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八 (5)
卷第八 (5)
1. 傷寒受病日數次第病證
傷寒一日,足太陽受病。太陽者,膀胱之經也,為三陽之首,故先受病。其脈絡於腰脊,主於頭項,故得病一日,頭項腰脊痛也。傷寒二日,足陽明受病。陽明者,胃之經也,主於肌肉,其脈絡於鼻,入於目,故得病二日,內熱鼻乾不得眠也。諸陽在表,表始受病,在皮膚之間。
故可摩膏火灸發汗而愈也。凡五臟不和,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夫足陽明者,胃之脈也,十二經之長也,其氣血盛故不通。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爾。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下而已也。傷寒三日,足少陽受病。少陽者,膽之經也,其脈循於脅。
上於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熱而耳聾也。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於臟,可汗而解也。傷寒四日,足太陰受病。太陰者,脾之經也,為三陰之首,是故三日以後,陽受病訖,傳之於陰,而太陰受病焉。其脈絡於脾,主於喉嗌,故得病四日,腸滿而嗌乾。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
傷寒五日,足少陰受病。少陰者,腎之經也,其經貫腎絡肺,繫於舌,故得病五日,口熱舌乾渴而引水也。其病在腸,故可下而愈矣。傷寒六日,足厥陰受病。厥陰者,肝之經也,其脈循陰絡於肝,故得病六日,煩滿而陰縮也。此則陰陽俱受病,毒氣在胃,可下而愈矣。七日太陽病衰。
頭痛小愈。又傷寒七日,病法當小愈。陰陽諸經傳經終故也。今七日以後病反甚者,欲為再經病也。再經病者,經絡重受病也。傷寒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小愈。又八日不解者,或是諸陰陽經絡重受於病,或因發汗吐下之後,毒氣未盡,所以病證猶在也。傷寒九日,少陽病衰。
耳聾微聞。又傷寒九日以上,病不除者,或動(初)一經受病,則不能相傳;或已傳三陽訖,而不能傳於陰,致停滯累日,病證不解。放日數多,而病候改變也。傷寒十日,太陰病衰,腹胃如故,則思欲飲食。傷寒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煩滿,舌乾已也。傷寒十二日。
厥陰病愈。囊縮,小腹微下,毒氣皆去,病日已矣。
白話文:
傷寒第一天,足太陽經受病。足太陽經是膀胱經,為三陽經之首,所以最先受病。它的經脈循行於腰脊,主管頭項,因此第一天就會頭痛、項痛、腰脊痛。
傷寒第二天,足陽明經受病。足陽明經是胃經,主管肌肉,經脈循行於鼻子,通入眼睛。因此第二天會內熱、鼻乾、睡不著。初期所有陽經的病症都在體表,在皮膚之間,所以可以用按摩、膏藥、火灸、發汗等方法治療。如果五臟不和、六腑不通、氣血運行不暢,這樣的情況持續三天就會死亡。這是因為足陽明經是胃經,也是十二經脈中最長的經脈,氣血旺盛,不通則導致氣血瘀滯,三天之後氣血耗盡而死。如果不到三天,可以用發汗法治療;如果滿三天,可以用瀉下法治療。
傷寒第三天,足少陽經受病。足少陽經是膽經,經脈循行於脅肋,上達頸部和耳朵。因此第三天會胸脅疼痛、發熱、耳聾。三陽經的病症是依次傳遞的,病邪還未侵入臟腑,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傷寒第四天,足太陰經受病。足太陰經是脾經,為三陰經之首。因此,三天之後陽經受病結束,病邪傳到陰經,而脾經受病。脾經經脈循行於脾臟,主管喉嚨,因此第四天會腹脹、咽喉乾燥。病症在胸膈部位,可以用催吐的方法治療。
傷寒第五天,足少陰經受病。足少陰經是腎經,經脈貫穿腎臟,絡屬肺臟,連於舌頭。因此第五天會口乾舌燥、感到口渴想喝水。病症在腸道,可以用瀉下法治療。
傷寒第六天,足厥陰經受病。足厥陰經是肝經,經脈循行於陰部,絡屬肝臟。因此第六天會煩躁、腹部脹滿、陰部收縮。此時陰陽經都受病,毒邪在胃部,可以用瀉下法治療。
