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八 (12)
卷第八 (12)
1. 辨可下形證
大法。秋宜下。凡可湯勝丸,中病便止,不必盡之。
少陰病得之口燥咽乾,宜急下之。
傷寒病人腹滿,不大便者,亦然。
傷寒下痢,三部脈皆和,按其心下堅,宜急下之。
傷寒下痢,脈遲滑者實也;其痢未得便止,當更宜下之。
傷寒病腹中滿痛者為實,當宜下之。
傷寒脈數而滑者,有宿食,當下之則愈。
傷寒六七日,目中瞳子不明,無外證,大便難,微熱者,此為實,宜急下之。
太陽病七八日,脈微浮者,其人發狂;此下焦有熱,小腹當堅而滿,小便自利。下血乃愈,瘀熱在裡故也。宜下之。
陽明病但頭汗出,其身無汗,小便不利,渴汁水漿。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宜急下之。
傷寒有熱,而小腹滿者,小便反利。為有蓄血,當宜下之。
傷寒病五六日,不大便,繞臍痛,煩躁汗出者,脈實者。此為有結,汗出後則暫解,日晡則復發。當宜下之。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小便不利,其腹微滿者,宜下之。
陽明病其人多汗,津液越出。胃中有熱,大便必堅。宜下之。
傷寒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熱不解,腹滿如痛者。此有宿食,宜下之。
傷寒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不能臥。此胃內有結燥故也,宜下之。
白話文:
辨可下形證
總的來說,秋天適合服用下瀉的藥物。凡是服用湯劑或丸藥都能有效治療疾病,病症好轉後即可停止服用,不必服用完畢。
如果少陰病患者出現口乾舌燥的症狀,應當及時服用下瀉藥物。
傷寒病人如果腹部脹滿,且大便不通暢,也應該服用下瀉藥物。
傷寒患者伴有下痢,三部脈象都正常,按壓心下部感覺堅硬,應當及時服用下瀉藥物。
傷寒患者伴有下痢,脈象遲而滑,這是實證,如果下痢症狀尚未好轉,更應該服用下瀉藥物。
傷寒患者腹部脹痛,屬於實證,應該服用下瀉藥物。
傷寒患者脈象數而滑,有宿食積滯,服用下瀉藥物就能痊癒。
傷寒病發六七天,瞳孔不清,沒有其他明顯症狀,大便困難,微熱,這是實證,應當及時服用下瀉藥物。
太陽病發七八天,脈象微浮,患者出現神志不清(發狂),這是下焦有熱邪,小腹會堅硬脹滿,小便自利,瀉血後就能痊癒,這是因為瘀熱積聚在體內,應該服用下瀉藥物。
陽明病患者只有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不出汗,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這是瘀熱積聚在體內,身體肯定會發黃,應當及時服用下瀉藥物。
傷寒患者發熱,小腹脹滿,小便反而通利,這是由於有瘀血積聚,應該服用下瀉藥物。
傷寒病發五六天,大便不通暢,繞臍部疼痛,煩躁不安,出汗,這是由於有腸胃積滯,出汗後症狀會暫時緩解,但到下午又會復發,脈象實,應該服用下瀉藥物。
傷寒病發七八天,皮膚發黃像橘子一樣,小便不利,腹部輕微脹滿,應該服用下瀉藥物。
陽明病患者出汗很多,津液大量流失,胃中有熱,大便必定堅硬,應該服用下瀉藥物。
傷寒患者服用下瀉藥物後,六七天沒有大便,煩熱不退,腹部脹滿疼痛,這是由於有宿食積滯,應該服用下瀉藥物。
傷寒患者小便不利,大便時通時不通,偶爾發微熱,不能平躺,這是因為胃內有燥熱積結,應該服用下瀉藥物。
2. 辨不可下形證
傷寒脈濡而弱,陽氣不足,不可下之。下之則心下痞,津液內竭,咽燥鼻乾也。
傷寒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榮,寒則傷衛。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而不可下也。
傷寒脈浮濡弱,不得發汗,無陽故也。陽亡虛盡中弱澀者,不可下。
傷寒結胸證:其脈浮大,不可下。下之即死矣。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促胸滿,不可下。
太陽與少陽合病,心下堅,頸項強而眩,不可下也。
夫四逆病厥者,不可下也。
夫病欲吐者,不可下也。
夫病有外證未解,不可下之。下之為逆也。
夫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於咽,作結胸也。
太陰病,其人腹滿吐食,不可下。下之益甚。
少陽病,當心下堅滿,不可下。下之。後利不止者,死。
白話文:
辨不可下形證
