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八 (3)
卷第八 (3)
1. 辨傷寒脈候
夫脈有陰陽何謂也。凡脈洪大浮數動滑皆為陽也。脈沉澀弱弦微緊皆為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凡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硬者。名曰陰結期。十四日當劇。
)病有灑淅惡寒者何也。凡陰脈不足。陽往乘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尺部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入陰中。則發熱。陽脈浮陰脈弱。弱者則血虛筋急也。其脈沉者榮氣微也。其脈浮汗如流珠者。衛氣衰也。榮氣微者。
加燒針。若血留不行者。更發熱而煩躁也。脈藹藹如車之蓋者。名曰陽結也。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縈縈如蜘蛛絲者。陰氣衰。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縱。陽脈盛則縱。
陰脈盛則動。此皆病脈。陰陽相搏。名曰動也。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若形冷惡寒者三焦傷也。病有顫而汗出因得解者何謂也。凡脈浮而緊。按之反芤。往為本虛。故當顫而汗出也。以本虛是以發顫。以脈浮故當汗出得解。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本不虛也。病若欲自解者。
但汗出爾。不發顫也。又病有不顫而汗出解者何也。凡脈浮大而數。故自汗出而解。又病有不顫不汗而解者何也。凡脈自微。此已曾發汗。或吐下。或亡血。內無津液。陰陽自和。必自愈也。故不顫不汗而解。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患人身涼和者何也。凡有此候。為欲解也。
以夜半脈浮而濈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大汗出也。病欲知愈及未愈者。何以知之。凡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疾促(俱)等。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和平。雖劇令愈也。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而病人身體若疼痛者。有須大發汗也。若身不疼痛者。
不須發汗。汗自出也。當解也。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今脈遲為在臟也。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者。其病在脾也。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大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沉。此謂調脈。
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當知溺膿也。寸口脈浮。浮即為風。緊即為寒。風即傷衛。寒即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鬚髮汗。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即傷胃。數即動脾。此非本病。因下之所為也。大發其汗。又數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
無休止時。五月盛熱。欲著厚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即惡寒。陰微即惡熱。此以衣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弱。不能勝冷。故欲著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得勝熱。
白話文:
所謂脈象的陰陽是什麼意思呢?凡是脈象呈現洪大、浮、數、動、滑的,都屬於陽脈。而脈象呈現沉、澀、弱、弦、微、緊的,都屬於陰脈。一般來說,陰病出現陽脈的,表示病情好轉;陽病出現陰脈的,表示病情惡化。
脈象有陽結和陰結的區別,要如何分辨呢?凡是脈象浮而數,且能進食但大便不通暢的,這是屬於實證,稱為陽結,病情會在十七天左右加重。如果脈象沉而遲,不能進食,身體沉重且大便堅硬的,這是屬於陰結,病情會在十四天左右加重。
生病時出現怕冷發抖的症狀,是什麼原因呢?一般來說,陰脈不足時,陽氣就會侵入;陽脈不足時,陰氣就會侵入。例如,寸口脈微弱,表示陽氣不足,陰氣會上行進入陽氣之中,就會出現怕冷發抖的症狀。如果尺部脈弱,表示陰氣不足,陽氣會下行進入陰氣之中,就會發熱。陽脈浮而陰脈弱,表示氣血不足,導致筋脈拘急。脈象沉,表示營氣衰弱。脈象浮且汗如雨下,表示衛氣衰弱。營氣衰弱的,可以施以燒針治療。如果血瘀不通,就會更加發熱而煩躁。