傷寒第七天,太陽經病症減輕,頭痛好轉。一般來說,傷寒第七天病症應該好轉,因為陰陽諸經的傳經過程結束了。如果第七天以後病情反而加重,則可能是再次受病,也就是經絡再次受病。
傷寒第八天,陽明經病症減輕,發熱好轉。如果第八天病情沒有好轉,可能是陰陽諸經再次受病,或者因為發汗、催吐、瀉下之後,毒邪未盡,所以病症仍然存在。
傷寒第九天,少陽經病症減輕,耳聾有所改善。如果第九天以後病情沒有好轉,可能是只有一個經絡受病,病邪不能依次傳遞,或者三陽經受病之後,病邪不能傳到陰經,導致停滯多日,病情沒有好轉,所以病程延長,症狀也發生變化。
傷寒第十天,太陰經病症減輕,腹部、胃部感覺恢復正常,開始想吃東西。
傷寒第十一天,少陰經病症減輕,口渴消失,不煩躁,舌頭乾燥情況也改善了。
傷寒第十二天,厥陰經病症痊癒,陰部收縮情況消失,小腹輕微下墜,毒邪全部排出,病程結束。
2. 辨太陽病形證
傷寒一日。太陽受病。若脈靜者未傳諸臟。煩(躁)欲吐。脈急數者。乃傳別臟也。宜桂枝湯。
太陽為病。頭痛項強而惡寒。其脈浮數。宜桂枝湯。太陽中風發熱而惡寒。宜桂枝湯。
太陽病中風脈。其陽浮而弱。浮者熱自發。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翕翕發熱。鼻鳴乾嘔。宜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此為榮弱衛強。故便汗出。欲去其邪。更宜服桂枝湯。
太陽病若下之。其氣上衝。可與桂枝湯。
太陽病發其汗。汗出不止者。其人必惡寒。小便難。四肢拘急者。宜桂枝附子湯。
太陽病若下之。其脈促。胸中滿。宜桂枝湯。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宜服桂枝湯發其汗。
太陽病下之不愈。其脈浮者為在外。汗之則愈。宜桂枝湯。
太陽病服桂枝湯煩熱不解者。當先針風池風府穴。乃與桂枝湯即愈。
太陽病自汗出。此為榮氣和。衛氣不和。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表和即愈。宜桂枝湯。
太陽病時自發熱。汗出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當更發汗即愈。宜桂枝湯。
太陽病發汗已解。半日後復煩躁。其脈浮數者。可復發其汗。宜桂枝湯。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也。宜麻黃湯。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痛。心煩目瞑。劇者必衄。衄者欲解也。宜麻黃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宜麻黃湯。
太陽病脈浮而數者。可發其汗。宜麻黃湯。
太陽與陽明合病而自利。宜朮附湯。
太陽與陽明病而不利。但嘔者。宜葛根半夏湯。
太陽病項背強無汗。而惡風者。宜麻黃湯。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宜大青龍湯。
太陽病脈浮緩。其身不痛。但重。或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可大青龍湯。
太陽病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或渴或利。小腹滿或喘者。宜小青龍湯。
太陽病發汗。汗解後。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體瞤動。宜玄武湯。
太陽病不解。結熱在膀胱。其人如狂。其血自下。其外不解。尚未可攻。當解其外。宜桂枝湯。外已解小腹結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氣湯。
太陽病反下之。遂痢不止汗出者。宜葛根黃連湯。
太陽病吐下發汗後。而微煩。小便數。大便堅。可小承氣湯。
太陽病發汗。大汗出。胃干煩躁不得眠。其人慾飲水。當稍稍飲之。令胃氣和即愈。脈浮。小便利。微熱渴者。宜五苓散。
太陽病發汗後。脈浮而數。復渴者。宜五苓散。
太陽病汗出而渴。宜五苓散。不渴宜茯苓散。
太陽與少陰合病。而自痢者。宜黃芩湯。嘔者加半夏生薑湯。
太陽病發汗後。腹脹滿者。宜厚朴湯。
太陽病汗後。心下痞滿。宜瀉心湯。
