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四 (10)
卷第六十四 (10)
1. 治身體風毒瘡諸方
夫風毒瘡者。由內熱外虛。為風濕所乘。則生瘡也。所以然者。肺主氣。候於皮毛。脾主肌肉。氣虛則膚腠開。為風濕所乘。內熱相搏。故身體皆生瘡也。
治身體生風毒瘡。或癢痛不止。苦參散方。
苦參(一兩銼),人參(一兩去蘆頭),丹參(一兩),黃連(三分去須),沙參(一兩去蘆頭),玄參(一兩),秦艽(三分去苗),白蘚皮(一兩),川升麻(一兩),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梔子仁(三分),犀角屑(一兩),黃芩(一兩),赤芍藥(一兩),當歸(一兩),白蒺藜(一兩微炒去刺),防風(一兩去蘆頭),白花蛇(二兩酒浸炙令黃去皮骨)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二錢。
治身體生風毒瘡不瘥。宜服此方。
白鴿糞(四兩燒為灰),天麻(一兩),麻黃(一兩去根節),防風(一兩去蘆頭)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後。用溫酒調下一錢。
治風毒攻身體生瘡。或時發癢腫痛。白花蛇煎方。
白花蛇(一條去皮骨),海桐皮,白芷,防風(去蘆頭),獨活,羌活,白朮,附子(去皮臍),天南星半夏(湯洗七遍去滑),前胡(去蘆頭),細辛,乾蠍,桂心,漢椒(去目),木鱉子(去殼),當歸,吳茱萸,蒼朮(以上各一兩)
上件藥。並銼。以米醋二升。煎三二沸。勻拌藥一宿。用臘月豬脂煉了者三斤。於鐺內煎令沸。漸漸下藥。候白芷色赤黃。用綿濾過。瓷盒盛。先以苦參湯淋浴。後以暖酒調下半匙。外以膏塗在瘡上。令熱為度。日三遍服用。
治身體生風毒瘡。赤腫疼痛。宜塗豉心散方。
豉心(一合炒令煙絕),黃連(一兩半去須),赤小豆(一合),胡粉(一兩細研),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細研)
上件藥。搗羅為末。研入胡粉杏仁令勻。以酥和塗之。
治風毒身體生瘡。水銀膏方。
水銀(一兩以尖熟棗瓤研令星盡),松脂(一兩),硃砂(一兩細研),土蜂窠(二兩),黃柏(一兩銼),川大黃〔二(一)兩〕
上件藥。除水銀硃砂外。搗羅為末。以煉成豬脂二斤。煎為膏。放令冷。取水銀硃砂入膏中相和。攪令勻。用塗瘡上。日再換之。
治身體生風毒瘡。茅膽膏方。
茅膽(一兩茅針裡面瓤是也),梔子仁(一兩),苦參(一兩銼),黃蠟(二兩),清麻油(七斤),膩粉(半兩)
上件藥。茅膽等三味。搗羅為末。先以油蠟慢火熬。令蠟消。入前藥末。並膩粉。不住手攪令勻。瓷盒內盛。每取少許塗瘡。日四五度用之。
又方。
水銀(二兩並胡粉入少水研令星盡),黃連末(二兩),胡粉(二兩熬令黃)
上件藥同研令勻。用敷瘡上。如瘡無汁者。以面油調塗。日二三上用之。
白話文:
這些都是古代治療因風濕熱毒導致皮膚病的各種方法。
風濕熱毒導致的皮膚病,主要是因為體內有熱毒,加上體質虛弱,讓風濕得以侵入,從而導致皮膚病的發生。這是因為肺主宰氣血,與皮毛關係密切;脾主宰肌肉,若氣血虛弱,皮膚的抵抗力下降,風濕就能趁虛而入,與體內的熱毒相互作用,從而引發全身的皮膚病。
接下來是多種治療方案:
一、有一個方子是使用苦參、人參、丹參、黃連等多種草藥磨細,混和成散劑,每次服用時,不管何時,都可以用溫酒沖服兩錢。
二、如果皮膚病久治不愈,可以試試這個方子:將白鴿糞燒成灰,加上天麻、麻黃、防風等多種草藥,同樣磨細,混和成散劑,每次飯後,用溫酒沖服一錢。
三、對於風濕熱毒導致的皮膚病,且時常伴有癢痛感,可以試試這個方子:使用白花蛇、海桐皮、白芷等多種草藥,加上一些特殊處理的豬脂,熬製成藥膏,先用苦參湯淋浴,再用溫酒沖服半匙,並將藥膏塗抹在患處,讓其保持溫熱,一天三次。
四、對於紅腫疼痛的皮膚病,可以試試這個方子:將豆豉心、黃連、赤小豆、胡粉、杏仁等多種草藥磨細,混和成膏狀,塗抹在患處。
五、對於嚴重的皮膚病,還有多種藥膏配方,例如用水銀、松脂、硃砂等多種草藥製作的藥膏,或者使用茅膽、梔子仁、苦參等多種草藥製作的藥膏,都能有效治療。
六、對於臭穢不堪的皮膚病,可以用黃連、胡粉、密陀僧、白芷等多種草藥磨細,混和成散劑,塗抹在患處。
七、對於紅爛出膿的皮膚病,可以使用晚蠶砂、杏仁等多種草藥,炒至杏仁焦黑,磨細後塗抹在患處。
八、最後,對於風濕熱毒導致的皮膚病,除了內服藥物外,還可以進行燻浴或藥浴,以加強治療效果。燻浴或藥浴的藥方包括黃櫨、苦參、細辛、黃柏等多種草藥,將這些草藥煎煮後,趁熱進行燻浴或藥浴,能有效改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