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四 (2)
卷第六十四 (2)
1. 治一切毒腫諸方
又方。
川朴硝(一兩),川大黃末(一兩)
上件藥。合研令勻。以冷水調塗腫上。干即更塗。
治一切熱毒癰腫。疼痛不可忍方。
蒼耳子(不限多少熬令微黃)
上件藥。搗羅為末。取油澱。相和。塗於腫上。干即換之。
治一切熱毒腫。及發背方。
上取馬齒葉。熟搗。用銅鈔鑼盛。安於新汲水盆中浸。候馬齒冷。即於腫上。熱即放之。當時腫消。如已出膿。亦得漸瘥。
治一切毒腫。不問硬軟方。
上取楸葉十重。覆於腫上。即以舊帛裹之。日二三易。當重重有毒氣為水在葉中。如冬中。取干葉以鹽水浸良久用之。亦得。不然取根皮。銼爛搗敷之。甚驗。
白話文:
又一個藥方。
用川朴硝(一兩)、川大黃末(一兩),將兩種藥混合研磨均勻,用冷水調和後塗在腫脹處,等藥乾了就再塗。
治療各種熱毒引起的癰腫,疼痛難忍的藥方。
取蒼耳子(不限數量),炒到微微發黃,然後搗碎成粉末,取出其中油脂部分,與粉末混合,塗在腫脹處,等藥乾了就換新的。
治療各種熱毒引起的腫脹以及背部發癰的藥方。
取馬齒莧葉子,搗爛,用銅製的淺盤盛裝,放在剛打上來的清水盆中浸泡,等馬齒莧冷卻後,就敷在腫脹處,藥熱了就拿開。這樣腫脹很快就會消退,如果已經化膿,也能逐漸痊癒。
治療各種毒腫,不論是硬還是軟的藥方。
取十層楸樹葉,覆蓋在腫脹處,然後用舊布包裹起來,每天換兩三次,會看到毒氣化成水留在葉子中。如果是冬天,就取乾燥的葉子用鹽水浸泡一會兒後使用,效果也很好。如果沒有葉子,就取楸樹根皮,切碎搗爛後敷在腫脹處,效果非常好。
2. 治風腫諸方
夫人忽發風腫。或著四肢。或在胸背。或著頭項。發作虛腫。如吹之狀。不痛不赤。著四肢者。乃欲不遂。令人煩滿短氣。身體常冷。皆由冬月過溫。風入於肌里。至春。復遇大寒。風不得出。氣壅肌間。不自覺知。至夏。恣取風涼。氣聚不散而成腫也。久不瘥。氣結盛生熱者。乃化為膿。若至爛敗。則煞人。右手關上。脈浮而虛者。病重也。
治風腫。欲結成膿。令即消散。連翹散方。
連翹(一兩半),射干(一兩),沉香(一兩),紫檀香(一兩),犀角屑(一兩),川升麻(一兩),川芒硝(五兩),玄參(二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後。良久溫服。
治風腫。無問冷熱。並效。黑豆浸酒方。
黑豆(一升炒熟),白花蛇(一條重五兩酒浸炙微黃),大麻仁(二升蒸熟),五加皮(五兩銼),蒼耳子(五兩酥炒微黃),牛蒡子(一升酥炒微黃)
上件藥。搗碎。以生絹袋盛。用好酒三斗。納入瓷瓶中。封頭。浸經七日。開瓶。每於食前。暖一中盞服之。
治風毒瘡腫疼痛。烏蛇膏方。
烏蛇(二兩),附子(一兩生去皮臍),乾蠍(一兩),防風(半兩去蘆頭),當歸(半兩),白芷(半兩),赤芍藥(半兩),藁本(半兩),半夏(半兩),細辛(半兩),獨活(半兩),芎藭(半兩),白殭蠶(半兩)吳茱萸(半兩),漢椒(半兩去目),桂心(半兩),黃蠟(六兩)
上件藥。細銼。以煉了臘月豬脂二斤。文火煎。候白芷赤黑色為度。綿濾去滓。下蠟令消。入於盒內盛。但是風腫。取少許摩之令熱。日三度用之。
治風毒腫。令內消方。
川大黃(二兩),甜葶藶(二兩),木通(二兩銼)
上件藥。搗羅為末。用水調塗之。干即再塗。以瘥為度。
治風毒腫。氣急硬。疼痛方。
柳枝(一握細銼),桑枝〔二(一)握細銼〕,黑豆(一升)
上件藥相和。炒候大豆熟為度。以好酒五升。投之良久。澄濾去滓。每夜欲臥時。以意斟酌暖飲之。其滓。入鹽一兩。炒令極熱。以帛裹於腫處熨之。冷即復炒。不過三兩度效。
治風毒暴腫神驗。重臺草散方。
