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八 (13)
卷第八 (13)
1. 辨可水形證
太陽病瘥後,胃中乾燥,不得眠睡,渴欲飲水,當稍稍飲之即愈也。
若嘔吐,熱在膈上思水者,與五苓散,即可飲水也。
傷寒七八日大渴,欲飲水,然當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
凡傷寒病能飲水者,為欲愈也;若不渴而強與之,因此成禍者,其數多矣。
白話文:
太陽病痊癒後,胃裡乾燥,睡不著覺,口渴想喝水,少量飲水即可痊癒。
如果嘔吐,熱在膈膜以上,很想喝水,可以服用五苓散,然後就能喝水了。
傷寒病七八天,非常口渴,想喝水,但應該給他喝,但要少量多次,不要讓他喝個夠。
總之,傷寒病人能喝水,就表示病情將要痊癒;如果他不渴卻強迫他喝水,因此導致病情加重的人,很多。
2. 辨不可水形證
凡發汗後飲水,水灌之,其人必喘,水藥不得入口,入則為逆。傷寒結胸無熱證者,宜與平和之藥;若以水灌之,益令熱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即煩。微令汗出後,腹中痛,可服和氣止痛之藥。
寸口脈浮大,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即為腹鳴。醫不知而反飲其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病必甚也。
白話文:
凡是發汗後喝水,大量灌水,病人必然喘不過氣,水藥也無法入口,入口反而會加重病情。傷寒導致胸部阻塞,沒有發熱症狀的病人,應該服用平和的藥物。如果用大量的水灌入,反而會使體內的熱氣無法排出,該出汗卻不出汗,就會感到煩躁。等到稍微出汗後,腹部疼痛,可以服用溫和的藥物止痛。
如果病人寸口脈浮大(脈象浮大),醫生卻反而使用下瀉的方法治療,這是非常錯誤的。脈象浮大代表沒有血液循環,而且體內寒氣較重,寒氣互相衝擊就會導致腹鳴。如果醫生不知道這點,反而讓病人喝大量的水,導致大量出汗,水遇到寒氣,寒氣受冷凝結,病情必然加重。
3. 辨可溫形證
大法,冬宜熱藥。
凡病發熱頭痛,脈浮數,身有疼痛,宜溫其表。
太陽病下利不渴,其臟有寒,當宜溫之。其人慾食,入則吐,手足寒,脈弦遲,此為中寒,不可吐下也,當宜溫之。
少陰病其脈沉者,急當溫之。下利不食者,當宜溫之。下利脈遲緊,為痛未止;下利脈浮大者,此皆為虛,宜溫之。
凡脈浮革者自腹鳴,若渴之與水者,必噦,宜溫之。
夫病下之後,續得下利,水穀不止,身體疼痛,急當救里,宜溫之。與治中、四逆、附子湯,諸溫藥之輩。
白話文:
辨可溫形證
總的來說,冬天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
凡是患病出現發熱頭痛、脈搏浮而數、身體疼痛的,應該溫暖其表層。
太陽病(陽明經病證)出現腹瀉但不渴,內臟有寒邪,應該溫暖治療。如果患者想吃東西,但吃了就吐,手腳冰冷,脈搏弦細而遲,這是內寒,不可催吐瀉下,應該溫暖治療。
少陰病(少陰經病證)脈搏沉的,應該緊急溫暖治療。腹瀉不想吃東西的,應該溫暖治療。腹瀉且脈搏遲緩緊小,是因為疼痛尚未停止;腹瀉且脈搏浮大,這都是虛證,都應該溫暖治療。
凡是脈搏浮而有力,自己腹部發出聲音,想要喝水卻喝不了,必然會嘔吐,應該溫暖治療。
如果病人腹瀉之後,繼續腹瀉,飲食無法消化吸收,身體疼痛,應該緊急救治內部,溫暖治療。可以使用治療中焦寒邪的四逆湯、附子湯以及其他溫熱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