脈象微弱如車蓋的,稱為陽結。脈象連續不斷如撫摸長竿的,稱為陰結。脈象時有時無如羹湯上的肥油的,表示陽氣衰弱。脈象細微如蜘蛛絲的,表示陰氣衰弱。脈象微弱斷續如傾瀉的漆的,表示失血過多。脈象來得慢,有時會停頓一下又來的,稱為結脈。脈象來得快,有時會停頓一下又來的,稱為縱脈。陽脈旺盛則為縱脈,陰脈旺盛則為動脈。這些都是病脈。陰陽相搏,稱為動脈。陽動則會出汗,陰動則會發熱。如果身體發冷又怕冷,表示三焦受到損傷。
生病時出現發抖而汗出,隨後病情好轉,是什麼原因呢?凡是脈象浮而緊,按下去反而空虛的,表示身體本來就虛弱,所以才會發抖而汗出。因為身體虛弱才會發抖,因為脈象浮才會汗出而好轉。如果脈象浮而數,按下去不空虛,表示身體本來不虛弱。如果病情想要自己好轉,就只會出汗而已,不會發抖。
另外,生病時不發抖卻汗出而好轉,是什麼原因呢?凡是脈象浮大而數,就會自己汗出而好轉。還有,生病時不發抖也不汗出而好轉,是什麼原因呢?凡是脈象自己變得微弱,表示之前曾經發汗、催吐、瀉下或失血,體內沒有津液,陰陽自然調和,就一定會自己好轉,所以不會發抖也不會汗出而好轉。
傷寒三天後脈象浮數,但病人身體感覺涼爽平和,是什麼原因呢?凡是有這種情況,表示病要好轉了。因為半夜脈象浮而密集且汗出。脈象數而好轉的,一定能進食。脈象微而好轉的,會大汗淋漓。
要如何知道疾病是快要痊癒還是還沒好轉呢?凡是寸口、關上、尺中三處的脈象,大小、浮沉、遲疾、快慢都相同,即使有寒熱未解的情況,表示脈象陰陽平和,即使病情嚴重也會痊癒。立夏時出現洪大脈,是正常的脈象,如果病人身體感到疼痛,就應該大量發汗。如果身體不疼痛,就不需要發汗,汗自然會出,病也會好轉。
寸口脈浮表示病在表,沉表示病在裡,數表示病在腑,遲表示病在臟。現在脈象遲,表示病在臟。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常,表示病在脾臟,應該瀉下。要如何知道呢?如果脈象浮大,表示氣實血虛。現在趺陽脈浮而澀,就知道脾氣不足,胃氣虛弱。因為少陰脈弦而沉,這是正常的脈象,所以說如常。如果脈象反而滑而數,就要知道可能是尿膿。
寸口脈浮,浮就是風,緊就是寒。風邪會傷衛氣,寒邪會傷營氣。營衛之氣都生病了,就會骨節煩痛,應該發汗。趺陽脈遲而緩,表示胃氣正常。趺陽脈浮,表示傷了胃氣,脈象數,表示脾氣妄動,這不是本來的疾病,而是因為瀉下所造成的。大量發汗,又多次瀉下,就會使人失血。病情會變成怕冷,之後才會發熱,沒有停止的時候。五月盛熱時,卻想穿厚衣服;冬月盛寒時,卻想裸露身體。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陽氣虛弱就會怕冷,陰氣虛弱就會怕熱。這是因為用衣服來發汗,使陽氣更加虛弱,又大量瀉下,使陰氣更加虛弱。五月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因為陽氣內虛,不能抵禦寒冷,所以想穿衣服。十一月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因為陰氣內虛,不能抵禦熱,所以想裸露身體。又因為陰脈遲澀,所以知道是失血了。
脈象浮而大,身體汗如黏液,喘息不停,水漿難以嚥下,身體麻木不仁,時而安靜時而煩躁,這是生命垂危的徵兆。要知道哪個臟腑先受損。如果汗出濕潤而喘息不停,這是肺臟衰竭的徵兆。身體如煙燻般,眼睛直視且頭部搖晃,這是心臟衰竭的徵兆。嘴唇發青,四肢抽搐,這是肝臟衰竭的徵兆。口周圍發黑,大量出汗且臉色發黃,這是脾臟衰竭的徵兆。大小便失禁,胡言亂語且眼睛上翻,這是腎臟衰竭的徵兆。
還要知道哪個臟腑的陰陽之氣先衰竭。如果陽氣先衰竭,陽氣後續耗盡,死後肌肉顏色一定會是青色的。如果陰氣先衰竭,陽氣後續耗盡,死後肌肉顏色一定會是紅色的,腋下溫熱,心下發熱。
寸口脈浮大,反而使用瀉下的方法,這是大逆之舉。脈浮表示無血,脈大表示寒氣。寒氣相搏,就會引起腸鳴。醫生卻不知道,反而喝冷水,導致大量出汗。冷水吸收寒氣,冷熱相搏,病人就會食慾不振。趺陽脈浮,浮就是虛弱,虛弱相搏,就會引起氣滯,導致胃氣虛弱。脈象滑就會嘔吐。脈象浮且鼻子和口乾燥,表示會流鼻血。
各種脈象浮數的,應該會發熱,而且怕冷發抖。如果飲食如常,表示體內有膿腫。脈象浮而遲,臉色發紅且發抖,六七天後應該會出汗而好轉,如果反而發熱,表示病程會拖延。脈遲表示陽氣不足,不能發汗,身體一定會癢。
寸口脈和陰陽之脈都緊,表示清邪侵入上焦,濁邪侵入下焦。清邪侵入上焦,稱為潔,濁邪侵入下焦,稱為渾。陰邪侵入,一定會心悸。表氣微弱,裡氣不穩固,所以邪氣會侵入陰分。陽邪侵入,一定會發熱,脖子僵硬,腰痛,腿酸,這是陽氣受到霧露之氣侵襲的緣故,所以說是清邪在上。濁邪侵入下焦,陰氣會發抖,足膝冰冷,大小便失常。表氣微弱,裡氣微急,三焦都混濁,內外不和諧。
上焦鬱悶不暢,臟氣就會受到擾動,導致口爛牙齦潰爛。中焦不調,胃氣上衝,脾氣不運轉,胃中混濁,營衛不通,血液凝固不流通。如果衛氣不通暢,小便會赤黃,與熱相搏,因為熱的關係在經絡遊走,出入臟腑,熱氣所過之處,就會形成癰腫。下焦不和,清氣下沉,大便頻繁但難排出,肚臍腹部疼痛。脈象陰陽都緊,表示下焦氣不順,嘴唇乾燥,蜷臥且腳冷,鼻涕流出,舌苔滑膩,不要亂治療。
傷寒七天以上,如果病人稍微發熱,手腳溫暖,表示病要好轉了。傷寒八天以上,如果發高燒,表示難以治療。如果怕冷,一定會想嘔吐;如果肚子痛,一定會想腹瀉。生病六七天,三部脈象都很大,心煩口噤不能說話,人躁動不安,表示病要好轉了。脈象浮而數,浮表示風邪,數表示虛弱。風為熱,虛為寒。寒風相搏,就會出現怕冷發抖的症狀。脈象浮而滑,浮表示陽,滑表示實。浮滑相搏,脈象就會數而快,表示衛氣失調。脈象浮滑而數快,並且發熱出汗的,表示無法治療。傷寒咳嗽且呼吸困難,如果人虛弱且脈象散亂,表示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