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四 (6)

1. 治丹疹諸方

夫丹疹者。為遍身腫。並白丹肉中起。癢痛微腫。如吹癮疹起赤。亦有雞冠赤起。大如錢。小者如麻豆粒。一名茱萸。有火丹。有水丹。由體起熱。遇水濕搏之。結丹如黃色。或有水在中。喜著腹及陰處。此雖小疾。若攻擊令人至死也。

治赤丹。癮疹而癢。搔之隨手腫起。莽草膏方。

莽草(半兩),當歸(一兩),芎藭(一兩),羊躑躅(一兩),大戟(一兩),細辛(一兩),赤芍藥(一兩),芫花(一兩),附子(一兩去皮臍生用)

上件藥。細銼。用豬脂三斤。煎之。候附子色黃。膏成。濾去滓。放瓷盒內貯之。每日四五度。取少許敷於疹上。

治丹疹。煩熱疼痛不止。升麻膏方。

川升麻(二兩),白薇(三兩),漏蘆〔二(三)兩〕,連翹(三兩),川芒硝(三兩),黃芩(三兩),蛇銜草(三兩),枳殼(三兩),山梔子(四十枚),蒴藋(四兩)

上件藥。細銼。以水三升。豬脂三斤。煎候水氣竭。濾去滓。用瓷器貯。不計時候塗之。

治丹疹。毒氣不消。時發疼痛。宜拓漏蘆湯方。

漏蘆(二兩),川升麻(二兩),川芒硝(二兩),黃芩〔二(三)兩〕,梔子仁(二十枚),蒴藋(四兩)

上件藥。細銼。以水七升。煎至四升。去滓。以軟帛旋蘸湯拓病上。冷即再暖用之。

又方。

羚羊角屑(三兩)

上以水一大盞。濃煎取汁二合。以摩之數百遍。若無羊角。牛脂豬脂煉。候冷摩之亦效。

又方。

上用羖羊角燒灰細研。以雞子清和塗之。

又方。

上用酪和鹽。熱灸手塗摩即消。

又方。

上用白芷及根葉。煮洗拓之。

又方。

上用慎火草。搗熟封之。

又方。

上用白礬煮汁。拭之良。

又方。

上用蒴藋汁。著少許酒相和。浴之。

又方。

上用酒煮石南汁。拭之良。

又方。

上用雞屎汁拭之。

又方。

上用芥子。不限多少。搗羅為末。不計時候。以釅漿水調下半錢。

赤疹者。由冷濕折筋肌中。甚即為熱。熱即成赤胗也。得天熱則劇。得冷則減。宜用此方。

上用生蛇銜草。搗爛塗之良。

白疹者。由風氣折於肌中。與風相搏。遂為疹也。得大陰而冷則劇。出風中亦劇。得晴暖則減。身暖亦瘥。宜用此方。

上用枳實。水煮取汁拭之。

白話文:

丹疹是一種全身性腫脹,皮膚上會出現白色或肉色的疹子,伴隨瘙癢、疼痛和輕微腫脹。疹子看起來像被吹起的蕁麻疹,呈紅色,有的像雞冠一樣,大小不一,大的像銅錢,小的像麻豆,也稱作茱萸。丹疹分為火丹和水丹,是由於體內積熱,遇到水濕而凝聚成黃色疹子,有的疹子裡面含有水分,常發生在腹部和陰部。雖然丹疹看似輕微,但如果病情加重,也可能危及生命。

治療紅色丹疹,伴有瘙癢,抓撓後會腫脹的方子:莽草膏

藥材:莽草半兩、當歸一兩、川芎一兩、羊躑躅一兩、大戟一兩、細辛一兩、赤芍藥一兩、芫花一兩、附子一兩(去皮、臍,生用)。將藥材切碎,用三斤豬油煎煮,直到附子變黃,膏體成型後過濾雜質,放入瓷盒保存。每天塗抹四五次,每次取少量敷在疹子上。

