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四 (1)

1. 卷第六十四

2. 治一切毒腫諸方

夫腫之生也。皆由風邪寒熱。毒氣客於經絡。使血澀不通。壅結皆成腫也。風邪所作者。腫無頭無根。浮在皮上。如吹之狀。不赤不痛。或腫或散。不常腫也。其寒氣與血相搏作者。有頭。有根。色赤腫痛。其熱毒作者。亦無正頭。但急腫久不消。熱氣結盛。壅則為膿也。其候非一。故謂之一切腫也。

治一切毒腫。疼痛不止。五香散方。

沉香(一兩),木香(一兩),丁香(一兩),薰陸香(一兩),麝香(一錢細研)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麝香。更研令勻。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不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一切熱毒腫氣。並主乳癰。宜貼木香散方。

木香(二兩),紫葛(二兩銼),紫檀(二兩),川朴硝(二兩),赤小豆(二合),川升麻(一兩),白蘞(一兩),白礬(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榆皮汁和如稀糊。可腫大小。以疏布塗藥。貼於腫上。干即易之。

治一切腫毒。肉色不異。時時牽痛。經年腫勢不消。紫草膏熁方。

紫草(一兩),桂心(一兩),芎藭(一兩),赤芍藥(一兩),白蘞(一兩),川大黃(一兩),防風(一兩去蘆頭),黃芩(一兩),莽草(一兩),當歸(一兩),木香(一兩),甘草〔二(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用散二兩。酒二升。於鐺中煎令成膏。及熱塗焮腫處。日再用之。

治一切熱毒。焮腫忽發。頸項胸背發即封之。令不成膿方。

生地黃(切一升),豉(三兩),川芒硝(五兩)

上件藥。搗令熟。厚二分以來。日六七度以敷之腫上。

又方。

蔓荊根(三兩乾者),蕓薹葉(三兩乾者)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雞子清和貼腫上。干即易之。

又方。

商陸(三兩),蕓薹葉(三兩)

上件藥。搗熟貼於腫上。干即易之。

治一切熱毒結聚。焮赤疼痛。消腫解毒。金花散方。

葉子雌(半兩細研),黃連(半兩去須),檳榔(一分),鬱金(半兩),川大黃(半兩),麝香(一分細研)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雌並麝香。同研令勻。以麻油調如糊。塗於腫上。日二換之。

治一切惡毒腫。乳香餅子貼方。

蔓荊根(一握),乳香(一兩),黃連(一兩去須),杏仁(四十九枚湯浸去皮)

上件藥。搗三五百杵。團作餅子。厚三四分。可腫處大小。貼干即易之。

又方。

川大黃(搗羅為末),石灰末,赤小豆(搗羅為末以上各一兩)

上件藥。以酒調塗腫上。干即易之。

又方。

槐子(半斤),護火草(一把)

上合搗。以水和敷上。干即易之。

又方。

赤小豆末(半合),漿水(半合),鯽魚膽(五枚),蔥白(一握細切)

上件藥相和。於砂盆內研如膏。薄塗腫上即瘥。

白話文:

治一切毒腫諸方

腫脹的產生,都是因為風邪寒熱、毒氣入侵經絡,導致血液瘀滯不通,阻塞凝聚而形成腫塊。由風邪引起的腫脹,沒有明顯的腫塊中心和根部,浮在皮膚表面,像吹氣一樣,不紅不痛,腫脹時消時現,並不持續。由寒氣與血液搏鬥引起的腫脹,則有腫塊中心和根部,顏色紅腫疼痛。由熱毒引起的腫脹,雖然沒有明顯的腫塊中心,但腫脹迅速且久久不消,熱毒聚集嚴重,阻塞就會化膿。腫脹的症狀並不單一,所以稱為「一切腫」。

治療一切毒腫,疼痛不止,可用五香散:

