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四 (3)

1. 治卒風腫諸方

夫人卒有風腫。不痛不赤。移無常處。而兼癢者。由先無患處。偶腠理虛。而因風所作也。

治皮肉卒風腫。赤痛。鹿角散方。

鹿角(五兩),白蘞(二兩),牡蠣(四兩),附子(二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醋調塗於帛上。貼腫處。干即換之。

治卒熱毒風腫。宜塗半夏散方。

半夏(一兩),莽草(一兩),川大黃(一兩),白蘞(一兩),川芒硝(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以水和如泥。塗之。干即再塗。

治卒風毒腫起。急痛方。

蔓荊根(一斤洗去土)

上爛搗。以醋和如泥。敷腫上。以帛裹。日三易之。

又方。

柳白皮(一斤銼)

上以酒煮令熱。以帛裹。熨腫上。冷即再煮用之。

又方。

上以牛糞燒灰為末。醋和。敷腫上。干即易之。

又方。

浮萍草(三兩),紫草(三兩)

上件藥。都搗令熟。用敷腫上。干即換之。

治身體手足。卒風腫方。

驢脂(四兩),鹽(二兩)

上都搗令熟。用敷腫上。日三易之。

又方。

上以川芒硝二兩。研為末。用醋調敷之。干即再塗。

治卒風毒腫方。

伏龍肝(半斤)

上以醋和如泥。塗於腫上。干即易之。

又方。

上搗商陸根敷之良。

又方。

皂莢刺(一握去兩頭)

上以水一大盞。煮取六分。去滓頓服。取快利。其腫便消。

又方。

上以獨頭蒜。切作片子。貼於腫上。以艾火灸之二七壯。極驗。

白話文:

治突發性風腫的各種方法

婦女突然出現風腫,不痛不紅,腫塊位置不定,還伴有搔癢,這都是因為原本沒有病痛,偶然體表腠理虛弱,而受到風邪侵襲所致。

治療皮肉突然出現風腫、紅腫疼痛的鹿角散:

鹿角五兩、白蘞二兩、牡蠣四兩、附子二兩。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用醋調成糊狀,塗在布上,貼在腫脹處,乾燥後就更換。

治療突然發生的熱毒風腫,宜用半夏散:

半夏一兩、莽草一兩、川大黃一兩、白蘞一兩、川芒硝一兩。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用水調成泥狀塗抹,乾燥後再次塗抹。

治療突然發生的風毒腫脹,疼痛劇烈的方子:

蔓荊根一斤(洗淨泥土)。將蔓荊根搗爛,用醋調成泥狀敷在腫脹處,用布包裹,一天換三次。

另一方:

柳樹白皮一斤(切碎)。用酒煮熱,用布包裹,熨敷腫脹處,冷卻後再煮熱使用。

另一方:

將牛糞燒成灰,研磨成粉末,用醋調和,敷在腫脹處,乾燥後就更換。

另一方:

浮萍草三兩、紫草三兩。將以上藥物都搗爛,敷在腫脹處,乾燥後就更換。

治療身體手足突然出現風腫的方子:

驢脂四兩、鹽二兩。將以上藥物都搗爛,敷在腫脹處,一天換三次。

另一方:

川芒硝二兩,研磨成粉末,用醋調和敷抹,乾燥後再次塗抹。

治療突然發生的風毒腫脹的方子:

伏龍肝半斤。用醋調成泥狀,塗在腫脹處,乾燥後就更換。

另一方:

將商陸根搗爛敷在腫脹處。

另一方:

皂莢刺一握(去掉兩端)。用一大盞水煮成六分,去渣後頓服,以求通便,腫脹就會消退。

另一方:

將獨頭蒜切成片,貼在腫脹處,用艾灸灸二七壯(十四壯),效果極佳。

2. 治毒腫諸方

夫毒腫之候。與風腫不殊。時令人壯熱。其邪毒若入腹。即殺人也。

治毒腫五香散方。

麝香(一兩細研),木香(一兩),雞舌香(一兩),藿香(一兩),薰陸香(一兩),當歸(一兩),黃芩(一兩),川升麻(一兩),川芒硝(二兩),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入麝香和勻。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毒腫疼痛。心神煩熱。大腸秘澀。漏蘆散方。

漏蘆(一兩),白蘞(一兩),黃芩(一兩),麻黃(一兩去根節),知母(一兩),枳實(一兩麩炒微黃),川升麻(一兩),犀角屑(一兩),赤芍藥(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川芒硝(二兩),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內消腫毒方。

白蘞(二兩),白芨(二兩),白芷(二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研生薑汁調塗之。干即再塗。

治毒腫不消。時有疼痛。宜塗蕓薹子散方。

蕓薹子(三兩),桑葉(一兩),龍葵(一兩),牛李子(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漿水調塗腫處。干即易之。

治熱毒腫。內消膏方。

肥皂莢(二挺以好酒一中盞浸挼取汁),青鹽(一分),硝石(一分)

上件藥相和。熬成膏。塗於腫上。日二易之。

治毒腫。痛不可忍。宜塗鹿角散方。

鹿角(一兩),磨刀粗石爛者(二兩),白蘞(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醋調。塗於腫上。干即更塗。

