫無風之日。其恆有徑氣。人長居其間。日月積久。乃能虛人膚肉。入人百脈。流注五臟六腑。則致生病焉。凡四時風者。春九十日。名曰清風。傷人為肝風。夏九十日。名曰陽風。傷人為心風。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各種邪風,並不是季節變換時吹來的風,也不是山川吹刮的風。而是人居環境中,如庭院、巷子、門戶、窗戶等角落裡的風氣。
即使在無風的日子,角落裡也會有風氣。長時間居住在這些地方,日積月累,這些角落裡的風氣會讓人的皮肉變虛,進入人的經脈,流注到五臟六腑,進而導致生病。
四季裡的風氣:
春季90天,稱為清風,會損傷人體肝氣,形成肝風。 夏季90天,稱為陽風,會損傷人體心氣,形成心風。
秋九十日。名曰涼風。傷人為肺風。冬九十日。名曰寒風。傷人為腎風。其分布八方。亦異名也。太一之神。隨其節。居其鄉。各王四十五日。風雲皆應之。東北方艮之氣。立春王。名為條風。一名凶風。王四十五日。東方震之氣。春分王。名為明庶風。一名嬰兒風。王四十五日。
白話文:
秋季有九十天,稱為涼風,傷人肺臟而生肺風。冬季有九十天,稱為寒風,傷人腎臟而生腎風。這些寒風分佈在八方,名稱各異。
太一之神,隨著季節而變化,居住在不同的方位,每個方位統治四十五天。風雲都會呼應它的變化。
東北方艮之氣,立春時掌權,稱為條風或兇風,統治四十五天。
東方震之氣,春分時掌權,稱為明庶風或嬰兒風,統治四十五天。
東南方巽之氣。立夏王。名為清明風。一名弱風。王四十五日。南方離之氣。夏至王。為景風。一名大弱風。王二十七日。合仲夏也。仲夏中央之氣戊巳。王十八日。合夏至都四十五日。王皆同在此仲夏者。非孟仲之仲也。是天地之正中。五行之所會。四季之所同。其一節而火土二氣王之。
白話文:
東南方巽木之氣,在立夏時節為王,稱為清明風或弱風,統治 45 天。
南方離火之氣,在夏至時節為王,稱為景風或大弱風,統治 27 天,與仲夏相符。
仲夏時節,位於正中央戊巳土氣為王,統治 18 天,加上夏至的 45 天,總共 63 天。
仲夏時節,之所以統治所有季節的氣候,並不是因為它是春季和秋季的中央,而是因為它是天地正中,五行會聚,所有季節共同分享的時節。而在這個時節,火氣和土氣同時執政。
分夏數為二位。故為仲夏也。西南方坤之氣。立秋王。名為涼風。一名謀風。王四十五日。西方兌之氣。秋分王。名為閶闔風。一名剛風。王四十五日。西北方干之氣。立冬王。名為不周風。一名折風。王四十五日。北方坎之氣。冬至王。名為廣莫風。一名大剛風。王四十五日。
白話文:
把夏天分為兩個階段。所以仲夏就是夏天的第二階段。西南方坤的氣息掌管這個階段。立秋時,坤氣掌管,稱為涼風,也叫謀風。坤氣掌管四十五天。西方兌的氣息掌管下一個階段。秋分時,兌氣掌管,稱為閶闔風,也叫剛風。兌氣掌管四十五天。西北方乾的氣息掌管下一個階段。立冬時,乾氣掌管,稱為不周風,也叫折風。乾氣掌管四十五天。北方坎的氣息掌管下一個階段。冬至時,坎氣掌管,稱為廣莫風,也叫大剛風。坎氣掌管四十五天。
由此四風之變。而生八風。八風者。八方之風也。若從其鄉來者。主長養萬物。則人少病右不從其鄉來。而從所勝來者。為賊邪。害於萬物。則人多病。是故聖人云:避風如避矢。然風之傷人。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病風。或為偏枯。或癱瘓。或角弓反張。風者喜行而數變。
白話文:
由於四種主風的變化,產生了八種風。八種風就是八方的風。如果是從它發源的地方吹來的,可以滋養萬物,人就少生病。如果是從它剋制的地方吹來的,就會變成邪氣,對萬物有害,人就容易生病。因此聖人說:「避風就像避箭一樣。」風對人體的傷害,或導致熱症,或導致寒症,或導致風疾,或導致半身不遂,或導致癱瘓,或導致像拉弓一樣的肌肉僵硬。風的特性是喜歡移動,而且經常變化。
其病各異。其名不同。若腠理開。開則灑然寒。腠理閉。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凡人體肥有風。肉厚則不得外泄。喜為熱目中黃。其人瘦有風。肌肉薄則恆外行。身中寒。目淚出。風邪入臟。寒氣客於中。使人喑瘂緩縱噤痙。風入陽經則狂。入陰經則癲。
