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1)

1. 卷第二

2. 論處方法

夫處方療疾,當先診知病源,察其盈虛,而行補瀉。辨土地寒暑,觀男女盛衰。深明草石甘辛,細委君臣冷熱。或正經自病,或外邪所傷。或在陰在陽,或在表在裡。當須審其形候各異,虛實不同。尋彼邪由,知疾所起。表實則瀉表,裡實則瀉里。在陽則治陽,在陰則治陰。

以五臟所納之藥,於四時之用所宜,加減得中。利汗無誤,則病無不瘥矣。若不洞明損益,率自胸襟,畏忌不分,反惡同用。或病在表而卻瀉里,病在裡而卻宣表。在陰則瀉陽,在陽則瀉陰。不能曉了,自昧端由。疾既不瘳,遂傷患者,深可戒也。故為醫者,必須澄心用意,

窮幽造微,審疾狀之淺深,明藥性之緊緩。制方有據,與病相符。要妙之端,其在乎此。凡療諸病,當先以湯,蕩除五臟六腑,開通諸脈,理順陰陽,令中破邪,潤澤枯朽,悅人皮膚,益人氣力。水能淨萬物,故用湯也。若四肢病久,風冷發動,次當用散。散能逐邪,風氣濕痹,

表裡移走,居無常處。散當平之。次當用丸。丸藥者,能逐風冷,破積聚,消諸堅症,進飲食,調和榮衛。能參合而行之者,可謂上工。故曰醫者意也。大抵養命之藥則多君,養性之藥則多臣,療病之藥則多使。審而用之,則百不失一矣。

夫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鬼疰蠱毒以蠱毒藥。癰腫瘡瘤以瘡瘤藥,風溫以風溫藥。各隨其所宜。雷公云:藥有三品,病有三階。藥有甘苦,輕重不同。病有新久,寒溫亦異。大重熱膩,醋咸藥石,並飲食等,於風病為治,余病非對。輕冷甘苦澀藥草石飲食等,

於熱病為治,余病非對。輕熱辛苦淡藥飲食等,於冷病為治,余病非對。此其大綱,略顯其源流。其餘睹其病狀可知。臨事制宜,當識斯要矣。

白話文:

治療疾病的方法,應該先診斷出病源,觀察身體的虛實狀況,然後進行補或瀉的治療。要辨別不同地區的寒熱差異,觀察男女的身體盛衰狀況,深入了解各種草藥和礦物的甘、辛等味道,仔細分辨藥物之間的君、臣、佐、使的搭配和寒熱屬性。

疾病可能來自於經脈本身的病變,也可能是外來的邪氣侵襲,可能在陰,也可能在陽;可能在表,也可能在裡。一定要仔細審查各種不同的身體表徵,分辨虛證和實證的差異。追尋病邪的來源,了解疾病的起因。表證屬實,就用發散藥物治療表證;裡證屬實,就用攻下藥物治療裡證。在陽的病就用治療陽證的藥物,在陰的病就用治療陰證的藥物。

要根據五臟所適合的藥物,以及四季變換所適合的用藥,適當的加減藥量,使藥效恰到好處。如果使用發汗藥沒有錯誤,那麼疾病就沒有不痊癒的。如果不能充分了解藥物的增減,只是隨意按照自己的想法用藥,在應該忌諱的時候沒有忌諱,反而將不該一起用的藥物一起使用,或者疾病在表卻用瀉裡的藥物,疾病在裡卻用宣散表的藥物,在陰的病卻用瀉陽的藥物,在陽的病卻用瀉陰的藥物,這樣就不能明白病因,自己也搞不清楚,疾病不但不會痊癒,反而會傷害病人,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所以,作為醫生,必須靜下心來,專心致志,深入研究疾病的細微之處,仔細觀察疾病表徵的深淺,明白藥性作用的快慢,開處方要有根據,要和疾病的狀況相符合,這就是用藥的關鍵所在。