重臺草,木鱉子(去殼),半夏(以上各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釅醋調塗之。凡是熱腫。熁之立消也。
治熱毒風腫為諸癰。發背等方。
牛蒡根(半斤刮去黑皮切)
上件藥。以無灰酒一升。水二升相和。下牛蒡。以慢火煎。候汁濃。有少黏。即去滓。都向鐺中。煎如稀餳。即停火。膏成。先以膏可腫處塗之。便著故帛貼。日夜二三度易之。
治風腫及惡瘡疥。敷之疼痛內消方。
上用肥皂莢一斤。以文火炙令黑色。搗羅為末。取酥二升。入藥熟攪。熬成膏。臨時看疾狀大小。用藥塗貼。日二易之。
白話文:
治風腫諸方
婦人突然出現風腫,可能出現在四肢、胸背或頭頸。發作時腫脹虛浮,像吹氣一樣,不痛不紅。若腫在四肢,則行動不便,讓人感到煩悶、氣短,身體經常冰冷。這些都是因為冬天過於溫暖,風邪侵入肌膚;到了春天,又遇到嚴寒,風邪無法排出,氣滯留在肌肉之間,自己沒有察覺;到了夏天,恣意吹風受涼,導致氣血淤積不散而形成腫脹。如果久治不癒,氣血凝結產生熱邪,就會化膿;如果膿瘍潰爛,則危及生命。如果右手關脈浮而虛弱,病情就比較嚴重。
治療風腫,將要化膿的腫塊消散:連翹散方
連翹(一兩半)、射干(一兩)、沉香(一兩)、紫檀香(一兩)、犀角屑(一兩)、川升麻(一兩)、川芒硝(五兩)、玄參(二兩)、炙微赤、銼甘草(一兩)。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水煎至六分,去渣,飯後溫服。
治療風腫,無論寒熱均有效:黑豆浸酒方
炒熟黑豆(一升)、酒浸炙微黃白花蛇(一條,重五兩)、蒸熟大麻仁(二升)、銼五加皮(五兩)、酥炒微黃蒼耳子(五兩)、酥炒微黃牛蒡子(一升)。
將以上藥物搗碎,用生絹袋盛裝,放入瓷瓶中,加入三斗好酒,密封浸泡七日。打開瓶蓋,每次飯前溫服一杯。
治療風毒瘡腫疼痛:烏蛇膏方
烏蛇(二兩)、生去皮臍附子(一兩)、乾蠍(一兩)、去蘆頭防風(半兩)、當歸(半兩)、白芷(半兩)、赤芍藥(半兩)、藁本(半兩)、半夏(半兩)、細辛(半兩)、獨活(半兩)、芎藭(半兩)、白殭蠶(半兩)、吳茱萸(半兩)、去目漢椒(半兩)、桂心(半兩)、黃蠟(六兩)。
將以上藥物切碎,用煉好的臘月豬脂二斤,小火煎煮,直到白芷呈赤黑色為止,過濾去渣,加入黃蠟使其融化,盛入盒中備用。患處塗抹少量藥膏,使其溫熱,每日三次。
治療風毒腫,使腫塊內消:內消方
川大黃(二兩)、甜葶藶(二兩)、銼木通(二兩)。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用清水調和塗抹患處,乾燥後再塗抹,直到痊癒。
治療風毒腫,氣急腫硬,疼痛:消腫止痛方
柳枝(一把,切碎)、桑枝(兩把,切碎)、黑豆(一升)。
將以上藥物混合,炒至黑豆熟透,加入五升好酒,浸泡一段時間後,過濾去渣。每晚睡前溫服適量,藥渣加入一兩鹽,炒熱後用布包裹,熨敷腫脹處,冷了就再炒熱,反覆使用兩三次即可見效。
治療風毒暴腫,療效顯著:重臺草散方
重臺草、去殼木鱉子、半夏(各一兩)。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用濃醋調和塗抹患處。凡是熱腫,塗抹後即消。
治療熱毒風腫,化膿成癰疽、發背等:消腫散膿方
刮去黑皮切牛蒡根(半斤)。
將牛蒡根用無灰酒一升、水二升混合,小火慢煎,直到藥汁濃稠略帶黏性,過濾去渣,繼續煎煮成稀膏狀,停火。將膏藥塗抹在腫脹處,再貼上舊布,每日或夜間更換兩三次。
治療風腫及惡瘡疥癬,敷貼後疼痛減輕,內消:消腫膏方
肥皂莢(一斤),小火炙烤至黑色,搗碎過篩成粉末,加入二升酥油,充分攪拌,熬成膏藥。根據病情需要,塗抹藥膏,每日更換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