治療丹疹伴有煩熱疼痛的方子:升麻膏

藥材:川升麻二兩、白薇三兩、漏蘆二至三兩、連翹三兩、川芒硝三兩、黃芩三兩、蛇銜草三兩、枳殼三兩、山梔子四十枚、蒴藋四兩。將藥材切碎,加三升水和三斤豬油煎煮,直到水分蒸乾,過濾雜質,放入瓷器保存。不限時間隨時塗抹。

治療丹疹毒氣未消,時發疼痛的方子:拓漏蘆湯

藥材:漏蘆二兩、川升麻二兩、川芒硝二兩、黃芩二至三兩、梔子仁二十枚、蒴藋四兩。將藥材切碎,加七升水煎煮至四升,過濾雜質。用柔軟的布蘸取藥湯,反覆塗抹患處,藥湯冷了就再加熱使用。

其他治療丹疹的方子:

  • 用羚羊角屑三兩,加一大盞水煎煮濃縮至二合,反覆塗抹患處。若無羚羊角,可用牛脂或豬油煉製後冷卻塗抹。
  • 將羖羊角燒成灰,研磨成細粉,用雞蛋清調和後塗抹。
  • 用酪和鹽熱敷,然後塗抹按摩。
  • 用白芷連根葉煮水洗患處並塗抹。
  • 用慎火草搗碎後敷在患處。
  • 用白礬煮水擦拭患處。
  • 用蒴藋汁加少許酒混合後沐浴。
  • 用酒煮石南汁擦拭患處。
  • 用雞屎汁擦拭患處。
  • 將芥子研磨成粉,不限用量,用濃漿水調和後服用半錢。

紅色丹疹是由於寒濕侵犯筋骨肌肉,病情嚴重時會化熱而導致發紅。天氣炎熱則病情加重,天氣寒冷則減輕。治療可用:生蛇銜草搗碎後塗抹。

白色丹疹是由於風邪侵犯肌膚,與風邪搏結而成。天氣寒冷或風大則病情加重,天氣晴暖則減輕。身體溫暖後也會減輕。治療可用:枳實水煮取汁擦拭。

2. 治丁瘡諸方

夫丁瘡者。由風邪毒氣於肌內所生也。凡有十種。一者瘡頭烏強凹。二者瘡頭白而腫實。三者瘡頭如豆垽色。四者瘡頭似葩紅色。五者瘡頭有黑脈。六者瘡頭赤紅而浮虛。七者瘡頭葩而黃。八者瘡頭如金箔。九者瘡頭如茱萸。十者瘡頭如似石榴子。亦有初如風疹氣。搔破青黃汁出。

里有赤黑脈。而小腫。亦有全不知者。忽以衣物觸著。及摸著則痛。若固取。則便不知處。亦有肉突起。如魚眼之狀。赤黑磣痛徹骨。久結皆變。至爛成瘡。瘡下深孔。如火針穿之狀。初作時。突如丁蓋。故為之丁瘡。令人惡寒。四肢強痛。一二日瘡便變焦黑色。腫大光起。

根硬強。全不得近。痠痛皆其候也。在手足頭面骨節間者。最急。其餘處則可也。毒入腹則煩悶。恍恍似醉。如此者三二日便死。養生方云。入汗入食內。食之作丁瘡也。

治丁瘡腫毒。五香湯方。

沉香(一兩),楓香(一兩),藿香(一兩),雞舌香(一兩),木香(一兩),射干(二兩),川升麻(二兩),鱉甲(二兩生用),藍實(二合),川大黃(二兩生用),犀角屑(一兩),貝齒十枚,烏梅(十四枚)

上件藥。細銼。分為兩劑。以水一斗三升。煎至一斗。淋浴腫毒處。神效。

治丁腫內消。棘刺散方。

棘刺(五十枚陳者),生黑豆葉(四十枚),亂髮(三雞子大),緋絹(三條每條闊三寸長五寸)

