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八 (1)
卷第八 (1)
1. 卷第八
2. 傷寒敘論
論曰: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冽。此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或觸冒之者。乃為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而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焉。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於肌骨中。至春變為溫病。
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有溫病。溫病者。皆由冬時觸冒寒氣所致。非天行之氣也。夫天行者。為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冷。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天行之氣也。
又土地寒熱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則剛柔餐居亦異。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療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悟。臨病之工。宜須詳審也。又千金云。人生天地之間。命有遭逢。時有否泰。吉凶悔吝。苦樂安危。喜怒愛憎。存亡憂畏。關心之慮。日有千條。謀身之道。時有萬計。
乃度一日。是故天無一歲不寒暑。人無一日不憂喜。故有天行溫疫病者。則天地變化之一氣也。斯蓋造化必然之理。不得無之。故聖人雖有補天立極之德。而不能廢之。雖不能廢之。而能以道御之。其次有賢人善於攝生。調和撙節。與時推移。亦得保全。天地有斯瘴癘。還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備之。
命曰知方。則病無所侵矣。然此病也。俗人謂之橫病。多不解療。皆云日滿自瘥。以此致枉者天下大半。凡始覺不佳。便須救療。若至於病。即湯食兢進。折其毒勢。自然而瘥。必不可令病氣自長。恣意攻人。拱手待斃。斯為誤矣。夫得病一日在皮。當摩膏火灸。淋浴發汗則愈。
若不解者。二日在膚。可法針。服解肌散發汗。汗出則愈。若不解至三日。復一發汗則愈。若不解者。則勿復發汗也。至四日在胸。宜服赤小豆瓜蒂散吐之。則愈。至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則可下之。若熱在胃外。如誤下之。其熱乘虛入胃。然病要須下者。又不得留於胃中也。
若胃實者。熱毒為病。三死一生。若胃虛者。熱毒入胃即胃爛矣。其微者赤斑出。此候五死一生。劇者黑斑出。此候十死一生。以病人各有強弱。人有難易效相倍也。若得傷寒病無熱。但狂言躁煩不安。精氣言語。與人不相主。當勿以火迫之。但以五苓散三二錢服之。可與新汲水一升。
或一升半。可至二升。強飲之。指刺喉中吐之。隨手便愈。若不便吐者。此病皆多不善。勿以余藥吐也。又此病。不急以豬苓散及吐解之者。其斃速。亦可先以發表之藥尤佳。病者過日不已則不是熱。不可下之者。熱毒承虛入胃。亦令胃爛斑出也。又春夏無大吐下。秋冬無大發汗。
白話文:
關於傷寒的論述:
春天氣候溫和,夏天氣候炎熱,秋天氣候涼爽,冬天氣候寒冷,這是四季正常氣候的順序。冬天非常寒冷,萬物都深藏起來,君子如果能固守自身的陽氣,就能不被寒冷所傷。如果有人不注意,觸犯了寒冷,就會得傷寒病。雖然受到四季的氣候變化都可能生病,但以傷寒的毒性最強烈,因此將這種病稱為傷寒。如果沒有立即發病,寒毒會潛藏在肌肉和骨骼中,到春天會轉變成溫病,到夏天會轉變成暑病。暑病比溫病的熱度更重。因此,辛勤勞作的人在春夏兩季容易患上溫病,這些溫病都是由於冬天觸犯寒氣所導致,並非是天時不正的氣候所引起的。所謂天時不正的氣候,指的是春天應該溫暖卻反而非常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卻反而非常寒冷,秋天應該涼爽卻反而非常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卻反而非常溫暖。這種不合時令的氣候,會導致一年之中,不論老幼,得的病都非常相似,這就是天時不正的氣候所引起的疾病。
此外,不同地區的土地,寒熱溫涼程度和地勢高低都不同,動植物的性質也剛柔各異,人們的飲食習慣和居住方式也不同。因此,黃帝才會向四方賢士請教,岐伯才會提出四種治療方法,來教導後人,啟發那些還不明白的人。所以,醫生在診斷疾病時,應該詳細審查。還有,《千金方》說,人生於天地之間,命運有順遂和困頓的時候,時運有通達和衰敗的時候,吉凶、悔恨、苦樂、安危、喜怒、愛憎、存亡、憂慮等各種擔憂,每天都有成千上萬條,為了求生的方法,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種。
人們每一天都是這樣度過的,所以,天沒有一年沒有寒冷和暑熱,人沒有一天沒有憂愁和喜樂。因此,如果發生天行瘟疫,那是天地氣候變化的一種體現,是自然造化必然的道理,無法避免。所以,即使是聖人有補天立地的偉大功德,也不能廢止這種現象。雖然不能廢止,但是可以運用正確的方法來控制它。其次,還有一些賢人善於養生,懂得調節和節制,順應時令變化,也能夠保全自身。天地間有這些瘴癘之氣,可以利用天地所生的物品來防備它,這就叫做「知方」,知道方法,那麼疾病就無法入侵了。然而,這種病,一般人稱之為「橫病」,大多不了解如何治療,都認為過幾天就會自己痊癒,因此延誤病情,導致死亡的人佔了天下的一大半。凡是剛開始覺得身體不適,就必須立即治療。如果等到病情加重,就要加緊服用湯藥和飲食,來減弱疾病的毒性,自然就會痊癒。絕對不能讓病氣自行發展,恣意侵犯身體,然後坐等死亡,這是錯誤的。如果剛得病一天,病邪還在皮膚,可以用按摩、塗抹藥膏、火灸、洗浴、發汗等方法來治療,就能痊癒。
如果這些方法沒有效果,病邪到了第二天,到了肌膚,可以用針灸,服用解肌發汗的藥物來發汗,發汗後就能痊癒。如果還沒有好轉,到了第三天,再發一次汗也能痊癒。如果還沒有好轉,就不要再發汗了。到了第四天,病邪到了胸部,應該服用赤小豆瓜蒂散來催吐,就能痊癒。到了第五天,病邪到了腹部,第六天到了胃部,就可以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熱邪在胃的外面,誤用瀉下藥,熱邪就會趁虛進入胃中。但是,病必須要瀉下時,又不能將病邪留在胃中。
如果胃部功能正常,熱毒就會造成病情嚴重,十有八九會死亡;如果胃部虛弱,熱毒進入胃中就會導致胃腐爛。病情輕微的會出現紅色的斑點,這種情況也是十有八九會死亡;病情嚴重的會出現黑色的斑點,這種情況幾乎是必死無疑。這是因為病人的體質有強弱之分,所以療效會相差很大。如果得了傷寒病沒有發熱,只是出現胡言亂語、煩躁不安,精神恍惚、言語不清,與人不協調,就不要用火來逼迫他,只需要服用五苓散二三錢,可以配新打上來的井水一升,或一升半,甚至兩升,強迫病人喝下,然後用手指刺激喉嚨,讓他吐出來,很快就能痊癒。如果不能順利吐出來,這種病大多凶險,不要再用其他催吐藥了。還有,這種病如果不趕快用豬苓散來治療或催吐,病人很快就會死亡。也可以先用發表的藥物,效果會更好。如果病過了幾天還不好,就不是熱邪,不可以瀉下,熱毒會趁虛進入胃中,也會導致胃腐爛,出現斑點。此外,春夏兩季不宜大量催吐或瀉下,秋冬兩季不宜大量發汗。