傷寒脈象濡弱,表示陽氣不足,不可以服用瀉下藥。如果服用瀉下藥,會導致心下痞悶,津液耗竭,出現咽喉乾燥、鼻乾等症狀。
傷寒脈象浮緊,浮脈表示風邪,緊脈表示寒邪。風邪傷及榮氣,寒邪傷及衛氣,榮衛都受損,就會出現骨節酸痛。應該發汗治療,但不可以服用瀉下藥。
傷寒脈象浮而濡弱,不能發汗,是因為陽氣不足。陽氣衰竭虛弱,脈象微弱澀滯的,不可以服用瀉下藥。
傷寒出現結胸症狀,脈象浮大,不可以服用瀉下藥,服用瀉下藥就會死亡。
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患病,出現喘促、胸悶,不可以服用瀉下藥。
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患病,出現心下堅硬,頸項強直,頭暈目眩,不可以服用瀉下藥。
四逆病出現厥逆症狀,不可以服用瀉下藥。
想要嘔吐的病人,不可以服用瀉下藥。
疾病有外在症狀尚未解除,不可以服用瀉下藥,服用瀉下藥是逆著病情來的。
疾病發病在陽經,卻服用瀉下藥,會導致熱邪進入咽喉,形成結胸。
太陰病患者腹部脹滿,嘔吐食物,不可以服用瀉下藥,服用瀉下藥會加重病情。
少陽病患者心下堅硬脹滿,不可以服用瀉下藥,服用瀉下藥,之後腹瀉不止,會導致死亡。
3. 辨可灸形證
少陰病,其人雖里和。其病惡寒者,宜灸之。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而發熱;脈不足者,灸其少陰。
夫,吐下,手足厥無脈者,當其厥陰灸之。不溫及微喘者死。
傷寒六七日,脈數,手足厥,煩躁不已,灸厥陰。不順者死。
白話文:
少陰病症,即使病人看似內在調和,但仍感惡寒,就應該灸治。
少陰病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冰冷伴隨發熱、脈象微弱的情況,應該灸少陰穴。
如果出現嘔吐、下利、手腳厥冷、脈象摸不到的情況,應該灸厥陰穴。如果不溫暖過來或伴隨輕微喘息,就會死亡。
傷寒病發病六七天,脈搏快速、手腳冰冷、煩躁不安,應該灸厥陰穴。如果症狀沒有好轉,就會死亡。
4. 辨不可灸形證
凡微數之脈不可灸。因熱為邪。必致煩逆。內有損骨傷筋血枯之患。脈當以汗解。反以灸之。邪無所去。因火而盛。病當必重。此為逆治。若欲解者。當發其汗而解也。
白話文:
脈搏微弱而數目少的人不宜灸療。因為他們的病症是因熱邪引起,灸療會導致煩躁逆亂,加重內在的骨骼損傷、筋傷、血虛等病症。這種情況下,脈象應以發汗來緩解,如果反過來用灸法,邪氣無處可去,反而因火助邪而病情加重,這是錯誤的治療方法。想要緩解病情,應該先讓病人發汗。
5. 辨可火形證
凡下利後。下部中痛。當溫之。宜炒枳實。若熬鹽等熨之。
白話文:
如果腹瀉之後,下腹部疼痛,應該溫熱治療。適合用炒過的枳實,或是用熬煮過的鹽等等熱敷。
6. 辨不可火形證
傷寒寸口脈浮而弱。即血氣虛,衛氣微。其脈浮則汗出如流珠。衛氣微,榮氣虛。故脈浮汗出也。太陽病中風,以火劫其汗。風被火熱,即令血氣流泆。當有潮熱,其身發黃,陽盛即衄,陰虛即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枯燥。但頭汗出至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
甚者噦,手足躁擾,循衣摸床,苦心下滿。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小便不利者不治。
傷寒脈浮,而以火逼劫,汗即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
太陽病以火蒸之,不得汗者,其人必燥結。若不結,必下清血。其脈躁者,必發黃也。
太陽病而熨其背,大汗必出。火氣入胃,胃中乾渴,必發譫語。
白話文:
辨不可火形證
傷寒病人脈象浮弱,說明氣血虛弱,衛氣不足。脈象浮則汗出如珠,這是因為衛氣不足,榮氣也虛弱的緣故。太陽病中風,如果用火療法逼汗,風邪遇上火熱,會導致氣血紊亂,出現潮熱、皮膚發黃等症狀。陽氣盛則鼻出血,陰氣虛則小便困難。陰陽都極度虛弱,則身體乾燥,只有頭頸部出汗,腹部脹滿略微喘息,口乾舌燥,可能便秘,嚴重者會出現呃逆,手腳煩躁不安,摸衣摸床,感到心下滿悶。如果小便通暢,則病人可治;若小便不通,則難以治療。
傷寒脈象浮弱,卻用火攻逼汗,反而會耗損陽氣,導致驚狂、臥不安席。
太陽病用火蒸的方法逼汗,如果汗出不了,病人必然內燥便秘;如果沒有便秘,則會瀉下黑血。脈象躁動者,必然會皮膚發黃。
太陽病用熱熨背部,大量出汗後,火氣入侵胃部,胃中乾燥口渴,必然會胡言亂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