上件藥。將棘刺等三味。分作三分。以緋絹一片。裹棘刺豆子。用發少莖。纏緋帛令周匝牢固。余兩段並總相似裹之。於炭火上燒令煙盡。細研。分為三服。空心。以溫酒半盞調下一服。半日後。瘡四邊肉軟舒適即瘥。半日不覺。可更一服。必瘥。瘥後無有觸犯。如有。即生三五個赤黑膿窠。不觸犯者。七八日當瘥。勿輕之。

又方。

亂頭髮(三兩),蛇蛻皮(三兩),曲鉤棘針〔二(三)兩爛者〕,露蜂房(三兩),緋絹(二尺)

上件藥。相和。分作四分。用緋絹各裹。以麻纏之。於炭火內燒令煙斷。細研。日三服。以溫水調下二錢。

治丁瘡。生肌拔毒。蒼耳膏方。

蒼耳子(二合),荊芥子(二合),葵子(二合),黃蠟〔半(十)兩〕,木香(一兩),白貓糞(一兩)石長生(一兩)當歸(一兩),黃芩(一兩),藁本(一兩),玄參〔二(一)兩〕,丁香(一兩),干馬齒(一兩),雄黃(一兩細研),蝦蟆灰(一兩),乳香(一兩細研)

上件藥。細銼。以豬脂三斤。煎三二十沸。濾去滓。次下乳香蠟。又煎三兩沸。候冷。入雄黃蝦蟆灰。攪令勻。以瓷器盛。密封。每使。塗於故帛上貼。日三度換之。

又方。

屋上蜂窠(七枚燒灰),亂髮(如拳大一枚燒為灰末),緋絹(五寸燒灰)

白話文:

[治療丁瘡各種方法]

丁瘡是由風邪毒素在肌膚內生成的疾病。總共有十種類型:一種瘡頭顏色深且凹陷;二種瘡頭白色且腫脹堅實;三種瘡頭如豆般色澤;四種瘡頭像花瓣呈紅色;五種瘡頭有黑色脈絡;六種瘡頭紅色浮腫;七種瘡頭如花瓣呈黃色;八種瘡頭像金箔;九種瘡頭像茱萸;十種瘡頭像石榴籽。有的初期像風疹,抓破後會流出青黃色的液體。

有的部位有紅黑色脈絡,輕微腫脹,有的完全沒有知覺,直到被衣物或手碰到才會感到疼痛,如果強行抓取,就會找不到確切位置。有的部位肉會突出,形狀像魚眼,紅黑色且極度疼痛,長期結痂後會變成瘡,瘡下有深孔,就像被火針穿透一樣。初期形狀像突起的丁蓋,因此稱為丁瘡。患者會感到寒冷,四肢僵硬疼痛。一兩天後,瘡會變為焦黑色,腫脹增大且光亮。

根部堅硬,完全無法接近,痠痛是其主要症狀。如果丁瘡生在手腳、頭部、面部的骨節間,情況最危急,其他部位則較輕微。毒素進入腹部會讓人煩躁不安,恍惚如醉,這種情況持續二三天就會死亡。養生方提到,毒素可能通過汗液或食物進入體內,導致丁瘡的產生。

治療丁瘡腫毒,五香湯方。

包含沉香、楓香、藿香、雞舌香、木香、射干、川升麻、鱉甲、藍實、川大黃、犀角屑、貝齒、烏梅等藥材。將這些藥材細切,分為兩劑,用水煎煮至濃縮,用來淋浴腫毒部位,效果神奇。

治療丁腫內消,棘刺散方。

使用棘刺、生黑豆葉、亂髮、緋絹等藥材。將棘刺、黑豆葉和亂髮分成三份,用緋絹包裹,再用髮絲纏繞緋絹,使其牢固。將緋絹燒至煙盡,研磨成粉末,分三次服用。空腹時,用溫酒調和一次服用。半日後,如果瘡周邊的肉質變軟,即表示病情好轉。如果半日內沒有感覺,可以再服用一次,必定有效。痊癒後,不要輕視病情,否則可能會再生出三五個紅黑色膿包。如果不犯病,大約七八天就會痊癒。