治毒腫惡瘡方。

川大黃(二兩生用),風化石灰(二兩),赤小豆(二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醋調塗之。干即再塗之。

又方。

上用葵芽根。和鹽搗。敷之效。

治毒腫不問硬軟。宜用此方。

蜀葵根,茄子根,冬瓜根(以上各五兩)

上件藥。並燒。候煙絕即出。勿令作灰。細研。以生麻油調塗。於故帛上貼之。如膿未出。當便內消。若膿已出。即便撮合。神驗。

又方。

上用胡蔥搗爛。以生油調塗於腫上。即效。

治熱毒腫不消。疼痛方。

桑花(五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用生蜜調塗於腫上。

又方。

上以甕。近下鑽一孔。盛水注於腫上。

又方。

上以雞子清。封腫上。熱即易之。

又方。

上搗地菘汁。每服一小盞。日四三服。

又方。

狗舌草(一斤去兩頭)

上以水五升。於銅器中煮。取汁二升。去滓。搜面作羹粥食之。

又方。

益母草(二握去兩頭)

上用酒三升。煎取一升。去滓頓服。立效。

又方。

櫟樹根白皮(五斤細研)

上以水五斗。煮令濃。納鹽末一兩。微溫。以淋浴腫處。日二度用之。

白話文:

治毒腫諸方

毒腫的症狀,和風腫差不多,常常讓人發高燒。如果毒邪侵入腹部,就會致命。

治毒腫五香散方:

麝香(一兩,研磨細緻)、木香(一兩)、雞舌香(一兩)、藿香(一兩)、薰陸香(一兩)、當歸(一兩)、黃芩(一兩)、川升麻(一兩)、川芒硝(二兩)、川大黃(二兩,切碎,微炒)。

以上藥材,搗碎粗篩成粉末,加入麝香拌勻。每次服用三錢,用半杯水煎煮至五分之一,去渣,不拘時間溫服。

治毒腫疼痛、心神煩熱、大腸便秘的漏蘆散方:

漏蘆(一兩)、白蘞(一兩)、黃芩(一兩)、麻黃(一兩,去根節)、知母(一兩)、枳實(一兩,麩炒至微黃)、川升麻(一兩)、犀角屑(一兩)、赤芍藥(一兩)、甘草(一兩,炙烤至微赤,切碎)、川芒硝(二兩)、川大黃(二兩,切碎,微炒)。

以上藥材,搗碎粗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半杯水煎煮至五分之一,去渣,不拘時間溫服。

內消腫毒方:

白蘞(二兩)、白芨(二兩)、白芷(二兩)。

以上藥材,搗碎細篩成粉末,用生薑汁調和後塗抹患處,乾燥後再次塗抹。

治毒腫不消,時有疼痛,宜塗蕓薹子散方:

蕓薹子(三兩)、桑葉(一兩)、龍葵(一兩)、牛李子(半兩)。

以上藥材,搗碎篩成粉末,用漿水調和後塗抹腫脹處,乾燥後立即更換。

治熱毒腫,內消膏方:

肥皂莢(二挺,用半杯好酒浸泡揉搓取汁)、青鹽(一分)、硝石(一分)。

以上藥材混合,熬成膏狀,塗抹於腫脹處,每日更換兩次。

治毒腫疼痛難忍,宜塗鹿角散方:

鹿角(一兩)、磨刀粗石(磨損的,二兩)、白蘞(一兩)。

以上藥材,搗碎篩成粉末,用醋調和後塗抹於腫脹處,乾燥後立即再次塗抹。

治毒腫惡瘡方:

川大黃(二兩,生用)、風化石灰(二兩)、赤小豆(二兩)。

以上藥材,搗碎篩成粉末,用醋調和後塗抹,乾燥後再次塗抹。

又一方:

用葵菜根和鹽搗碎,敷於患處,有效。

治毒腫,不論腫塊軟硬,都可使用此方:

蜀葵根、茄子根、冬瓜根(以上各五兩)。

以上藥材一起燒烤,待煙氣消失取出,不要燒成灰燼,研磨細緻,用生麻油調和後塗抹,貼在舊布上。如果膿液尚未排出,就能內消;如果膿液已排出,就能立即癒合,效果神奇。

又一方:

用胡蔥搗爛,用生油調和後塗抹於腫脹處,立即見效。

治熱毒腫不消,疼痛方:

桑花(五兩)。

以上藥材,搗碎篩成粉末,用生蜜調和後塗抹於腫脹處。

又一方:

用瓦罐,在底部附近鑽一個孔,盛水灌注於腫脹處。

又一方:

用雞蛋清敷於腫脹處,變熱後立即更換。

又一方:

搗碎地菘汁,每次服用一小杯,每日服用三次或四次。

又一方:

狗舌草(一斤,去掉兩端),用水五升,在銅器中煮沸,取汁二升,去渣,加麵粉做成粥食用。

又一方:

益母草(二把,去掉兩端),用酒三升煎煮取一升,去渣,一次服用,立即見效。

又一方:

櫟樹根白皮(五斤,研磨細緻),用水五斗煮至濃稠,加入鹽末一兩,微溫,用來淋洗腫脹處,每日使用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