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三 (11)

1. 治一切癰疽發背生肌膏藥諸方

上件藥,五味,搗細羅為散,先用清油一升(斤)半,煎桑白皮、柳白皮各二兩,令色赤,濾去滓,用綿濾過,下黃丹,攪勻,候色黑,次下五味散,以柳木篦子攪,候軟硬相得,膏成。於故帛上攤貼。如內損疼痛,只用酒服五丸,如皂莢子大。

治一切癰疽發背,生肌斂瘡口,水楊膏方。

水楊皮(二兩銼),槐皮(二兩銼),黃丹(六兩),麒麟竭(一兩末),密陀僧(一兩半細研),白松脂(一兩),蠟(一兩),白蘞(一兩銼),降真香(一兩半),油(二斤)

上件藥,先將油於鐺內,微火煎水楊皮、槐皮,後下白蘞、麒麟竭、松脂、降真香,再煎。候水楊皮黃黑色,以綿濾去滓,再入鐺內,重煎,即入密陀僧並黃丹蠟等,用柳木篦攪,勿令住手,候色變黑,旋滴於冷處,看硬軟得所,膏成,盛於瓷器中。用,於軟帛上攤貼,每日二度換之。

治一切癰疽發背,膿血不止,宜用此生肌膏方。

薰陸香(一兩),松脂(一兩),黃丹(二兩),羊腎脂(一兩),生地黃汁(二合),麻油(四兩),故緋帛(五寸)

上件藥,先以油煎緋帛,消盡。下薰陸香、松脂、羊腎脂;又煎三兩沸,去火;下地黃汁,煎汁令盡,去火;下黃丹,攪令相入;又煎一兩沸,下蠟,候色黑,軟硬得所,膏成,用帛上攤貼,日二換之。

治一切癰疽發背,生肌止痛,去瘡內蟲,烏麻膏方。

烏麻油(一斤),黃丹(七兩),薰陸香(一兩),麝香(半兩細研),松脂(一兩),黃蠟〔二(一)兩〕

上件藥,先煎油沸,下松脂、薰陸香及蠟,候消,以綿濾過,都安鐺內,下黃丹,火上攪令色黑,滴安水中為珠子,軟硬得所,去火,下麝香,攪令勻,以瓷盒盛。看瘡大小,帛上攤貼,取瘥為度。

治一切癰疽發背,止痛生肌,黃耆膏方。

黃耆(一兩),赤芍藥(一兩),當歸(一兩),川大黃(一兩),芎藭(一兩),獨活(一兩),白芷(一兩),韭白(一兩),生地黃(二兩),麝香(二錢細研)

上件藥,都細銼,先用豬膏二升,煎三、五沸,下藥,煎白芷色赤,以綿濾去滓,入麝香,攪,令勻,收瓷盒中。日三、四度塗摩瘡上。

白話文:

各種癰疽、發背生肌膏藥的配方

配方一

將以上五種藥材磨成細粉,先用一斤半的清油,放入兩兩的桑白皮和柳白皮煎煮,直到油色變紅,濾掉藥渣,用棉布再次過濾。加入黃丹攪拌均勻,等油色變黑後,再加入之前磨好的五味藥粉,用柳木製的攪拌棒攪拌,直到軟硬適中,膏藥就完成了。將膏藥攤在舊布上貼敷。如果內部疼痛,可以用酒送服藥丸,大小如同皂莢子。

配方二:水楊膏

將水楊皮、槐皮切碎,連同黃丹、麒麟竭末、細研的密陀僧、白松脂、蠟、切碎的白蘞、降真香和二斤油一起準備好。先將油放入鍋中,用小火煎煮水楊皮和槐皮,然後加入白蘞、麒麟竭、松脂和降真香繼續煎煮。等到水楊皮變成黃黑色,用棉布濾掉藥渣,再將油倒入鍋中重新煎煮。接著加入密陀僧、黃丹和蠟等,用柳木攪拌棒不停攪拌,直到顏色變黑。取少量滴在冷水中,觀察軟硬程度是否合適,膏藥就完成了,放入瓷器中保存。使用時,將膏藥攤在軟布上貼敷,每天更換兩次。

配方三:生肌膏

將薰陸香、松脂、黃丹、羊腎脂、生地黃汁、麻油和五寸的紅色舊綢布準備好。先用油煎煮紅色舊綢布,直到綢布完全融化。加入薰陸香、松脂和羊腎脂繼續煎煮,再煮沸兩三次後離火。加入生地黃汁,煎煮至汁液完全消失,離火。加入黃丹攪拌均勻,再煮沸一次。加入蠟,等到膏藥顏色變黑,軟硬適中,就完成了。將膏藥攤在布上貼敷,每天更換兩次。

配方四:烏麻膏

將一斤烏麻油、七兩黃丹、一兩薰陸香、半兩細研的麝香、一兩松脂和一兩或二兩的黃蠟準備好。先將油燒開,加入松脂、薰陸香和蠟,等到它們融化後,用棉布過濾。將濾後的油倒入鍋中,加入黃丹,用火攪拌直到油色變黑。取少量滴在水中,如果凝固成珠狀且軟硬適中,就離火。加入麝香攪拌均勻,放入瓷盒中保存。使用時,根據瘡口大小,將膏藥攤在布上貼敷,直到痊癒。

配方五:黃耆膏

將黃耆、赤芍藥、當歸、川大黃、芎藭、獨活、白芷、韭白、生地黃切碎,和二錢細研的麝香一起準備好。先用二升豬油煎煮三到五次,然後加入藥材,煎煮至白芷變紅。用棉布濾去藥渣,加入麝香攪拌均勻,放入瓷盒中保存。每天在瘡口上塗抹三到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