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十五 (1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12)

1. 治時氣心腹痞滿諸方

夫時氣太陽少陽並病。脈浮緊。而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痞者心下滿也。病發於陰者不可下之。下之則心下痞。按之自軟。但氣痞爾。不可復下也。若熱毒氣乘心。則心下痞滿。面赤。目黃,狂言恍惚者。此為有實。宜吐下之。

白話文:

當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的時候,脈象浮而緊。如果用瀉下法,緊脈會轉而內陷,形成痞滿。痞滿就是心下脹滿。在陰經發生病症時不能用瀉下法,否則會導致心下痞滿。按壓時感覺柔軟,只是氣滯而已,不要再瀉下了。

如果熱毒之氣侵犯心臟,就會出現心下痞滿、面紅、目黃,胡言亂語、神志不清等症狀。這是實邪入侵,應該用吐法和瀉法治療。

治時氣熱毒不退。大便秘澀。心腹痞滿。食飲不下。精神昏亂。恍惚狂言。脈候洪數。宜服鱉甲散方。

白話文:

治療因時節氣候引起的熱毒不退,大便乾燥困難,心口脹滿,飲食難下,精神混亂,恍惚說胡話,脈象宏大而快,應該服用鱉甲散方。

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赤茯苓,桔梗(去蘆頭),人參(去蘆頭),檳榔,茵陳,白蘚皮麥門冬(銼碎微炒)(以上各一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 鱉甲(塗上醋,烤至發黃,去裙邊)
  • 赤茯苓
  • 桔梗(去蘆頭)
  • 人參(去蘆頭)
  • 檳榔
  • 茵陳
  • 白蘚皮
  • 麥門冬(切碎,微炒)
  • (以上各一兩)
  • 陳年橘皮(半兩,用湯浸去白瓤,再焙乾)
  • 枳殼(半兩,與麩一起炒,至微黃,去瓤)
  • 川大黃(去心)
  • 甘草(半兩,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心下痞滿。胸膈不利。宜服前胡散方。

白話文:

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大杯水。放進半分生薑。煎煮到剩下五分之一的量。過濾掉藥渣,不限飲用時間。溫熱服用。

前胡(去蘆頭),赤芍藥,木香,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檳榔(以上各一兩)

白話文:

前胡(去除莖節頂端的蘆頭),赤芍藥,木香,青橘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內瓤後烘烤),檳榔(以上各100克)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若吐下發汗後。心下痞滿。氣上衝胸。起即頭眩。脈沉緊者。宜服半夏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煎至六分滿,濾去渣滓,不論時間,溫服。 治療時疫,如果在催吐、瀉下或發汗之後,感到胸口脹滿,氣往上衝到胸部,一站起來就頭暈,脈象沈緊的人,應該服用半夏散方。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白朮,甘草(炙微赤銼),赤茯苓,桂心,人參(去蘆頭),訶黎勒(用皮),前胡(去蘆頭)(以上各一兩)

白話文:

半夏(用沸水沖洗七次去除黏滑),白朮,甘草(烤至微紅,切碎),赤茯苓,桂心,人參(去除人參鬚),訶黎勒(使用果皮),前胡(去除莖葉)(以上各 30 克)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心腹痞滿。身體疼痛。煩熱。嘔逆。宜服前胡散方。

白話文:

將這些藥材搗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加入生薑半分,棗子三顆,煎煮至六分滿,濾去藥渣,不論時間,溫服。 治療時疫引起的心腹脹滿、身體疼痛、煩熱、嘔吐反胃,適合服用前胡散。

前胡(去蘆頭),半夏(湯洗七遍去滑),枳殼(麩炒微黃去瓤),黃芩,人參(去蘆頭),桔梗(去蘆頭),檳榔(以上七味各一兩),赤芍藥(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前胡(去除蘆頭),半夏(以熱水洗滌七次去除黏液),枳殼(與麩皮一同炒至微黃後去除果肉),黃芩,人參(去除蘆頭),桔梗(去除蘆頭),檳榔(以上七味各一兩),赤芍藥(半兩),甘草(半兩,炙烤至微微發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已汗下後。脾胃氣虛。心下痞滿。腹中雷鳴。宜服陳橘皮散方。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加入半分生薑,三顆棗子,煎煮至剩五分之一體積,濾去殘渣,不論時間,溫熱服用。 治療因時令之氣已經發汗或下法之後,出現脾胃氣虛,心下痞悶,腹部鳴響的情況,應服用陳橘皮散方。

陳橘皮(二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半兩去蘆頭),乾薑(炮裂銼),甘草(炙微赤銼),半夏(湯洗七遍去滑),赤茯苓,桔梗(去蘆頭),白朮,木香(以上各一兩)

白話文:

陳皮(兩兩,用湯浸泡去除白色瓤衣後烘培) 人參(半兩,去除根須) 乾薑(炮製後敲裂切片) 甘草(微烤發紅切片) 半夏(用湯沖洗七次去除滑膩) 赤茯苓 桔梗(去除根須) 白朮 木香(以上各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心腹痞滿。氣喘。痰涎不絕。宜桔梗散方。