白話文:
各種疾病的症狀不一,名稱也各不相同。如果皮毛腠理張開,則會感到寒冷。如果皮毛腠理閉塞,則會感到悶熱。感到寒冷時,食慾會減退。感到悶熱時,肌肉會消瘦。體型肥胖的人容易得風,因為肥肉會阻礙氣血流通,導致熱邪蓄積,出現眼睛發黃的症狀。體型消瘦的人也容易得風,因為肌肉較少,氣血容易外泄,導致身體寒冷,出現流淚的症狀。風邪入侵臟腑,寒氣積聚在體內,會導致人聲啞、動作緩慢、發抖、痙攣。風邪入侵陽經,則會發狂;入侵陰經,則會癲癇。
風邪客於半身。皮膚之中則癢成胗。風邪入深。寒氣相搏。則肉枯。風邪客於半身。真氣去者則偏枯。風邪客於筋則攣急。風邪客於骨節則疼痛。風邪入諸陽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搏。其道不行。故其肉不仁也。風邪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腦。而引目系。則為目風。
白話文:
風邪侵入身體的一半,皮膚內部就會發癢形成斑疹。風邪深入體內後,遇上寒氣,就會導致肌肉萎縮。風邪侵入身體的一半,正氣就會偏向一邊衰退。風邪侵入筋脈,就會導致筋脈攣急。風邪侵入骨節,就會引起疼痛。風邪進入陽經脈絡的俞穴,並散佈在肌肉之間,與衛氣相沖,阻礙衛氣運行,所以該處肌肉就會失去知覺。風邪循著風府穴向上侵襲,就會導致腦風。風邪侵入腦部,並牽引到眼睛部位,就會出現眼風。
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風外在腠理。則為泄風。中五臟六腑之俞。為臟腑之風。各隨其門戶所中也。凡風言不變。智不亂。病在分腠之間。溫臥取汗。益其不足。損其有餘。力可復也。是以風者。百病之長。
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
白話文:
飲酒後中風,稱為「漏風」。在房中出汗後中風,稱為「內風」。剛洗完澡後中風,稱為「首風」。久病的風寒之氣進入體內,稱為「腸風」。風寒之氣在皮膚表面,稱為「泄風」。風寒之氣侵入五臟六腑的俞穴,稱為「臟腑之風」,根據侵襲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病症。
所有風病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患者神志清醒,不胡言亂語。病邪位於皮膚腠理之間。治療時要讓患者保暖發汗,以補充不足的氣血,減少多餘的風寒之氣。只要患者體力還可以,就能康復。因此,風病有「百病之長」之稱。
2. 治中風失音不語諸方
夫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也。喉厭者。音聲之門戶也。舌者。聲之機。口者。聲之扇也。風寒客於喉厭之間。故卒然無音。皆由風邪所傷。故致失音不語也。又醉臥當風。令人失音也。
治中風失音不語。兩目不開。短氣欲死。宜服防風散方。
白話文:
喉嚨是氣息上下流通的通道,喉嚨裡面的軟骨叫喉厭,是聲音發出的門戶。舌頭是聲音產生的機關,嘴巴是聲音扇動的扇子。如果風寒入侵喉厭之間,就會突然失聲,這都是由風邪傷害所導致,所以會導致失音說不出話。此外,如果在醉酒後睡在風口,也會讓人失聲。
防風(一兩去蘆頭),羚羊角屑(一兩),獨活(一兩),赤箭(一兩),當歸(一兩),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秦艽(半兩去苗),麻黃〔二(一)兩去根節〕,桂心(一兩),前胡(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防風(50公克,去除蘆頭) 羚羊角粉(50公克) 獨活(50公克) 赤箭(50公克) 當歸(50公克) 杏仁(50公克,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尖端、內核,炒至略黃) 秦艽(25公克,去除嫩芽) 麻黃(50公克,去除根和節) 桂心(50公克) 前胡(25公克,去除蘆頭) 甘草(25公克,炙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中風失音不語。氣厥無脈。手足拘急。宜服附子散方。
