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六 (2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六 (25)

1. 治轉脈瘻諸方

夫轉脈瘻者。由飲酒大醉。夜臥不安。多驚欲嘔。轉側失枕之所生也。始發之時。在其頸項脈轉。身如振。使人寒熱。其根在於小腸也。

治轉脈瘻。發於頸項。寒熱有膿。宜服連翹散方。

連翹(一兩半),玄參(一兩半),木香(一兩半),川升麻(一兩),枳殼(一兩半麩炒微黃去瓤),昆布(一兩半洗去鹹味),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大麻仁(二兩)

上件藥。細羅為散。每日空心。以粥飲調下一錢。

治轉脈瘻。發於頸腫痛。寒熱。出膿水不止。斑蝥丸方。

斑蝥(一分以糯米拌炒米黃為度去頭足翅),人參(三分去蘆頭),地膽(一分以糯米拌炒米黃為度去頭足翅),當歸(三分),川升麻(三分),麥門冬(一兩去心焙),白朮(三分),桂心(三分),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鍾乳粉(三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銼),防風(半兩去蘆頭),續斷(三分),麝香(一分細研),白礬(一兩燒令汁盡)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溫酒下十丸。日三服。

治轉脈瘻。漏蘆膏方。

漏蘆(二斤),藁本(二斤),白馬糞(半斤),白牛糞(半斤),白豬糞(半斤),白雞糞(半斤),白羊糞(半斤)

上件藥。漏蘆藁本細銼。諸糞等。各於石上燒作灰。細研。以煉了豬脂二斤煎。以亂髮一兩半。合發消盡。乃下漏蘆等。煎五六沸。濾去滓。再煎成膏。傾於瓷盒內盛。每用時。先以鹽湯洗。新帛拭乾。然後敷膏。當以帛裹。勿使冷風吹著。每日兩上貼之。

白話文:

治轉脈瘻諸方

所謂轉脈瘻,是因飲酒過度、醉酒後睡眠不安穩,多夢驚嚇想吐,睡覺時翻身換枕頭姿勢所導致的疾病。初期症狀出現在頸部血管搏動處,全身感覺像在顫抖,讓人感到忽冷忽熱,其病根在小腸。

治療轉脈瘻:若病症發生在頸部,伴隨寒熱和膿腫,宜服用連翹散。

連翹(1.5錢)、玄參(1.5錢)、木香(1.5錢)、川升麻(1錢)、枳殼(1.5錢,麩炒至微黃色,去瓤)、昆布(1.5錢,洗淨去鹹味)、川大黃(2錢,銼碎微炒)、大麻仁(2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日空腹,用米粥送服一錢。

治療轉脈瘻:若病症發生在頸部,腫痛、寒熱,且膿水流出不止,宜服用斑蝥丸。

斑蝥(1分,用糯米拌炒至米黃色,去頭足翅)、人參(3分,去蘆頭)、地膽草(1分,用糯米拌炒至米黃色,去頭足翅)、當歸(3分)、川升麻(3分)、麥門冬(1錢,去心焙乾)、白朮(3分)、桂枝(3分)、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鍾乳粉(3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碎)、防風(0.5錢,去蘆頭)、續斷(3分)、麝香(1分,研細)、白礬(1錢,燒至汁液完全蒸乾)。

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用蜂蜜調和,反覆捶打300-200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10丸,溫酒送服,一日三次。

治療轉脈瘻:漏蘆膏方。

漏蘆(2斤)、藁本(2斤)、白馬糞(0.5斤)、白牛糞(0.5斤)、白豬糞(0.5斤)、白雞糞(0.5斤)、白羊糞(0.5斤)。

將漏蘆、藁本切碎,其餘各類糞便均在石上燒成灰,研磨成細粉。用煉製好的豬油2斤煎熬,加入1.5錢亂髮,熬至頭髮完全溶解後,加入漏蘆等藥材,煎熬五六沸,過濾掉渣滓,再次煎熬成膏狀,倒入瓷盒保存。每次使用前,先用鹽水清洗患處,用乾淨的布擦乾,再塗抹藥膏,用布包裹,避免吹到冷風。每日敷貼兩次。

2. 治風瘻諸方

夫風瘻者。風邪在經脈。經脈結聚所成。或諸瘡得風不即瘥。變作瘻也。其得風者。是因瘡遇冷。膿汁不盡乃成也。其風在經脈者。初生之時。其狀如腫。有似覆手。搔之則皮脫赤汁出。乍腫乍減。漸漸生根。結實附著骨間。不知首尾。後潰成瘻。若至五十日不消不潰。變成石腫。

名為石癰。久久不治。令人寒熱。惡氣入腹。絕悶。刺心及咽項皆腫。不治者死也。

治風瘻出赤水。腫痛。宜服內消檞皮散方。

檞皮(一分炙黃),玄參(一分),苦參(一分銼),蟬殼(五枚),斑蝥(二七枚去頭足翅糯米拌炒令米黃為度),白殭蠶(四十九枚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日空心。以鹽茶調下二錢。良久。以鹽茶投之。小便內當取下惡物。

治風瘻赤腫。膿汁不止。神效斑蝥丸方。

斑蝥(一分去頭足翅糯米拌炒令米黃為度),連翹(二兩),烏蛇(三分去皮骨酒浸一宿炙令黃),玄參(三分),漏蘆(三分),荏子(三分),空青(三分燒過細研),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牛蒡子(一兩半微炒),黑豆黃(二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空青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綠豆大。每日空心。及夜臥時。以溫酒下五丸。漸加至十丸。

