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八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 (9)

1. 辨太陰病形證

傷寒四日。太陰受病。腹滿吐食。下之益甚。時時腹痛。心胸堅滿。若脈浮者。可發其汗。沉者宜攻其里也。發汗者宜桂枝湯。攻裡者宜承氣湯。

太陰中風。四肢煩痛。其脈陽微陰澀而長。為欲愈也。宜青龍湯。太陰病痢而不渴者。其臟有寒。當溫之以四逆湯。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是為系在太陰。小便不利。其人當發黃。宜茵陳湯。

太陰病不解。雖暴煩下利。十餘行而自止。所以自止者。脾家實。腐穢已去故也。宜橘皮湯。

太陰病下之後。腹滿時痛。宜桂心芍藥湯。若太實腹痛者。宜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辨別太陰病的症狀:

傷寒第四天,脾胃受損(太陰受病)。肚子脹滿,吃下去的食物都吐出來,瀉下反而更嚴重,時不時肚子痛,胸口也覺得悶脹。如果脈象浮,可以發汗;如果脈象沉,就應該攻下里寒。發汗可用桂枝湯,攻下里寒可用承氣湯。

太陰中風,四肢痠痛,脈象陽氣微弱,陰氣滯澀而有力,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宜用青龍湯。太陰病導致腹瀉但卻不口渴,說明臟腑裡有寒邪,應該用溫熱的四逆湯來溫暖身體。

傷寒脈象浮而緩慢,手腳溫暖,這是病邪停留在脾胃(系在太陰)的表現,小便不利,病人可能發黃,宜用茵陳湯。

太陰病久治不愈,雖然突然感到煩躁,腹瀉十幾次後自行停止,之所以能自行停止,是因為脾胃積聚的實邪,腐敗的穢物已經排出,宜用橘皮湯。

太陰病瀉下之後,肚子脹滿,時常疼痛,宜用桂心芍藥湯。如果肚子非常脹滿疼痛,應該用承氣湯瀉下。

2. 辨少陰病形證

傷寒五日,少陰受病,其脈微細,但欲寐,其人慾吐而不煩。五日自利而渴者,屬陰虛,故引水以自救。小便白而利者,下焦有虛寒,故不能制水而小便白也,宜龍骨牡蠣湯。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是為心臟有積熱故也,小便必難,宜服豬苓湯。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在裡,不可發其汗,宜承氣湯。

少陰病下利止,惡寒而蜷,手足溫者可治也,宜建中湯。

少陰病惡寒而蜷,時時自煩,不欲厚衣,宜大柴胡湯。

少陰病而一身手足盡熱,熱在膀胱,必便血也,宜黃芩湯。

少陰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發熱者,宜葛根半夏湯。

少陰病始得之其人發熱,脈反沉者,宜麻黃附子湯。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脈沉者,宜四逆湯。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

少陰病其人吐利,手足逆,煩躁者,宜吳茱萸湯。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宜豬苓湯。

少陰病咽痛者,宜甘草桔梗湯。

少陰病下利,宜白通湯。

少陰病下利服白通湯止後,厥逆無脈煩躁者,宜白通豬苓湯,其脈暴出者死,微微續出者生。

少陰病四肢心腹痛,小便不利,或咳或嘔,此為有水氣,宜玄武湯。

少陰病下利水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惡寒,其人面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時利止,而脈不出者,宜四逆湯。

少陰病下利,咳而嘔,煩渴不得眠臥,宜豬苓湯。

少陰病口燥咽乾,急下之,宜承氣湯。

少陰病利清水色青者,胸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宜大柴胡湯。

少陰病其人腹滿,不大便者,急下之,宜承氣湯。

少陰病其脈沉者,急當溫之,宜四逆湯。

少陰病其人飲食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手足寒,脈弦遲,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宜吐之,宜瓜蒂散。

少陰病若膈上有寒欲乾嘔者,不可吐,當溫之,以四逆湯。

白話文:

辨少陰病形證

傷寒第五天,少陰經受病,脈象微弱細小,只想睡覺,想吐但不覺得煩躁,五天以來一直腹瀉且口渴,這是陰虛的表現,所以會自己喝水來緩解。小便清澈且量多,是下焦虛寒,所以無法控制水分,小便才會清澈。應該服用龍骨牡蠣湯。