凡是治療各種疾病,應該先使用湯藥,來蕩滌五臟六腑,疏通各條經脈,調順陰陽,讓藥力能夠深入病灶,潤澤枯槁之處,使皮膚有光澤,增強體力。水能夠淨化萬物,所以要先用湯藥。如果四肢的疾病已經很久,並且因風寒發作,接下來就要用散劑,散劑能夠驅散邪氣,對於風邪、濕氣引起的痹症,以及病邪在表裡之間游走不定,沒有固定位置的情況,散劑可以平衡這些病邪。接著可以用丸劑,丸劑能夠驅除風寒,破除積聚,消除各種堅硬的腫塊,促進飲食,調和營衛。如果能將這些藥物配合使用,就可以稱得上是高明的醫生。所以說,醫生要用心體會病情。

總體來說,補養生命的藥物,君藥的成分要多一些;養護性情的藥物,臣藥的成分要多一些;治療疾病的藥物,使藥的成分要多一些。仔細審視後再使用,這樣就幾乎不會出錯。

治療寒證要用熱藥,治療熱證要用寒藥,消化不良要用催吐和攻下的藥物,鬼疰蠱毒要用治療蠱毒的藥物,癰腫瘡瘤要用治療瘡瘤的藥物,風溫要用治療風溫的藥物,都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藥物。

雷公說:藥有三品,病有三個階段。藥有甘苦之分,輕重之別。病有新病、舊病之分,也有寒熱之別。性質很重的熱性和油膩的藥物,以及醋、鹹味的藥物等,可以用來治療風病,對其他疾病則不適用。性質輕微的寒性、甘味、苦味、澀味的草藥、礦物、食物等,可以用來治療熱病,對其他疾病則不適用。性質輕微的熱性、辛苦味、淡味的藥物、食物等,可以用來治療寒病,對其他疾病則不適用。

這就是用藥的大綱,略微點明了藥物和疾病的關係。其他的細節,可以觀察疾病的表徵來了解。在臨場用藥的時候要根據情況調整,必須了解這些要點。

3. 論合和

凡合和湯藥。務在精專。甄別新陳。辨明州土。修制合度。分兩無差。用得其宜。病無不愈。若真假非類。冷熱相乖。草石昧其甘辛。炮炙失其體性。篩羅粗惡。分劑差殊。雖有療疾之名。永無必愈之效。是以醫者。必須殷勤注意。再四留心。不得委以他人。令其修合。非但多少不等。

兼亦失本方之意。搗和之後。妍醜難明。眾口嘗之。眾鼻嗅之。藥之精氣。一切都盡。而將療病。固難得效。此蓋是合和之盈虛。不得咎醫方之淺拙。熟宜思慎之也。又古方藥味。多以銖兩。及用水皆言升數。年代綿歷浸遠。傳寫轉見乖訛。或分兩少而水數多。或水數少而分兩多。

輕重不等。器量全殊。若不別其精粗。何以明其取捨。今則加減合度。分兩得中。削舊方之參差。洽今時之行用。其方中凡言分者。即二錢半為一分也。凡言兩者。即四分為一兩也。凡言斤者。即十六兩為一斤也。凡煮湯。云用水一大盞者。約一升也。一中盞者。約五合也。

一小盞者。約三合也。務從簡易。庶免參差。俾令修合煎調。臨病濟急。不更冗繁。易為曉了也。凡草有根莖枝葉。皮骨花實。諸蟲有毛翅皮甲頭足尾骨之屬。有須燒炮炙。生熟有定。一如其法。順方者福。逆方則殃。或須肉去皮。或須皮去肉。或鬚根莖。或須花實。依方揀煉。

事褫理削。極令淨潔。然後稱定分兩。勿得參差。藥有相生相殺。氣力有強有弱。君臣佐使。若不廣通諸經。則不知有好有惡。或醫自以意加減。不依方分。使諸藥石強弱相欺。入人腹中。不能治病。更相鬥爭。草石相反。便入逆亂。力甚刀劍。若調和得意。雖未能去病。猶得安利五臟。

