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四 (9)
卷第六十四 (9)
1. 治惡核腫諸方
夫惡核者。為肉裡忽有核。累如梅李。或如小豆粒。皮肉磣痛。左右走身中。卒然而起。此風邪挾熱毒所成。亦似射工毒。初得無常處。多側側痛。不即治之。毒入腹臟。悶煩惡寒。即煞人。久不瘥。則變作瘻也。
治惡核風結腫毒。四肢煩熱。拘急獨活散方。
獨活(一兩),木香(一兩),射干(一兩),連翹(一兩),甘草(一兩生銼),桑寄生(一兩)川升麻(一兩),沉香(一兩),川大黃(一兩生用)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一二沸。放溫服之。日三服。得快利為度。
治項上惡核焮腫。連翹散方。
連翹(一兩),射干(一兩),川升麻(一兩),獨活(一兩),桑寄生(半兩),丁香(半兩),木通(一兩銼),木香(一兩),沉香(一兩),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清粥飲調下二錢。日三服。
治惡核焮腫不消。宜貼白蘞散方。
白蘞(一兩),川大黃(一兩),赤石脂(一兩),赤芍藥(一兩),莽草(一兩),黃芩(一兩)黃連(一兩去須),吳茱萸(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雞子清和如泥。塗布上貼於腫處。干即易之。
治惡核焮腫疼痛。宜貼黃耆散方。
黃耆(一兩半銼),黃芩(一兩),芎藭(一兩),黃連(一兩去須),白芷(一兩),赤芍藥(一兩),當歸(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雞子清調如泥。塗於布上。貼腫處。干即易之。
治肉中忽有惡核生。腫硬不消。惡肉惡脈。瘰癧。風結腫氣。五香散方。
木香(一兩),沉香(一兩),雞舌香(一兩),麝香(一分細研),薰陸香(一兩),射干(二兩),紫葛(二兩銼),川升麻(二兩),獨活(二兩),桑寄生(二兩),甘草(二兩生銼),連翹〔二(三)兩〕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入麝香研勻。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三(一二)沸。放溫服之。日三服。
治惡核。腫結不散方。
吳茱萸(一兩末),小蒜(二兩)
上合搗敷之。日三換。以瘥為度。
白話文:
治惡核腫諸方
所謂惡核,是指肉裡突然長出腫塊,大小像梅子李子,或像小豆粒,皮膚紅腫疼痛,腫塊在身體各處移動,突然發作。這是風邪挾帶熱毒引起的,也類似於箭毒造成的傷害。初期腫塊位置不定,多伴隨隱隱作痛。如果不及时治疗,毒邪入侵臟腑,就會出現胸悶、煩躁、惡寒等症狀,甚至危及生命。久治不愈,則可能轉化成廔管。
治惡核風結腫毒,四肢煩熱,拘急:獨活散方
獨活、木香、射干、連翹、生甘草、桑寄生、川升麻、沉香、生川大黃,各一兩。 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渣,加入竹瀝半合,再煎一、二沸,溫服。每日三次,直至症狀好轉為止。
治項上惡核紅腫:連翹散方
連翹、射干、川升麻、獨活各一兩,桑寄生、丁香各半兩,木通一兩(銼碎),木香、沉香各一兩,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清粥送服。每日三次。
治惡核紅腫不消:白蘞散方
白蘞、川大黃、赤石脂、赤芍藥、莽草、黃芩、黃連(去須)、吳茱萸,各一兩。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雞蛋清調成泥狀,敷貼在腫脹處,乾燥後更換。
治惡核紅腫疼痛:黃耆散方
黃耆(一兩半,銼碎)、黃芩、芎藭、黃連(去須)、白芷、赤芍藥、當歸,各一兩。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雞蛋清調成泥狀,塗在布上,敷貼在腫脹處,乾燥後更換。
治肉中突然長出惡核,腫硬不消,伴有惡肉、惡脈、瘰癧、風結腫氣:五香散方
木香、沉香、雞舌香各一兩,麝香一分(細研),薰陸香一兩,射干二兩,紫葛二兩(銼碎),川升麻二兩,獨活二兩,桑寄生二兩,生甘草二兩(銼碎),連翹二(或三)兩,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加入麝香研磨均勻。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渣,加入竹瀝半合,再煎三(或一、二)沸,溫服。每日三次。
治惡核腫結不散:吳茱萸小蒜散
吳茱萸一兩(研末),小蒜二兩。 將藥材搗碎混合,敷貼患處,每日更換三次,直至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