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六 (2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六 (24)

1. 治浮疽瘻諸方

夫浮疽瘻者。因恚結馳思。往反變化所生也。始發之時。在於頸亦在腋下。如兩指。無頭尾。使人寒熱欲嘔吐。其根在膽也。

治浮疽瘻。發於頸腋。大如兩指。結硬。四肢寒熱。宜服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兩),木通(一兩半銼),赤芍藥(一兩半),柴胡(一兩半去苗),連翹(一兩),枳殼(一兩半麩炒微黃去瓤),桔梗(一兩半去蘆頭),惡實(二兩炒令黃色),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

治浮疽瘻。或生於頸。或發於腋。腫硬如指。久即穿潰。有膿。商陸散方。

商陸(一兩),曾青(一分細研),黃芩(一兩),防風(一兩去蘆頭),白礬(一兩燒令汁盡)人參(一兩去蘆頭),小薊根(一兩),石膽(一分細研),甘草(一兩炙微赤銼),雌黃(一兩細研),赤芍藥(一兩),白芷(一兩),荏枝(一兩),知母(一兩),桔梗(一兩去蘆頭),雄黃(一兩細研),貍骨(一兩炙令黃色),銀星礜石(一兩燒赤醋淬七遍),地膽(一分去頭足翅糯米拌炒令米黃去米),斑蝥(十枚去頭足翅糯米拌炒令米黃)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研了藥更研令勻。每日空心。及臨夜臥時。以淡醋調下一字。三十日知愈。七十日平復。甚者百日。無復所苦。凡服藥寧從少起。過度即令人淋瀝。淋瀝則減服之。

治浮疽瘻。犀角丸方。

犀角屑(一分),水蛭(一分微炒令黃),甘草(一分炙微赤銼),黑豆(半合炒熟去皮)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三丸。至三日小便內當下惡物。此是病出盡。即自止。如未止。即不得住藥。無不神效。

治浮疽瘻。穿潰出膿水不止方。

雄黃(一分細研),白礬(一分燒灰),龍膽(三分去蘆頭),細辛(半兩),川大黃(半兩),地膽〔半兩(分)糯米拌炒令米黃為度〕,石決明(一分細研),續斷(一分),菴䕡根(一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敷患上。日四五度用之。

白話文:

治浮疽瘻諸方

浮疽瘻是因心中鬱結、思慮過度,導致氣血運行紊亂而引起的疾病。初期症狀出現在頸部或腋下,腫塊大小如兩指,沒有明顯的頭尾,患者會感到寒熱、想嘔吐,其病根在於膽經。

治療浮疽瘻,如果腫塊長在頸部或腋下,大小如兩指,腫塊堅硬,四肢發冷發熱,可以使用犀角散。

犀角屑一兩、木通一兩半(銼碎)、赤芍藥一兩半、柴胡一兩半(去苗)、連翹一兩、枳殼一兩半(麩炒至微黃,去瓤)、桔梗一兩半(去蘆頭)、巴豆二兩(炒至黃色)、甘草三分(炙微赤,銼碎)。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水煎煮至六分,去渣服用,飯前溫服。

治療浮疽瘻,無論長在頸部或腋下,腫塊堅硬如指,久而久之會潰爛流膿,可以使用商陸散。

商陸一兩、曾青一分(研細)、黃芩一兩、防風一兩(去蘆頭)、白礬一兩(燒至汁盡)、人參一兩(去蘆頭)、小薊根一兩、石膽一分(研細)、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碎)、雌黃一兩(研細)、赤芍藥一兩、白芷一兩、荏枝一兩、知母一兩、桔梗一兩(去蘆頭)、雄黃一兩(研細)、貍骨一兩(炙至黃色)、銀星礜石一兩(燒紅後用醋淬七遍)、地膽一分(去頭足翅,用糯米拌炒至米黃色,去米)、斑蝥十枚(去頭足翅,用糯米拌炒至米黃色)。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研磨至細膩均勻。每日空腹及睡前,用淡醋調服少許,連服三十日即可見效,七十日可痊癒,病情嚴重者需服用百日。服藥量應少量開始,用量過多會導致尿頻,出現尿頻應減少用量。