如果是在冬天或初春寒冷的時候,可以服用神丹丸,也可以用按摩、塗抹藥膏、火灸等方法。如果是在春夏或初秋炎熱的月份,就不宜用火灸,也不宜穿蓋太厚,應該服用六味青散。如果沒有丸散和湯劑,可以用柴胡幾兩來煎服。傷寒流行時,都可以服用這些藥物。也可以用發汗藥來發汗,不只一種方法。如果發汗兩三次都不能解決問題,就應該考慮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陽證實邪的病人。如果脈象早上快,晚上也快,就是實邪的表現。如果脈象早上正常,晚上快,就不是實邪。陽證的病人可以早點服用瀉下藥,但是要少用,不要用太多。如果遇到虛煩發熱的病人,看起來很像傷寒,但是他們不惡寒,身體也不疼痛,就知道這不是傷寒。不能發汗。如果頭不痛,脈象不緊數,就知道這不是裡實證,不能瀉下。如果體表和內部都不能攻治,醫生卻強行攻治,必定會導致病人危險或死亡,很難痊癒。虛煩的病人只需要服用竹葉湯,如果是嘔吐的病人就用橘皮湯,如果還沒有好轉,可以重複服用。如果得了病就連續服用發汗的湯藥,卻不出汗,那就是死症。凡是難以發汗的人,可以用蒸的方法,像蒸中風一樣,用濕熱之氣從體外來迎合,就會不由自主地發汗。
凡是病發熱、惡寒、脈洪的,就應該發汗,然後用粉撲在身上,不要讓風吹到。如果該發汗的人正好失血或大瀉,就不能發汗。這種情況可以多次服用桂枝湯,讓身體微微出汗,連續幾天,自然會痊癒。如果體表正常而內部有病,用瀉下方法治療就會痊癒,用發汗方法治療就會死亡。如果內部正常而體表有病,用發汗方法治療就會痊癒,用瀉下方法治療就會死亡。因此,神丹丸不能亂用,甘遂也不能隨意攻伐。
所以,桂枝湯下肚,體表調和就會痊癒,承氣湯入胃,內部平復就會痊癒。一定要仔細辨別病人的情況,不要亂投湯藥,損傷胃氣。醫書說,脈微弱不可以催吐,虛細不可以瀉下,這是醫家的大忌。凡是脈象有浮沉變化,或者病人得病數天才告訴醫生,雖然說剛開始感覺不舒服,但是病已經積累幾天了,病根已經形成,不是發汗就能解決的。這時應該診察脈象,隨時救治,一定會痊癒。不能死板地按照步驟來治療,錯失了治療的關鍵,導致禍患。傷寒病三天後,病邪已經深入體內,發汗的原因,是因為當風脫衣,夜間睡眠沒有蓋好被子,寒溫入侵,賊風傳染,容易受到邪氣侵襲。至於人們自己飲食過度,吃了生冷食物,導致腹脹不消化,轉動困難,頭痛發熱,脈象洪大,就可以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而不能發汗。凡是有人得了小病,覺得身體不如往常,就必須及早治療。如果忍著不治,希望自己痊癒,很快就會變成頑疾,小孩子和女性尤其會更加嚴重。如果遇到天時不正,就應該自己警惕,稍有不適,就要及早治療,找到病邪的來源,往往在皮膚淺表部位,及時治療,就能很快痊癒。如果生病幾天才說,邪氣已經進入臟腑,就很難控制了,即使是緩和的方法,也無能為力了。天行病五六天,如果病人感到口渴想喝水,還不宜多給。
因為腹中的熱氣還很少,無法消化水分,反而會使病情加重。如果到了七八天,病人非常口渴想喝水,這時就可以給他喝水,但是要經常讓他覺得不足,不要讓他喝個夠。如果說能喝一斗水,就給他喝五升。如果喝水很少就覺得腹脹,小便不順暢,或喘或噦,就不能給他喝水。如果大量出汗,就表示病已經痊癒了。凡是生病能喝水的人,表示病要好了。如果稍微口渴就強迫他喝水,因此導致病情加重的,人數很多。凡是傷寒病,如果用錯了治療方法,禍患會馬上出現。疾病有相似的地方,傷寒、熱病、風濕病、陰毒、溫疫、天行時氣,他們的生死情況不同,症狀也不同,應該仔細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