治風瘻。松脂煎方。

松脂(一兩細研),硫黃(一兩細研),狼毒(半兩),白蘞〔一(二)兩〕,豬腦(一具)

上件藥。先用水二升。煮豬腦取汁半升。又以水三升。煎狼毒白蘞取汁半升。濾去滓。與豬腦汁一處。煎令稠。次下松脂硫黃末。攪令勻。每用。以綿裹如大豆大。納瘡中。七日瘥。至三七日病本悉除。

治風瘻。消腫化膿。露蜂房膏方。

露蜂房(半兩),蛇蛻皮(半兩),玄參(半兩),黃耆(半兩銼),蛇床仁(一分),亂髮(半兩),黃丹(五兩),黃蠟〔一(二)兩〕,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細研)

上件藥。除黃丹蠟杏仁亂髮外。粗搗。以綿裹。用油三兩度浸一宿。別用油半斤。納杏仁及亂髮。煎令發消盡。後下諸藥。同煎十數沸。綿濾。更下於鐺中。然後下黃丹及蠟。又煎六七沸。用柳篦子急攪令勻。滴於水中不散成珠子。即傾於瓷器中盛。每取帛上塗貼。日一換之。以瘥為度。

治風瘻結腫。常出惡膿水。宜貼赤小豆散方。

赤小豆(一分),黃藥(一分),硝石(一分細研),川大黃(一分),木鱉子(三枚去頭),豬牙皂莢(五挺塗酥炙黃)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不語津調塗。干即易之。

治風瘻方。

露蜂房(一枚炙令黃色)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用一錢。以臘月豬脂調令勻。塗瘡孔上。

白話文:

治風瘻諸方

風瘻是風邪侵犯經脈,導致經脈阻塞凝聚而成的疾病。也可能是瘡瘍感染風寒,未能及時痊癒而轉變成風瘻。 患病原因,可能是瘡瘍遇冷,膿液未盡而形成。風邪侵犯經脈者,初期腫脹,形狀像覆蓋的手掌,搔抓則皮膚脫落,流出紅色的液體,腫脹時輕時重,逐漸生根,結實地附著在骨骼之間,病灶範圍不明確。之後潰爛形成瘻管。如果五十天內不消退也不潰爛,就會變成石腫,稱為石癰。久治不癒,會導致患者寒熱交替,惡氣入腹,胸悶氣短,刺痛心臟,咽喉頸項也腫脹,不治療會危及生命。

治療風瘻伴隨紅色水腫、疼痛,宜服用內消檞皮散。

內消檞皮散:檞皮(炙黃,一分)、玄參(一分)、苦參(一分,銼碎)、蟬蛻(五枚)、斑蝥(二七枚,去頭足翅,以糯米拌炒至米黃色)、白殭蠶(四十九枚,微炒)。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日空腹用鹽茶水調服二錢,過一段時間後再用鹽茶水送服,小便中會排出病邪。

治療風瘻伴隨紅腫、膿液不止,神效斑蝥丸效果顯著。

神效斑蝥丸:斑蝥(一分,去頭足翅,以糯米拌炒至米黃色)、連翹(二兩)、烏蛇(三分,去皮骨,用酒浸泡一夜後炙至黃色)、玄參(三分)、漏蘆(三分)、荏子(三分)、空青(三分,燒制後研磨成細粉)、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牛蒡子(一兩半,微炒)、黑豆衣(二分)。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加入空青研磨均勻,用蜂蜜調和,反覆搗杵三百至二百下,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日空腹及睡前用溫酒送服五丸,逐漸增加到十丸。

治療風瘻,可用松脂煎。

松脂煎:松脂(一兩,研磨成細粉)、硫黃(一兩,研磨成細粉)、狼毒(半兩)、白蘞(一兩或二兩)、豬腦(一個)。先用二升水煮豬腦,取汁半升;再用三升水煎煮狼毒和白蘞,取汁半升,過濾去渣,與豬腦汁混合,煎煮至稠厚,然後加入研磨好的松脂和硫黃粉末,攪拌均勻。每次取藥膏如大豆大小,用棉花包裹,放入瘡口,七天痊癒,至二十一天病根即可清除。

治療風瘻,消腫化膿,可用露蜂房膏。

露蜂房膏:露蜂房(半兩)、蛇蛻皮(半兩)、玄參(半兩)、黃耆(半兩,銼碎)、蛇床子(一分)、亂髮(半兩)、黃丹(五兩)、黃蠟(一兩或二兩)、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磨成細粉)。除黃丹、黃蠟、杏仁、亂髮外,其餘藥物粗搗,用棉布包裹,用三兩油浸泡一夜。另用半斤油,放入杏仁和亂髮,煎煮至髮絲消融,然後加入其他藥物,煎煮十幾沸,過濾,再倒入鍋中,加入黃丹和黃蠟,再煎煮六七沸,用柳條做的篦子快速攪拌均勻,滴入水中能成珠而不散,即倒入瓷器盛放。每次取藥膏塗敷患處,每日換藥一次,直至痊癒。

治療風瘻結腫,經常流出惡臭膿液,宜貼敷赤小豆散。

赤小豆散:赤小豆(一分)、黃連(一分)、硝石(一分,研磨成細粉)、川大黃(一分)、木鱉子(三枚,去頭)、豬牙皂莢(五挺,塗酥炙黃)。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用不說話時的唾液調和塗敷,乾燥後即更換。

治療風瘻:

用炙黃的露蜂房(一枚),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用一錢,用臘月豬油調和均勻,塗敷於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