治療浮疽瘻,可以使用犀角丸。

犀角屑一分、水蛭一分(微炒至黃色)、甘草一分(炙微赤,銼碎)、黑豆半合(炒熟去皮)。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用蜂蜜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日空腹用溫酒送服三丸,服用三日後,小便中會排出病邪,病情即可痊癒。如果病情未痊癒,則應停止服用。此方療效甚佳。

治療浮疽瘻,如果潰爛流膿不止,可以使用以下藥方外敷。

雄黃一分(研細)、白礬一分(燒成灰)、龍膽三分(去蘆頭)、細辛半兩、川大黃半兩、地膽半兩(用糯米拌炒至米黃色)、石決明一分(研細)、續斷一分、菴䕡根一分。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製成散劑,外敷患處,每日四到五次。

2. 治瘰癧瘻諸方

夫瘰癧瘻者。因強力入水。久坐濕地。或新沐浴。汗入頭中在頸上之所生也。始發之時。在其頸項。恆有膿水。使人寒熱。其根在腎也。

治瘰癧瘻。生於項上。結腫有膿。宜服斑蝥散方。

斑蝥(十枚去頭足翅以糯米拌炒令米黃為度),真珠(半兩細研),蝟皮(半兩炙令黃),雄黃(一分細研)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日空心。以溫酒調下半錢。午後再服。

治瘰癧瘻。發於項腋。多頭作孔。常出膿水。露蜂房丸方。

露蜂房(一兩),續斷(一兩),礜石(一兩泥裹燒半日),犀角屑(半兩),空青(半兩燒過細研),雄黃(一分細研),桔梗(半兩去蘆頭),貍頭(一枚燒為灰),麝香(一分細研),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斑蝥〔二(一)分以糯米拌炒米黃為度去頭翅足〕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綠豆大。每於食前。以粥飲下十丸。

治瘰癧瘻。蜥蜴丸方。

蜥蜴(一枚炙熟),芫菁(五十枚去頭足翅以糯米拌炒令米黃為度),麝香(一分細研),犀角屑(三分),斑蝥(三十枚去頭足翅以糯米拌炒令米黃為度),地膽(三十枚去頭足翅糯米拌炒令米黃為度)黑豆黃(三分),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粟米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日空心。以暖酒下一丸。一百日效。

治瘰癧腫破成瘻。宜用此方。

麝香(一分細研),胡粉(一兩),黃丹(一兩微炒)

上件藥。都研令勻。取暖漿水淨洗瘡。用軟帛拭乾。以蜜調攤於故帛上貼。日二換之。

治瘰癧成瘻。神效楸葉散方。

楸葉(十五斤秋分前後令人將袋上樹旋摘切袋中不得令雞犬孝子女人師僧等見)

上用水一碩。於淨釜中煎楸葉。取汁三斗。又重換鍋。煎至一升已成煎矣。盛於不津器中。凡患者。取麻油半合。蠟一分。酥一栗子大。同消如面脂。又取杏仁七粒。生搗如膏。米粉二錢。同入面脂中攪令勻。先塗瘡上。經兩日以來。淨拭去。以篦子。勻塗楸葉煎滿於瘡上。

仍用軟帛裹之。兩日一度。拭去舊藥。更上新藥。不過五六上。已作頭者。便生肌平復。如未穴者。即內消。神效。後即全在將息。

又方。

砒霜(半兩),粉霜(半兩)

上件藥。細研。用麵糊和丸。如大豆大。安在癧子頭上。著麵糊紙子封著。候癧子出。便以生肌膏貼之。

治瘰癧瘻。作數孔。蛇床子膏方。

蛇床子(三兩末),黃蠟(二兩),亂髮灰(半兩細研),大麻油(四兩)

上件藥。以文火養油。先煎蛇床子十數沸。濾去滓。次下發灰並蠟。熬成膏。旋取攤於帛上貼之。

治瘰癧瘻。服莨菪子方。

莨菪子(三兩淘去浮者炒熟)

上件藥。用醇醋一升。浸一宿。曬乾。再入酒浸一宿。又曬乾。重以酒半升淨洗。又曬乾。每日空心。取三指撮。以井華水下之。服後食三五匙飯壓之。十日瘥。

白話文:

