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三 (6)
卷第六十三 (6)
1. 治一切癰疽發背止疼痛膏藥諸方
治一切發背,乳癰惡瘡,骨疽穿漏,收毒止痛生肌,雄黃膏方。
雄黃(三分細研),當歸(三分),桂心(三分),白芷(半兩),赤芍藥(半兩),甘草(三分)附子(三分生,去皮臍),黃耆(三分),枳殼(三分),吳茱萸(半兩),白朮(半兩),獨活(半兩),檳榔(三分),麝香(半兩細研),乳香(半兩),突厥白(三分),木鱉子(半兩去殼),雲母粉(三分),松脂(三分),白蠟(二兩),垂柳枝(一兩),槐枝(一兩),白檀香(半兩),零陵香(半兩),甘松香(半兩),黃丹(十兩),麻油
上件藥,先將油於鐺中,以炭火煉熟,下甘松、零陵、檀香、槐、柳枝等,以慢火煎,令槐柳黑色,即去之;細銼諸藥,以酒半升,拌藥一宿,後入油中煎,白芷色赤;以綿濾過,拭鐺令淨,都傾入鐺內,下黃丹,於火上煎,變色黑,不住手攪三、二十遍,有油泡子飛,即膏成,入雄黃、麝香,攪令勻,安瓷盒內盛。以蠟紙上攤貼,每日早晚換之。
治一切癰疽發背及惡毒瘡腫,止疼痛生肌。五香膏方。
丁香(一分末),木香(一分末),白檀香(一分末),薰陸香(一分末),麝香(一分末),黃耆(半兩),白芷(半兩),細辛(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芎藭(半兩),當歸(半兩),甘草(一兩),桑根白皮(一兩),槐枝(銼三合),亂髮(一兩燒灰),垂柳枝(銼三合),黃丹(十兩),清麻油(一斤四兩)
上件藥,除五合末外,並細銼,安淨鐺內,以油浸一宿,以慢火煎,令槐柳枝色黃黑為度,以綿濾去滓,澄清,卻於鐺內慢火熬藥油。相次入黃丹,用柳木篦不住手攪,候黃丹色黑,滴於水內,看硬軟得所,入五合末攪,令勻,傾於不津器內盛。每日用時,於火畔煨,以紙上塗貼,每日兩上換之。
治一切癰疽發背,疼痛不可忍,口乾大渴,不欲食,宜敷烏膏方。
雄黃(一兩細研),雌黃(一兩細研),芎藭(一兩),川升麻(一兩),黃連(一兩),黃柏(一兩),川烏頭(一兩生,去皮臍),杏仁(五十枚湯浸,去皮尖、雙仁),胡粉(一兩細研),巴豆(二十枚去皮心),亂髮(雞子大),漢防己(一兩),松脂(雞子大)
上件藥,細銼,用豬脂三斤,急火煎,發消盡,下諸藥,文火熬令烏頭色赤,綿濾過,候冷,用真珠末五錢,安藥內,入雄黃、雌黃、胡粉,更攪,令勻。用時,先以溫水洗瘡口,拭乾乃敷之。
治一切癰疽發背,疼痛不止,大渴悶亂,腫硬不可忍,宜敷黃丹膏方。
黃丹(七兩),蠟〔二(三)兩〕,白蘞(二兩銼),杏仁(三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乳香(二兩末),黃連〔一(二)兩銼〕,生油(一升)
白話文:
這些是多個不同的膏藥配方,用來治療各種瘍疽和背部病變,以及減輕疼痛和促進傷口癒合。
【雄黃膏方】適用於所有背部病變、乳腺炎、惡性潰瘍、骨髓炎穿孔和滲漏,具有排毒、止痛和促進肉芽組織生成的效果。配方包括:雄黃、當歸、桂心、白芷、赤芍藥、甘草、附子、黃耆、枳殼、吳茱萸、白朮、獨活、檳榔、麝香、乳香、突厥白、木鱉子、雲母粉、松脂、白蠟、垂柳枝、槐枝、白檀香、零陵香、甘松香、黃丹和麻油。製作過程略。
【五香膏方】適用於所有瘍疽、背部病變和惡性潰瘍腫脹,能夠緩解疼痛和促進肉芽組織生成。配方包括:丁香、木香、白檀香、薰陸香、麝香、黃耆、白芷、細辛、防風、芎藭、當歸、甘草、桑根白皮、槐枝、亂髮、垂柳枝、黃丹和清麻油。製作過程略。
【烏膏方】適用於所有瘍疽和背部病變,特別是疼痛難忍、口乾大渴、食慾不佳的情況。配方包括:雄黃、雌黃、芎藭、川升麻、黃連、黃柏、川烏頭、杏仁、胡粉、巴豆、亂髮、漢防己和松脂。製作過程略。
【黃丹膏方】適用於所有瘍疽和背部病變,能夠緩解持續疼痛、大渴、混亂、腫脹和難以忍受的情況。配方包括:黃丹、白蠟、白蘞、杏仁、乳香、黃連和生油。製作過程略。
【麝香膏方】適用於所有瘍疽和背部病變,以及由風熱毒結引起的腫脹和疼痛。配方包括:麝香、雌黃、龍腦、麒麟竭、沒藥、檳榔、丁香、當歸、木香、黃犬脂、硃砂、白蠟、黃丹和油。製作過程略。
【乳香膏方】適用於所有瘍疽和背部病變,能夠緩解日夜疼痛。配方包括:乳香、黃丹、麻油、麝香、桂心、膩粉、附子和當歸。製作過程略。
【木通膏方】適用於所有瘍疽和背部病變,能夠緩解持續疼痛。配方包括:木通、黃丹、細辛、茵陳、琥珀、硃砂和清麻油。製作過程略。
【丁香膏方】適用於所有瘍疽和背部病變,特別是疼痛難忍的情況。配方包括:丁香、麻油、黃丹、男子頭髮、蠟、桂心和當歸。製作過程略。
【胡粉膏方】適用於所有瘍疽和背部病變,能夠緩解日夜疼痛。配方包括:胡粉、油、蠟、乳香、麝香和沒藥。製作過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