白話文:
把上方的藥材搗碎篩細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中盞的水,加入半片生薑,煎煮到剩六分之一的量。濾去藥渣,不論時間,趁溫熱服用。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細辛,乾薑(一兩炮裂銼),甘草(一兩炙微赤銼),桂心(一兩),麥門冬〔一(三)兩去心〕,獨活(一兩),當歸(一兩),白朮(一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中風失音不語。宜服羌活飲子方。
白話文:
附子(一兩,炮製後去除外皮和肚臍),細辛,乾薑(一兩,炮製後切碎),甘草(一兩,炙製至微紅切碎),桂心(一兩),麥門冬(一或三兩,去除內心),獨活(一兩),當歸(一兩),白朮(一兩)等藥材。
將藥材搗碎篩成粉末。每服四錢。用一中碗水。煎至六分之一。去掉藥渣。不限定服藥時間。溫熱服用。
羌活(一兩),人參(半兩去蘆頭),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甘草(一分炙微赤銼),荊瀝(一大盞),竹瀝(一大盞),生地黃汁(一大盞)上件藥。細銼。以三味汁。煎諸藥至一大盞半。去滓。不計時候。分溫四服。
治中風失音不語。昏沉。不識人。宜服竹瀝飲子方。
白話文:
羌活一兩,人參半兩去除蘆頭,附子半兩炮製後去除皮臍,甘草一分炙烤至微赤後切碎,荊瀝一大盞,竹瀝一大盞,生地黃汁一大盞。以上藥物切碎,用三味汁煎煮至一大盞半,濾去藥渣。不計時辰,分溫四服。
此方用於治療中風導致失音不語,昏沉不識人的症狀。适合服用竹瀝飲子。
竹瀝(二合),荊瀝(二合),消梨汁(二合),陳醬汁〔三(半)合〕上件藥相和。微暖。細細灌口中。即瘥。
治中風失音不語。手足轉動不得。宜服荊瀝飲子方。
白話文:
竹汁(兩匙),荊汁(兩匙),梨汁(兩匙),老醬(三匙半)。將這些藥物混合均勻。稍微加溫。慢慢用湯匙餵服。這樣(流鼻血)就可以痊癒了。
荊瀝(三合),生葛根汁(二合),蜜(一匙),竹瀝(三合)上件藥。相和令勻。不計時候。溫服二合。
治中風失音不語。煩熱頭痛。宜服烏金煎方。
白話文:
荊瀝(三份)、生葛根汁(兩份)、蜂蜜(一湯匙)、竹瀝(三份)。將這些藥物混合均勻,不限服藥時間。溫服兩份。
黑豆(二升淨淘過),羌活(二兩),獨活(二兩),荊芥(二兩)上件藥。搗羅為末。先以水五大盞。煮黑豆令爛。去豆取汁。入諸藥末。慢火煎十餘沸。次漸入無灰酒一升。煎為膏。盛於瓷器中。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半匙頭。
治中風失音不語。宜服桂心散方。
白話文:
材料:
- 黑豆(二升,清洗乾淨)
- 羌活(二兩)
- 獨活(二兩)
- 荊芥(二兩)
做法:
- 將藥材搗碎成粉末。
- 先用五碗水將黑豆煮爛。
- 取出黑豆,保留湯汁。
- 將藥末加入湯汁中。
- 用小火煎煮十幾沸。
- 逐漸加入一升無灰酒。
- 煎煮成膏狀。
- 盛裝在瓷器中。
服用方法:
- 不限時間,用溫熱的酒調服用半勺。
桂心(一兩),羌活(二兩),防風(二兩去蘆頭),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赤箭(一兩),羚羊角屑(一兩),酸棗仁(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一合。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溫服。
治中風失音不語。四肢強直。宜服獨活散方。
白話文:
桂皮(一兩)、羌活(二兩)、防風(二兩,去蘆頭)、附子(一兩,炮製後去皮臍)、赤箭(一兩)、羚羊角粉(一兩)、酸棗仁(一兩)、炙甘草(半兩,微赤,切碎)