瘰癧瘻是因長時間用力浸水、久坐潮濕地面,或剛沐浴完汗水進入頭部,停留在頸部所引起的疾病。初期症狀會出現在頸項部位,伴隨膿水流出,並引起寒熱,其病根在於腎臟。

治療瘰癧瘻的方法:

  • **若長在頸部,形成腫塊並有膿液,宜服用斑蝥散:**將十枚斑蝥(去除頭、足、翅)與糯米拌炒至米黃色,再與半兩研磨的真珠、半兩炙烤至黃色的蝟皮、一分研磨的雄黃混合研磨成細粉。每日空腹用溫酒送服半錢,下午再服用一次。

  • **若長在頸部或腋下,有多個孔洞,經常流出膿水,宜服用露蜂房丸:**將一兩露蜂房、一兩續斷、一兩(用泥土包裹燒烤半日)的礜石、半兩犀角屑、半兩燒烤研磨的空青、一分研磨的雄黃、半兩(去除蘆頭)的桔梗、一枚燒成灰的貍頭、一分研磨的麝香、一兩(切碎微炒)的川大黃、二分(用糯米拌炒至米黃色,去除頭、足、翅)的斑蝥混合研磨成粉末,再用煉蜜調和,反覆搗杵二百至三百下,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飯前用粥服用十丸。

  • **治療瘰癧瘻,也可服用蜥蜴丸:**將一隻炙烤熟的蜥蜴、五十枚(去除頭、足、翅,用糯米拌炒至米黃色)的芫菁、一分研磨的麝香、三分犀角屑、三十枚(去除頭、足、翅,用糯米拌炒至米黃色)的斑蝥、三十枚(去除頭、足、翅,用糯米拌炒至米黃色)的地膽、三分黑豆黃、三分(炙烤至微紅,切碎)的甘草混合研磨成粉末,再用粟米飯和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日空腹用溫酒送服一丸,療程一百天。

  • **若瘰癧腫脹破裂形成廔管,宜使用此方:**將一分研磨的麝香、一兩胡粉、一兩(微炒)的黃丹研磨均勻。先用溫水清洗患處,用柔軟的布擦乾,再用蜂蜜調和藥粉,塗抹在柔軟的布上敷貼,每日更換兩次。

  • **治療瘰癧形成廔管,神效楸葉散:**取十五斤楸葉(秋分前後,由人用袋子在樹上採摘,過程中不可讓雞、狗、孝子、婦女、僧侶等看見),用水一碩(約十升)煎煮,取汁三斗,再換鍋煎煮至一升。將藥汁盛放在不滲漏的容器中保存。患者取半合麻油、一分蠟、一栗子大小的酥油混合熔化成膏狀,再加入七粒生杏仁搗碎的膏狀物和二錢米粉攪拌均勻。先塗抹在患處,兩天後清洗乾淨,再用篦子將楸葉煎膏均勻塗抹在患處,用柔軟的布包裹,兩天換藥一次,重複五六次。已潰破的傷口會長出新肉癒合,未潰破的則會內消,療效神奇。療程結束後,需注意休息。

  • **另一種方法:**將半兩砒霜、半兩粉霜研磨細碎,用麵糊和成大豆大小的藥丸,敷貼在瘰癧的頂端,用麵糊和紙封好。待瘰癧潰破後,再用生肌膏貼敷。

  • **治療多孔的瘰癧瘻,可用蛇床子膏:**將三兩研磨的蛇床子、二兩黃蠟、半兩研磨的亂髮灰、四兩大麻油,用文火熬製,先煎煮蛇床子至沸騰數次,過濾掉渣滓,再加入亂髮灰和黃蠟,熬製成膏。取適量塗抹在布上敷貼。

  • **服用莨菪子:**將三兩莨菪子(淘洗去除浮起的,炒熟)用一升醇醋浸泡一夜,曬乾後再用酒浸泡一夜,曬乾後再用半升淨酒清洗,曬乾。每日空腹服用三指撮的藥粉,用井水送服,服藥後吃三五匙飯壓住藥性,十天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