太陽病汗出後。胃中不和。心下痞堅。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而痢。宜半夏瀉心湯。
白話文:
辨太陽病形證
傷寒一天,太陽經受邪氣侵襲。如果脈象平和,則邪氣尚未侵犯內臟,病人會感到煩躁想吐;如果脈象急促而數,則邪氣已經傳入其他臟腑。應該服用桂枝湯。
太陽經受邪氣侵犯,會出現頭痛、頸項僵硬並畏寒,脈象浮而數,應該服用桂枝湯。太陽經中風,發熱並畏寒,應該服用桂枝湯。
太陽經中風,脈象浮而弱,浮則熱自行發作,弱則汗自行排出,病人會感覺忽冷忽熱,鼻塞、噁心嘔吐,應該服用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並出汗,這是因為營氣虛弱,衛氣旺盛,所以會出汗,此時需要驅除邪氣,更應該服用桂枝湯。
太陽病如果使用了瀉下法治療,而氣逆上衝,可以服用桂枝湯。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止,病人必定畏寒、小便困難,四肢拘緊,應該服用桂枝附子湯。
太陽病如果使用了瀉下法治療,脈象急促,胸中滿悶,應該服用桂枝湯。
太陽病外邪尚未解除,不可以使用瀉下法,應該服用桂枝湯發汗。
太陽病使用了瀉下法治療但沒有好轉,脈象浮者,邪氣仍在體表,應當發汗治療,應該服用桂枝湯。
太陽病服用桂枝湯後,煩熱不退,應該先針刺風池、風府穴,然後再服用桂枝湯,即可痊癒。
太陽病自汗出,這是因為營氣平和,衛氣不調,營氣在脈內運行,衛氣在脈外運行,再次發汗,表邪和解即可痊癒,應該服用桂枝湯。
太陽病時發時熱,汗出不止,這是衛氣不調,應該再次發汗即可痊癒,應該服用桂枝湯。
太陽病發汗後痊癒,半天后又煩躁不安,脈象浮而數,可以再次發汗,應該服用桂枝湯。
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患病,出現呼吸困難、胸悶,不可以使用瀉下法,應該服用麻黃湯。
太陽病脈象浮緊,不出汗,發熱、身痛、心煩、眼睛昏閉,病情嚴重者必然鼻出血,鼻出血預示病情將要好轉,應該服用麻黃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關節疼痛,畏風,不出汗並呼吸困難,應該服用麻黃湯。
太陽病脈象浮而數,可以發汗,應該服用麻黃湯。
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患病並腹瀉,應該服用朮附湯。
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患病但不腹瀉,只是嘔吐,應該服用葛根半夏湯。
太陽病項背僵硬不出汗,並畏風,應該服用麻黃湯。
太陽經中風,脈象浮緊,發熱畏寒,身體疼痛,應該服用大青龍湯。
太陽病脈象浮而緩,身體不痛,只是沉重,或者間或感覺輕快,沒有少陰經症狀,可以服用大青龍湯。
太陽病表邪未解,心下有水氣,噁心嘔吐發熱,或渴或腹瀉,小腹脹滿或呼吸困難,應該服用小青龍湯。
太陽病發汗,汗退後,病人仍然發熱,心悸、頭暈、身體顫動,應該服用玄武湯。
太陽病沒有痊癒,熱邪停積在膀胱,病人神志恍惚如狂,血從下焦排出,表邪尚未解除,還不能攻下,應該先解表,服用桂枝湯;表邪已解,小腹有結者,才能攻下,服用桃仁承氣湯。
太陽病反用瀉下法治療,導致腹瀉不止並出汗,應該服用葛根黃連湯。
太陽病經過嘔吐、瀉下、發汗治療後,仍然輕微煩躁,小便頻繁,大便乾燥,可以服用小承氣湯。
太陽病發汗,大汗淋漓,胃部乾燥煩躁睡不著覺,病人想喝水,應該少量多次飲水,使胃氣平和即可痊癒,脈象浮,小便通暢,微熱口渴,應該服用五苓散。
太陽病發汗後,脈象浮而數,再次口渴,應該服用五苓散。
太陽病出汗並口渴,應該服用五苓散;不口渴,應該服用茯苓散。
太陽經與少陰經同時患病,並腹瀉,應該服用黃芩湯;嘔吐者,加服半夏生薑湯。
太陽病發汗後,腹部脹滿,應該服用厚朴湯。
太陽病發汗後,心下痞滿,應該服用瀉心湯。
太陽病發汗後,胃中不和,心下痞塊堅硬,乾嘔,食物腐敗,脅下有水氣,腹中鳴響並腹瀉,應該服用半夏瀉心湯。
太陽病表邪未解,多次使用瀉下法治療,導致夾雜熱邪而腹瀉,腹瀉不止,心下痞滿,表裡俱未痊癒,應該服用桂枝人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