另一種方法。

使用亂頭髮、蛇蛻皮、曲鉤棘針、露蜂房、緋絹等藥材。將所有藥材混合,分成四份,用緋絹包裹,再用麻纖維纏繞緋絹。將緋絹放在炭火中燒至煙盡,研磨成粉末,每日服用三次,每次用溫水調和二錢服用。

治療丁瘡,生肌拔毒,蒼耳膏方。

使用蒼耳子、荊芥子、葵子、黃蠟、木香、白貓糞、石長生、當歸、黃芩、藁本、玄參、丁香、幹馬齒、雄黃、蝦蟆灰、乳香等藥材。將所有藥材細切,用豬脂煎煮至濃縮,濾去渣滓,加入乳香和蠟,再次煎煮至濃縮,待冷卻後加入雄黃和蝦蟆灰,攪拌均勻,放入瓷器中密封保存。每次使用時,塗抹在舊布上貼於患處,每日更換三次。

另一種方法。

使用屋頂上的蜂窩、亂髮、緋絹等藥材。將所有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空腹服用二錢,用溫水調和。

治療惡性腫瘤和丁瘡以及各種瘡方。

使用皁莢和麝香。將皁莢去黑皮,塗上酥油,烤至焦黃,去掉種子,再加入麝香,研磨成粉末,用少量人糞調和成泥狀,封在患處五天,然後打開,瘡根就會自動排出。

治療丁腫毒氣方。

使用蛇皮灰和露蜂房灰。將兩種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溫酒空腹調和服用,晚上再服用一次。

治療丁瘡,不分男女方。

使用鐵粉和蔓荊根。將兩種藥材混合,研磨成泥狀,封在腫脹部位,每日更換兩次。

治療丁腫,皮肉突起,形狀像魚眼,紅黑色且極度疼痛方。

使用白馬牙齒,燒成灰,研磨成粉末。先用針刺破瘡,然後敷上灰,上面用麵粉封住。等到腫脹變軟,用好醋洗掉灰,瘡根就會排出,病情就會好轉。

治療丁瘡方。

使用附子、巴豆、胡粉。將所有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用烏麻油調和成稠膏狀。先用鈹針在瘡周邊出血,然後封上藥膏,周邊也用藥膏覆蓋,不要讓氣體洩漏。從早上到中午,瘡根就會自動排出。

另一種方法。

使用鬼傘,形狀像地菌,常生長在糞堆上,見光就會消失,黑色的。取燒成灰的鬼傘,用針刺破瘡周邊,到瘡邊緣製造孔洞,將藥物放入孔洞中,等瘡縮小後,用鑷子拔出瘡根,效果非常好。

另一種方法。

使用白蘞末,用水調和,敷在腫脹部位,效果神奇。

治療丁瘡,瘡根進入腹腔方。

使用母獵糞,加水調和,絞汁服用三合,病情立刻好轉。

治療丁腫非常嚴重,使用蜣螂心,療效神奇方。

使用蜣螂,剖開其腹部下方,取出白色的內臟。將一兩的內臟研磨成粉末,敷在腫脹部位,然後製造孔洞,再換藥,直到血根全部排出,病情就會好轉。

另一種方法。

使用黑牛糞,封在患處,病情就會好轉。

另一種方法。

使用竹箭竿,刮取樹皮,製成炷,灸在患處,效果神奇。

另一種方法。

使用附子,研磨成粉末,用醋調和,塗在患處,乾了就再塗。

另一種方法。

使用生薺苨根,研磨成泥,絞汁塗在患處,乾了就再塗。

另一種方法。

使用柳枝葉,細切,用水煮至濃縮,去渣,煎至糖狀,刺破塗在患處。

另一種方法。

使用益母草莖葉,研磨成泥,敷在瘡上,絞汁五合服用,丁腫就會內消。

另一種方法。

先在瘡上灸三壯,然後使用鍾乳末六錢,加入漿水調和,敷在患處,不久瘡根就會全部排出。

另一種方法。

使用白殭蠶,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封在患處,丁瘡根就會自動排出。

另一種方法。

使用甘菊花,不限數量,絞汁,服用一小盞,入口即見效。冬天可以使用菊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