於病無所增劇也。

凡煮湯。當以井華水。極令淨潔。其水數依方多少。不得參差。常令文火小沸。令藥味出。煮之調和。必須用意。然則利湯欲生。少水而多取。補湯欲熟。多水而少取。用新布絞之。服湯寧小熱即易消下。若冷即令人嘔逆。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勢力相及。視人之強羸。病之輕重。以為進退增減之。不必悉依方說也。

凡搗羅丸藥。用重密絹令細。於蜜中和則易熟。若羅草藥為散。以輕細絹。於酒中調服則不泥。其石藥亦用細絹羅然後研理。數百過。視色理和。同為佳也。

凡湯酒中。用諸石藥。皆細搗羅之如粟米。亦可以葛篩令調。並新綿裹。內湯酒中同煎。凡合丸散藥。先細切曝燥。乃搗之。有各搗者。有合搗者。並隨方所言。其潤濕藥。如天門冬乾地黃之類。皆先切曝。獨搗。令遍碎更出。細擘曝乾。若逢陰雨。亦以微火烘之。既燥小停。

冷乃搗之。凡濕藥。燥皆大耗。當先增分兩。須得屑乃秤之為正。其湯酒中不須如此也。

凡漬藥酒。皆須細銼。用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漉出。不必待服至酒盡也。滓可曝燥微搗。更漬飲之。亦可為散服。

白話文:

凡是調配中藥湯劑,務必要精確專注,仔細分辨藥材的新舊、產地,並按照標準炮製,分量要精準無誤,使用得當,疾病沒有不治癒的。如果藥材真假混雜、藥性寒熱衝突、藥草與礦石的甘辛味道搞錯、炮製方法不當而失去藥性、篩子太粗糙、分劑量有偏差,即使有治療疾病的名義,也永遠不會有確實的療效。因此,醫生必須勤懇注意,再三留心,不能將藥材的調配委託給他人,讓他們去處理,這樣不僅分量可能不對,也會失去原方的本意。藥材搗碎混合後,好壞難以辨別,眾人品嚐、嗅聞,藥的精華氣味都散失殆盡,這樣用來治病,當然很難有效。這主要是調配藥物不精確、分量增減不當所致,不能怪罪藥方淺薄拙劣。應該仔細考慮,謹慎行事。

古代藥方所用的藥材劑量,大多以「銖」、「兩」來計算,用水則用「升」來表示。經過年代久遠的傳抄,常常出現差錯,有的分量少而用水多,有的用水少而分量多,輕重不一,器皿容量也完全不同。如果不區分藥材的粗細,怎麼能清楚地知道該如何取捨呢?現在,我們應該按照比例調整藥材的用量,使分量適中,刪減舊方中不一致的地方,使其適合現代使用。藥方中凡是說「分」的,就是二錢半為一分;凡是說「兩」的,就是四分為一兩;凡是說「斤」的,就是十六兩為一斤。凡是煮湯時,說用水一大盞的,約等於一升;一中盞的,約等於五合;一小盞的,約等於三合。務求簡單易懂,避免產生誤差,使調配煎煮,在病人急需時能快速完成,不再繁瑣,容易理解。

凡是藥草,有根、莖、枝、葉、皮、骨、花、實;各種蟲類,有毛、翅、皮、甲、頭、足、尾、骨等,有的需要燒、炮、炙,生用或熟用都有一定的方法。一切按照正確的方法,順應藥性,就會帶來福氣,反之則會招致禍殃。有的藥材需要去肉留皮,有的則需要去皮留肉,有的需要根莖,有的需要花實,都要按照藥方選取、煉製。務必將藥材處理得極其乾淨,然後稱量,確定分量,切勿有誤差。藥材有相生相剋的關係,藥力有強有弱,君臣佐使的配伍,如果不廣泛了解各類藥材的藥性,就不知道哪些藥材有好有壞。有的醫生自以為是地增減藥量,不按照藥方上的分量,使得各種藥材的力量相互欺凌,進入人體後,不僅不能治病,反而會互相鬥爭,藥材性質相反,就會造成紊亂,其力量甚至比刀劍還強。如果藥材調配得當,即使不能完全去除疾病,也能使五臟安穩,不使病情加重。