白話文:

將這些藥材研磨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煎煮至剩六分滿,濾去藥渣,不論時候,趁溫熱服用。 用於治療時疫引起的心腹脹滿、氣喘、痰涎不斷,適合使用桔梗散方。

桔梗(三分去蘆頭),前胡(一兩去蘆頭),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旋覆花(半兩),大腹皮(半兩銼),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赤茯苓(半兩),赤芍藥(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桔梗(三分,去掉根尖),前胡(一兩,去掉根尖),半夏(三分,用湯清洗七次去除黏液),旋覆花(半兩),大腹皮(半兩,切碎),枳殼(半兩,用麩皮炒至微黃,去掉果肉),赤茯苓(半兩),赤芍藥(三分),甘草(半兩,炙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氣壅上衝。心腹痞滿。坐臥不安。宜服赤茯苓散方。

白話文:

將這些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碗水,加入半分生薑,去掉渣滓,不論時間,溫服。 治療時疫引起的氣滯上衝,心腹部感到痞悶不適,坐臥不安,應服用赤茯苓散。

赤茯苓(三分),赤芍藥(三分),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大腹皮(半兩銼),百合(一兩),紫蘇莖葉(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尖微炒)

白話文:

赤茯苓(15克) 赤芍藥(15克) 枳殼(30克,用麩子炒至微黃,去除內瓤) 大腹皮(30克,切成小塊) 百合(60克) 紫蘇莖葉(15克) 甘草(30克,炙烤至微紅,切成小塊) 郁李仁(60克,用熱水浸泡,去除外皮,微炒)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吃水過多。水結心下。痞滿喘急方。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甘遂(一錢煨令黃),川朴硝〔二(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一錢。以利為度。

治時氣飲水過多。心下痞硬痛方。

芫花(半斤)

上以醋拌令勻。浥浥以慢火炒熱。用帛裹熨之。冷即更炒。以效為度。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煎煮至六分,去除藥渣,不限時間溫服。

這是治療因時氣導致喝水過多,水積在心下,引起痞滿、喘急的方劑。

川大黃一兩切碎略炒,甘遂一錢煨至黃色,川朴硝二兩。

將藥材搗碎過篩成散,每次服用不計時間,用溫水調服一錢,以通便為度。

這是治療因時氣導致喝水過多,心下痞硬疼痛的方劑。

芫花半斤,用醋拌勻,慢慢用小火炒熱,用布包起來熨患處,冷了就再炒,以見效為度。

2. 治時氣後宿食不消諸方

夫時氣吐下之後。或病新瘥。脾胃氣皆虛。不能化於水谷。致有宿食難消。頭目多痛。時發寒熱。或心腹煩滿。大腸結燥。此皆是其候也。

治時氣後。脾胃氣虛。心腹虛脹。吃食不消。宜服枳實散方。

白話文:

在時氣(流行性疾病)侵襲後,或在疾病初癒後,脾胃之氣都很虛弱,不能夠消化水穀食物,導致舊食物難以消化。因此,會出現頭部和眼睛經常疼痛、時而發作寒熱、或心腹煩悶脹滿、大腸乾燥不通等症狀。

枳實(一兩麩炒令微黃),人參(一兩去蘆頭),乾薑(半兩炮裂銼),白朮(三分),桂心(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桔梗(三分去蘆頭),木香(半兩),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

白話文:

枳實(一兩,用麩炒至微黃) 人參(一兩,去除蘆頭) 乾薑(半兩,炮製後切碎) 白朮(三分) 桂心(三分) 甘草(半兩,炙烤至微紅後切碎) 桔梗(三分,去除蘆頭) 木香(半兩) 半夏(半兩,用熱水清洗七遍去除黏滑)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時氣後宿食不消。不思飲食。宜服麥糵散方。

白話文:

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四錢。用一杯水。放入半片生薑、三顆紅棗。煮到剩六分水。濾掉渣。飯前溫熱服用。

麥糵(一兩微炒),前胡(一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朮(一兩),檳榔(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白話文:

麥麩(一兩,微炒) 前胡(一兩,去蘆頭) 甘草(半兩,炙成微紅色,切碎) 白朮(一兩) 檳榔(一兩) 人參(一兩,去蘆頭) 厚朴(一兩,去皮,塗抹生薑汁炙烤至香熟)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之。

治時氣後胃虛。心膈壅悶。時有寒熱。宿食不消。宜服人參散方。

白話文:

將這些藥材研磨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碗水,加入半分生薑,煎煮至剩五分之一體積。濾去渣滓,飯前溫服。 治療感冒後胃虛,心中胸隔感到憋悶,時常發冷發熱,食物不易消化,應服用人參散方。

人參(二兩去蘆頭),大腹皮(一兩銼),枳實(一兩麩炒微黃),赤茯苓(一兩),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訶黎勒(一兩用皮),白朮(一兩),桔梗(一兩去蘆頭)