將上述藥材搗碎篩細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杯煎煮,煎至五分之一的量,去渣。再加入竹瀝一合,繼續煎煮一沸即可。不限定時間,趁溫熱服用。
獨活(一兩),防風(一兩去蘆頭),桂心(半兩),秦艽(一兩去苗),荊芥穗(一兩),白朮(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葛根(一兩銼),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中風失音不語。手足不遂。宜服天麻散方。
白話文:
獨活(50克),防風(50克,去掉蘆頭),桂心(25克),秦艽(50克,去掉苗),荊芥穗(50克),白朮(50克),炙甘草(25克,略微烤紅後切碎),葛根(50克,切碎),附子(50克,炮製後去皮臍)等藥材。
將藥材搗碎成粗末。每次取4錢藥粉,加入半碗水和半片生薑。煎煮到剩六分之一的量。過濾後,不忌時段。趁溫熱服下。
天麻(一兩),桂心(三分),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麻黃(三分去根節),防風(半兩去蘆頭)當歸(半兩銼微炒),羌活(二分),獨活(三分),木香(半兩),細辛(半兩),芎藭(半兩),羚羊角屑(半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酒各半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中風筋脈拘急。腰背強直。失音不語。宜服此方。
白話文:
天麻一兩,桂心三分,附子三分去皮臍並炮裂,麻黃三分去根節,防風半兩去蘆頭,當歸半兩銼微炒,羌活二分,獨活三分,木香半兩,細辛半兩,芎藭半兩,羚羊角屑半兩,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用半碗水和半碗酒煎煮,煎至藥液剩下六分,去渣,不限時間,溫服。此方可治療中風導致筋脈拘急、腰背僵硬、失語等症狀。
黑鉛(半兩),水銀(半兩與鉛同結為砂子細研),天南星(半兩炮裂),白附子(半兩炮裂),犀角屑(半兩),硃砂(半兩細研),牛黃(一分細研)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更研令勻。用軟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消梨汁下五丸。
白話文:
黑鉛(半兩),水銀(半兩與鉛一起加熱融化成細沙,研磨成粉),天南星(半兩,烤裂),白附子(半兩,烤裂),犀角粉(半兩),硃砂(半兩,研磨成粉),牛黃(一分,研磨成粉)。將這些藥材搗碎成末,加入研磨好的藥粉中。再仔細研磨,使其均勻。用軟飯和成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藥,飯後服用,每次服五丸,用梨汁送服(時間不限)。
又方。
亂髮(一兩燒為灰),桂心(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暖酒調下二錢。日四五服。
治中風失音。立效方。
桂心(一兩搗令碎)
上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三服。
又方。
大豆〔一(二)升淘令淨〕上以水五升。煮令爛。去豆。熬取汁如膏。少少含咽津。頻服效。
又方。
豆豉煮取濃汁。放溫。稍稍服之。
白話文:
治療中風失音,可以試用以下幾個方法:
第一種:將頭髮燒成灰,取一兩,加入一兩桂心,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不限時間,用溫酒送服,一天服用四到五次。
第二種:取一兩桂心,搗碎,加兩大碗水煎煮至一碗,去渣,不限時間,分三次溫服。
第三種:取一升大豆洗淨,加五升水煮爛,去豆,熬取汁液成膏狀,少量含服,多次服用。
第四種:將豆豉煮取濃汁,放溫後少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