凡是煮湯藥,應該使用乾淨的井水。用水量要按照藥方上的多少,不能有誤差。通常用小火慢煮,讓藥味慢慢釋放出來。煎煮時必須專心,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療效。例如,利水湯藥要少加水,多取藥汁;補養湯藥要多加水,少取藥汁。煎好的湯藥要用新布過濾。服藥時,最好稍微溫熱,容易下嚥。如果冷了,會讓人噁心嘔吐。藥方上說分幾次服用,要使藥力能持續作用,要根據病人的身體強弱和病情輕重,來調整服藥次數和劑量,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藥方上的說明。

凡是搗製或篩製丸藥,要用細密的絹布篩,在蜂蜜中調和就容易製成。如果是用草藥製成散劑,則要用輕薄細密的絹布篩,用酒調服就不會黏稠。礦物藥材也要用細絹篩過,然後研磨數百次,觀察藥粉的顏色、質感均勻一致,就為上品。

凡是在湯藥或藥酒中使用礦物藥材,都要仔細搗碎,用細絹篩過,使之像小米粒大小,也可以用葛布篩過,使其均勻,然後用新棉布包裹,放入湯藥或藥酒中一同煎煮。凡是調配丸藥或散劑,都要先將藥材切細,曬乾,然後搗碎。有的藥材需要單獨搗碎,有的則可以混合搗碎,都按照藥方上的說明。對於潤濕的藥材,如天門冬、乾地黃之類,都要先切開曬乾,單獨搗碎,使其完全破碎,再取出仔細掰開曬乾。如果遇到陰雨天氣,也可以用微火烘乾。乾燥後稍作停放,冷卻後再搗碎。凡是濕潤的藥材,乾燥後都會大量損耗,應該先增加用量,等變成藥末後再稱量,才是正確的。湯藥和藥酒則不必如此。

凡是浸泡藥酒,都要將藥材切細,用生絹袋裝好,然後放入酒中密封。根據天氣寒暑和浸泡時間長短,觀察藥酒的濃度是否夠,就可以取出。不必等到酒全部喝完。藥渣可以曬乾、稍微搗碎,再浸泡飲用,也可以製成散劑服用。

凡是調製膏藥,先用酒或醋浸泡,讓藥材完全浸濕,不要加太多液體,密封不要洩漏。從早上浸泡到第二天早上,也有只浸泡一夜的。用小火煎煮,反覆三次加熱、三次冷卻,使藥材的熱性釋放出來,讓藥味散發出來。先將鍋內的膏藥加熱至沸騰,然後冷卻,再加熱,直至沸騰,靜置一段時間,再加熱,使其稍微呈現生狀。如果膏藥中有薤白,就以兩頭稍微焦黃為準。如果有白芷、附子,也使其稍微呈現黃色。豬油不要碰到水,臘月製作的最好。過濾膏藥要用新布。如果是可以內服的膏藥,藥渣也可以用酒煎煮飲用。如果是外敷的膏藥,藥渣則可以敷在患處。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盡可能地利用藥力。膏藥中如果加入雄黃、朱砂、麝香之類,都要單獨研磨成粉末,等膏藥過濾完畢後再投入其中,用器具快速攪拌,直至凝固,不要讓粉末沉在下面,造成不均勻。如果有水銀、胡粉,則要在膏藥凝固時研磨使其溶解。

凡是修煉長生不老的神仙丹丸散劑,都必須先淨化房間,焚香灑掃,不要隨意說話。應該讓童子搗藥,務必搗得細緻均勻,搗杵的次數可以達到千萬次,越多越好。不要讓婦女、兒童、有喪事或產婦,以及患有痼疾、六根不全的人,或六畜看見,這樣都會失去藥效。至於治療急症的小湯散,則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