少陰病患者咳嗽並腹瀉,還神志不清,這是心臟有積熱的緣故,小便一定排尿困難,應該服用豬苓湯。

少陰病脈象細弱、沉而快,病邪在裡,不可發汗,應該服用承氣湯。

少陰病腹瀉停止,惡寒蜷縮,手腳溫暖的,可以治療,應該服用建中湯。

少陰病惡寒蜷縮,時常感到煩躁,不想穿厚衣服,應該服用大柴胡湯。

少陰病全身手腳都發熱,熱邪在膀胱,必然會便血,應該服用黃芩湯。

少陰病患者嘔吐腹瀉,手腳溫度正常,反而發熱,應該服用葛根半夏湯。

少陰病初期發熱,脈象卻沉弱,應該服用麻黃附子湯。

少陰病全身疼痛,手腳冰冷,脈象沉弱,應該服用四逆湯。

少陰病腹瀉排出膿血,服用桃花湯。

少陰病患者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應該服用吳茱萸湯。

少陰病腹瀉、咽喉疼痛、胸悶心煩,應該服用豬苓湯。

少陰病咽喉疼痛,應該服用甘草桔梗湯。

少陰病腹瀉,應該服用白通湯。

少陰病腹瀉服用白通湯後停止,但出現厥逆無脈、煩躁不安,應該服用白通豬苓湯。脈象突然出現的會死亡,脈象微弱但持續出現的則會活下來。

少陰病四肢、心腹部疼痛,小便不利,或者咳嗽或者嘔吐,這是水氣內停的表現,應該服用玄武湯。

少陰病腹瀉排出水谷,裡寒外熱,手腳厥逆,脈象微弱將絕,身體反而惡寒,患者面紅,或者腹痛,或者乾嘔,或者咽喉疼痛,或者腹瀉有時停止,但脈象摸不到,應該服用四逆湯。

少陰病腹瀉、咳嗽、嘔吐,煩渴睡不著,應該服用豬苓湯。

少陰病口乾舌燥,應該立即服用下瀉的藥物,應該服用承氣湯。

少陰病腹瀉排出清水,顏色青綠,胸部和心口一定會疼痛,口乾舌燥,應該服用大柴胡湯。

少陰病腹部脹滿,沒有大便,應該立即服用下瀉的藥物,應該服用承氣湯。

少陰病脈象沉弱,應該立即溫陽,應該服用四逆湯。

少陰病患者飲食後就嘔吐,心中溫熱感,想吐卻吐不出來,手腳冰冷,脈象弦細而遲,這是胸中實證,不可下瀉,應該服用催吐的藥物,應該服用瓜蒂散。

少陰病如果膈膜上有寒邪,想乾嘔,不可催吐,應該溫陽,服用四逆湯。

3. 辨厥陰病形證

傷寒六日。厥陰受病,其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也。宜建中湯。

傷寒六日渴欲飲水者,宜豬苓湯。

傷寒六日煩滿而囊縮,此則毒氣在臟,可下而愈,宜小承氣湯。

傷寒六日身體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宜小柴胡湯。

傷寒六日陽脈澀,陰脈弦,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宜大柴胡湯。

傷寒六日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劇者心神顛倒,宜梔子湯。

傷寒六日已發汗,及下之其人胸脅滿,大腸微結,小腸不利,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而煩,此為未解,宜小柴胡桂枝湯。

傷寒六日發熱,微惡寒,肢節順疼,心下支滿,外證未去,宜柴胡桂枝湯。

傷寒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此為欲解,宜梔子湯。

傷寒六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不可轉側,宜柴胡湯。

傷寒六日不解,結熱在裡,但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乾煩躁,宜白虎湯。

傷寒六日風寒相搏,身體疼痛,不能轉側,脈浮虛而澀,宜朮附湯。

傷寒病六日後,至八日九日,如瘧,熱多寒少,一日再發,其脈微緩者為欲愈,脈微而惡寒者,為陰陽俱虛,不可復吐下也。發汗面色赤有熱者,為欲解,宜服桂枝麻黃湯。

白話文:

傷寒病發六天,屬於厥陰經受病。脈象微弱而浮,表示病情將要痊癒;若脈象不浮,則表示尚未痊癒,應服用建中湯。

傷寒病發六天,感到口渴想喝水,應服用豬苓湯。

傷寒病發六天,感到煩悶、腹部脹滿且小便量少,這是毒氣在臟腑內,需要瀉下才能痊癒,應服用小承氣湯。

傷寒病發六天,身體發熱、怕風、頸項僵硬、脅肋部脹滿、手腳溫熱且口渴,應服用小柴胡湯。

傷寒病發六天,陽脈澀滯,陰脈弦急,腹部劇烈疼痛,應先服用小建中湯,若無效,則應服用大柴胡湯。

傷寒病發六天,經過發汗或瀉下治療後,感到心煩意亂、睡不著覺,嚴重者甚至神志恍惚,應服用梔子湯。

傷寒病發六天,已經發汗或瀉下,但患者胸脅部脹滿,大腸略微不通暢,小腸也不暢利,沒有嘔吐,只有頭部出汗,寒熱往來交替且感到煩躁,這是病情尚未痊癒的表現,應服用小柴胡桂枝湯。

傷寒病發六天,發熱,輕微怕冷,四肢關節疼痛,心窩部脹滿,外在症狀尚未消失,應服用柴胡桂枝湯。

傷寒病發六天,經過瀉下治療後,身體發熱持續不退,心中感到阻塞疼痛,這是病情將要痊癒的表現,應服用梔子湯。

傷寒病發六天,經過瀉下治療後,胸部脹滿、煩躁不安、小便不利、說胡話,全身不能翻身,應服用柴胡湯。

傷寒病發六天,病情未解,體內有鬱結的熱邪,只是發熱,時時怕風,非常口渴,舌頭乾燥煩躁,應服用白虎湯。

傷寒病發六天,風寒之邪互相搏結,身體疼痛,不能翻身,脈象浮弱而澀,應服用朮附湯。

傷寒病發六天以後,到七、八、九天,症狀像瘧疾一樣,發熱多而寒少,一天發作兩次,脈象微弱而緩慢,表示病情將要痊癒;如果脈象微弱且怕冷,表示陰陽兩虛,不可再行吐瀉治療;如果發汗後面色紅潤,伴有發熱,表示病情將要痊癒,應服用桂枝麻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