沉香、木香、丁香、薰陸香各一兩,麝香一錢(研細)。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加入麝香研磨均勻。每次服用二錢,用半碗水煎至五分之一,不要濾渣,溫服,不拘時間。

治療一切熱毒腫脹,以及乳癰,可用木香散外敷:

木香、紫葛、紫檀、川朴硝各二兩,赤小豆二合,川升麻、白蘞、白礬各一兩。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用榆樹皮汁調成稀糊狀,根據腫脹大小,用乾淨的布塗上藥膏,貼在腫脹處,乾燥後即更換。

治療一切腫毒,皮膚顏色無異,時常牽扯疼痛,腫脹多年不消,可用紫草膏:

紫草、桂心、川芎、赤芍藥、白蘞、川大黃、防風(去蘆頭)、黃芩、莽草、當歸、木香各一兩,甘草二兩。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取藥粉二兩,用二升酒在鍋中煎熬成膏狀,趁熱塗抹在腫脹處,每日兩次。

治療一切熱毒,腫脹突然發生,頸項、胸背等處腫脹,需防止化膿,可用此方:

生地黃(切片,一升),豆豉三兩,芒硝五兩。將以上藥物搗碎至熟,厚約二分,每日敷在腫脹處六七次。

另有方:

蔓荊根(乾的,三兩),蕓薹葉(乾的,三兩)。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用雞蛋清調和後敷在腫脹處,乾燥後即更換。

另有方:

商陸、蕓薹葉各三兩。將以上藥物搗碎後敷在腫脹處,乾燥後即更換。

治療一切熱毒凝聚,紅腫疼痛,消腫解毒,可用金花散:

葉下珠(研細,半兩),黃連(去須,半兩),檳榔一分,鬱金半兩,川大黃半兩,麝香(研細,一分)。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加入葉下珠和麝香,一起研磨均勻,用麻油調成糊狀,塗抹在腫脹處,每日換藥兩次。

治療一切惡毒腫脹,可用乳香餅外敷:

蔓荊根一握,乳香一兩,黃連(去須,一兩),杏仁(四十九枚,水泡去皮)。將以上藥物搗碎三百到五百下,搓成餅狀,厚度三四分,根據腫脹大小,貼在腫脹處,乾燥後即更換。

另有方:

川大黃(搗碎過篩成粉末)、石灰末、赤小豆(搗碎過篩成粉末)各一兩。用酒調和後塗抹在腫脹處,乾燥後即更換。

另有方:

槐樹果實半斤,護心草一把。將以上藥物搗碎,用水調和後敷在腫脹處,乾燥後即更換。

另有方:

赤小豆粉末半合,漿水半合,鯽魚膽五枚,蔥白(切碎,一握)。將以上藥物混合,在砂盆中研磨成膏狀,薄薄地塗抹在腫脹處,即可痊癒。

另有方:

川朴硝、川大黃粉末各一兩。將以上藥物混合研磨均勻,用冷水調和後塗抹在腫脹處,乾燥後即再次塗抹。

治療一切熱毒癰腫,疼痛難忍,可用此方:

蒼耳子(數量不限,熬至微黃)。將蒼耳子搗碎過篩成粉末,取其油脂混合,塗抹在腫脹處,乾燥後即更換。

治療一切熱毒腫脹及發背,可用此方:

取馬齒莧葉,搗碎,用銅器盛裝,浸在盛有新汲水的盆中,待馬齒莧變涼後敷在腫脹處,如果感覺熱就取下。腫脹會很快消退,即使已經化膿,也能逐漸痊癒。

治療一切毒腫,無論腫塊軟硬,可用此方:

取楸樹葉十層,覆蓋在腫脹處,用舊布包裹,每日更換兩三次。藥物會將毒氣吸出變成水留在葉子上。冬天可以用乾燥的楸樹葉用鹽水浸泡後使用,效果也很好。如果沒有乾燥的葉子,可以用楸樹根皮,切碎搗爛後敷在腫脹處,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