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七 (22)
卷第七 (22)
1. 治腎臟虛損多唾諸方
夫腎主於水。其液為唾。膀胱是腎之腑。主於津液。二經既象於水。故為表裡也。若臟腑和平。則水液下流。入於小腹。若腎氣勞損。膀胱虛弱。陰氣不足。陽氣有餘。則上焦生熱。心胸壅滯。水飲停積。故令多唾也。
治腎臟虛損。冷氣所攻。下焦虛。上焦壅滯。多唾稠黏。四肢不利。宜服人參散方。
人參(一兩去蘆頭),五味子(三分),白朮(三分),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細辛(三分)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前胡(三分去蘆頭),黃耆(三分銼),桂心(三分),枳實(半兩麩炒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腎臟虛損。上熱下冷。心胸壅滯。痰毒結實。唾如筋膠。飲食減少。宜服半夏散方。
半夏(一兩湯浸七遍去滑),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防風(半兩去蘆頭),旋覆花(一兩),前胡(一兩去蘆頭),赤茯苓(一兩),桂心(一兩),白朮(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之。
治腎臟虛損。脾氣乏弱。津液不榮。上焦生熱。多唾稠黏。胸膈壅滯。不欲飲食。宜服前胡散方。
前胡(一兩去蘆頭),大腹皮(三分銼),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杏仁(一兩湯浸),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白朮(一兩),澤瀉(一兩),赤茯苓(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之。
治腎臟虛損。上焦煩壅。痰飲結聚。常唾不休。胃虛食(氣)少。宜服澤瀉散方。
澤瀉(一兩),人參(三分去蘆頭),旋覆花(三分),麥門冬(三分去心),枳殼(實)(半兩麩炒微黃),前胡(三分去蘆頭),赤茯苓(三分),桔梗(三分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半夏(一兩湯浸七遍去滑)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腎臟虛損。心膈痰癖。壅滯多唾。腹脅妨悶。宜服白朮丸方。
白朮(一兩),赤茯苓(一兩),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桂心(一兩),紫菀(三分洗去根土),訶黎勒皮(一兩),前胡(一兩去蘆頭),桔梗(三分去蘆頭),人參(一兩去蘆頭),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檳榔(半兩),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炒令微黃)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生薑汁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前。以枳殼湯下三(二)十丸。
白話文:
腎臟虛損多唾諸方:
腎臟主管人體水液,唾液是腎液的一種表現。膀胱是腎的腑臟,也主管津液。腎與膀胱經脈如同水一般相連,因此互為表裡。如果臟腑功能正常,水液就能順利排出,流入小腹。但若腎氣虧損、膀胱虛弱、陰氣不足、陽氣過盛,則上焦(胸部)會產生熱邪,導致心胸鬱悶,水液停滯,因而出現多唾的症狀。
以下是針對不同情況的腎臟虛損、多唾的治療方法:
一、人參散方: 適用於腎臟虛損,受寒邪侵襲,下焦虛寒,上焦鬱滯,唾液稠黏,四肢無力者。
此方包含人參、五味子、白朮、附子、細辛、半夏、前胡、黃耆、桂心、枳實、甘草等藥材。將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加半片生薑,煎至三分之二,去渣,溫服,不限時間。
二、半夏散方: 適用於腎臟虛損,上熱下寒,心胸鬱悶,痰濁凝結,唾液如同膠黏,飲食減少者。
此方包含半夏、川烏頭、防風、旋覆花、前胡、赤茯苓、桂心、白朮、甘草等藥材。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加半片生薑,煎至三分之二,去渣,飯前溫服。
三、前胡散方: 適用於腎臟虛損,脾氣虛弱,津液不足,上焦生熱,唾液稠黏,胸膈鬱悶,不想飲食者。
此方包含前胡、大腹皮、半夏、杏仁、陳橘皮、白朮、澤瀉、赤茯苓、甘草等藥材。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加半片生薑,煎至三分之二,去渣,飯前溫服。
四、澤瀉散方: 適用於腎臟虛損,上焦煩熱鬱悶,痰飲凝聚,唾液不斷,胃虛食少者。
此方包含澤瀉、人參、旋覆花、麥門冬、枳殼、前胡、赤茯苓、桔梗、甘草、杏仁、半夏等藥材。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加半片生薑,煎至三分之二,去渣,飯前溫服。
五、白朮丸方: 適用於腎臟虛損,心膈痰濁,鬱悶多唾,腹部兩側脹悶者。
此方包含白朮、赤茯苓、附子、桂心、紫菀、訶黎勒皮、前胡、桔梗、人參、陳橘皮、檳榔、半夏等藥材。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生薑汁和麵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飯前用枳殼湯送服二十丸左右。
六、赤茯苓丸方: 適用於腎臟虛損,上焦痰滯,唾液稠濁,腹部兩側脹滿,食慾減退者。
此方包含赤茯苓、甜瓜子、人參、桂心、旋覆花、半夏、檳榔、枳殼、草豆蔻、前胡、附子、厚朴等藥材。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生薑汁和麵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飯前用薑棗湯送服二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