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八 (8)
卷第八 (8)
1. 辨陽明病形證
陽明病,其脈遲。汗出多而微惡寒,為表未解,宜桂枝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其人必喘,當鬚髮汗,宜麻黃湯。
陽明病,發熱而汗出,此為熱退,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體無汗,小便不利,渴引水漿,此為瘀熱在裡,必發黃也,宜茵陳湯。
陽明病,其人喜妄,必有蓄血,為本有瘀熱,大便必秘,宜抵當湯。
陽明病,脈實者當下,脈浮虛者當汗。下者宜承氣湯,汗者宜桂枝湯。
陽明病,發作有時,汗不解,腹滿痛,宜承氣湯。
陽明與少陰合病,而自痢,脈浮者,為順也;滑而數者,有宿食,宜承氣湯。
陽明病,脈浮,發熱無汗,表不解,渴欲飲水,宜白虎湯。
白話文:
陽明病的脈象如果是遲緩的,而且多汗卻微微怕冷,這是表證還沒解除,應該用桂枝湯治療。
陽明病的脈象如果是浮而且沒有汗,這個人一定會喘,這時應該發汗,適合用麻黃湯治療。
陽明病如果發燒而且有汗,這表示熱邪正在消退,不會出現黃疸。但如果是只有頭部出汗,身體卻沒有汗,加上小便不順暢,口渴想喝水,這是體內有瘀熱,一定會產生黃疸,應該用茵陳湯治療。
陽明病如果病人喜歡胡言亂語,這一定是有蓄血,是因為原本體內就有瘀熱,大便一定會便秘,應該用抵當湯治療。
陽明病的脈象如果是實證,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脈象如果是浮而虛,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瀉下的情況適合用承氣湯,發汗的情況適合用桂枝湯。
陽明病發作有一定時間規律,出汗卻無法解除,肚子脹滿疼痛,應該用承氣湯治療。
陽明病和少陰病同時發病,如果腹瀉且脈象是浮的,這是順證。如果脈象是滑數,表示體內有宿食,應該用承氣湯治療。
陽明病的脈象如果是浮的,發燒而且沒有汗,表示表證沒有解除,口渴想喝水,應該用白虎湯治療。
2. 辨少陽病形證
傷寒三日,少陽受病。口苦乾燥目眩。宜柴胡湯。
少陽病,脅下堅滿,乾嘔不能飲食,往來寒熱。若未吐下,其脈沉緊,可與柴胡湯。
少陽病若已吐下,發汗譫語。服柴胡湯,若不解,此欲為狂病,隨其證而治之。
少陽中風,兩耳生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宜柴胡湯。
傷寒病脈弦細,頭痛而發熱,此為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為屬胃。胃和即愈,不和則煩而悸。宜柴胡湯。
傷寒三日無大熱,其人煩躁。此為陽去入陰故也。宜茯苓湯。
白話文:
辨少陽病的症狀:
傷寒三天,少陽經受了病邪侵襲,出現口苦乾燥、頭暈目眩的症狀,應該服用柴胡湯。
少陽病,表現為脅肋下脹滿、乾嘔不能進食、寒熱往來交替發作。如果沒有嘔吐或瀉下,脈象沉緊,也可以服用柴胡湯。
如果少陽病已經嘔吐或瀉下,卻出現發汗、神志不清(譫語)的症狀,服用柴胡湯後仍不見好轉,這是要變成狂病的徵兆,應根據具體症狀治療。
少陽經中風,表現為兩耳聽力異常、眼睛紅赤、胸部滿悶煩躁,不宜催吐瀉下,因為這樣會導致心悸驚恐。應該服用柴胡湯。
傷寒病,脈象弦細,伴隨頭痛發熱,這是屬於少陽經病證。少陽經病不宜發汗,發汗會導致神志不清(譫語),這是屬於胃經病證。胃氣調和就能痊癒,如果不調和就會煩躁心悸。應該服用柴胡湯。
傷寒三天沒有高熱,病人卻煩躁不安,這是陽氣衰退轉入陰經的緣故,應該服用茯苓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