白話文:

人參(2 兩,去除蘆頭) 大腹皮(1 兩,切碎) 枳實(1 兩,用麩皮炒至微黃) 赤茯苓(1 兩) 麥門冬(1.5 兩,去除內核,烘烤) 甘草(0.5 兩,炙烤至微紅,切碎) 訶黎勒(1 兩,使用果皮) 白朮(1 兩) 桔梗(1 兩,去除蘆頭)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時氣後胃虛。宿食不消。心胸壅悶。乍寒乍熱。宜服白朮散方。

白話文:

將這些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煎煮至剩五分之一體積,去掉藥渣,飯前溫服。 治療時氣後胃虛,食物滯留不消化,心胸憋悶,忽冷忽熱,應服用白朮散方。

白朮,人參(去蘆頭),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大腹皮(銼),黃耆(銼),枳殼(麩炒微黃去瓤),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一兩),訶黎勒(一兩用皮),沉香(一兩)

白話文:

白朮、人參(去頭)、陳年橘皮(用熱水泡過,去除白瓤後烘乾)、大腹皮(切碎)、黃耆(切碎)、枳殼(用麩炒至微黃,去除瓤)、甘草(烤至微紅,切碎;以上各一兩)、訶黎勒(一兩,使用果皮)、沉香(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時氣後宿食不消。大腸秘澀。宜服大黃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成粗粉。每次使用五錢。用水一碗,煎煮至剩五分之一體積。濾去藥渣。飯前溫服。 治療因季節性氣候影響導致的食物滯留不消化,大腸乾燥不通。應服用大黃散。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檳榔(半兩),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木香(半兩),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白話文:

川大黃(一兩,切碎並略微炒過) 檳榔 (半兩) 郁李仁 (一兩,浸泡熱水中去皮) 枳殼 (一兩,用麩皮炒至微黃,去除果肉) 木香 (半兩) 厚朴 (一兩,去除粗皮後,塗上薑汁並加熱至芳香)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時氣後。腸胃虛冷。食不消化。宜服厚朴丸方。

白話文:

將藥材搗成粗粉,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煎煮至剩五分之量,濾去藥渣,飯前溫服。 治療時疫之後,腸胃虛寒,食物不易消化,宜服用厚朴丸。

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乾薑(一兩半炮裂銼),白朮(一兩半),人參(一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食茱萸(三分),桂心(三分),神麯(一兩炒微黃),大麥糵(一兩炒微黃),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白話文:

  • 厚朴:1 兩,去掉粗皮,塗抹上生薑汁,烤製香脆熟透。
  • 乾薑:1 兩半,炮製成碎塊。
  • 白朮:1 兩半。
  • 人參:1 兩,去掉鬚根。
  • 甘草:半兩,烤製微紅,切碎。
  • 枳殼:1 兩,用麩皮炒製微黃,去掉果瓤。
  • 食茱萸:3 分。
  • 桂心:3 分。
  • 神麯:1 兩,炒製微黃。
  • 大麥糵:1 兩,炒製微黃。
  • 杏仁:1 兩,用水浸泡,去掉皮尖和雙仁,用麩皮炒製微黃。

上件藥。搗羅為散。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棗湯。下三十丸。

治時氣後。脾胃氣冷。食不消化。宜服白豆蔻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成粉末,再用蜂蜜和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時,於飯前用棗湯送服 30 丸。

白豆蔻(三分去皮),草豆蔻(三分去皮),食茱萸(三分),白朮(三分),人參(三分去蘆頭),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桂心(三分),乾薑(半兩炮裂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神麯(三分炒微黃)

白話文:

白豆蔻(15克,去皮) 草豆蔻(15克,去皮) 食茱萸(15克) 白朮(15克) 人參(15克,去蘆頭) 陳橘皮(15克,用水浸泡後去除白色果肉,烘焙) 桂心(15克) 乾薑(25克,炮製裂開後切碎) 甘草(25克,炙製至微紅後切碎) 神麯(15克,炒至微黃)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薑棗湯。下三十丸。

治時氣後。脾胃虛冷。宿食不消。宜服木香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蜜調和製成丸劑,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飯前以薑棗湯送服三十丸。 治療感冒後期,脾胃虛寒,食物積滯不消化,宜服用木香丸方。

木香(二分),人參(一兩去蘆頭),白朮(一兩半),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乾薑(三分炮裂銼),麥糵(一兩炒黃熟),檳榔(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散。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薑棗湯。下三十丸。

白話文:

  • 木香:兩分
  • 人參:一兩(去除根鬚)
  • 白朮:一兩半
  • 甘草:半兩(炙烤至微紅,切碎)
  • 枳殼:一兩(用麩炒至微黃,去除果肉)
  • 乾薑:三分(炮製破裂,切碎)
  • 麥芽:一兩(炒至金黃色)
  • 檳榔: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