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三 (1)

1. 卷第六十三

2. 治一切癰疽發背通用膏藥諸方

治一切癰疽發背腦癰諸毒瘡。及奶癰疼痛。並宜用雄黃膏方。

雄黃(二兩細研),黃耆〔二(三)分〕,漏蘆(三分),絡石(三分),續斷(三分),營實(三分),紫葛(半兩),白蘞(半兩),桑寄生(半兩),商陸(半兩),連翹(半兩),漢防己(半兩),赤芍藥(三兩),敗醬(半兩),川升麻(半兩),莽草(半兩),當歸(一兩),苦參(一兩),木通(一兩),紫菀(一兩去土),芫花(一兩),藜蘆(一兩去蘆頭),白芨(一兩),䕡茹(一兩),黃丹(十五兩),蠟(四兩),清油(三斤)

上件藥,銼碎,以酒二升,拌一宿,先取油安鐺內;以慢火煎令熟,即下藥;煎白蘞赤黑色,濾去藥;下蠟候熔;以綿濾過拭鐺,卻安油入鐺內;下黃丹,於慢火上,以柳篦不往手攪,候變色黑,攪滴於水內為珠子,膏成也;去火,入雄黃末,調令勻。傾於瓷器中盛。用故帛上攤貼,逐日換藥,以瘥為度。

治癰疽發背,癰腫風毒,一切瘡癤,內消止痛黃丹膏方。

黃丹(二十四兩微炒,細羅),麻油(二斤半),豬脂(八兩臘月者),松脂(四兩),紫菀(一兩去土),當歸(一兩),防風(一兩去蘆頭),黃芩(一兩),莨菪子〔二(一)兩〕,棘針(四十九枚頭曲者)青緋帛(各二尺燒灰),人糞灰(一兩),青柏葉(一兩),蜥蜴(七枚),亂髮(如雞子大),蠟(三兩),蔥並根(二十莖)

上件藥,銼碎,先下油脂於鍋中,煎,令熔,次下藥,以文火煎半日,次下松脂、蠟,候香熟,以綿濾去滓,都入藥油於鍋中,納黃丹,不住手攪令勻。候色變紫色,收得油方盡,軟硬得所,用瓷盒盛。攤在故帛上,貼之。

治一切癰疽發背惡瘡,及瘻瘡,通神膏方。

雄黃(二兩細研),黃丹〔一(八)兩細羅〕,蠟(六兩),膩粉(半兩),沒藥末(一兩),麒麟竭末(一兩),麝香(一分細研),桑枝(四兩),槐枝(四兩),蜴虎(三枚),當歸(三分),芎藭〔二兩(分)〕,白芷(三分),木香(三分),沉香(半兩),鬱金(半兩),烏蛇肉(三分),藁本(一兩),細辛(三分),桂心(一兩半),麻油(二斤)

上件藥,細銼,先取油傾於鐺中,以文火煎令熟,下銼藥,煎,候白芷黃黑色,以綿濾過,拭鐺令淨,下蠟於鐺內,煎令熔,都入藥汁於鐺中,次下黃丹,次下諸藥末,不住手攪,稀稠得所,滴在水中,藥不散,即膏成,以瓷盒盛,密封閉,懸於井底一宿,時出火毒。每用,攤在故帛上,貼,日二換之,以瘥為度。

治一切惡毒瘡腫,抵聖膏方。

木香(一兩),細辛(一兩),續斷(一兩),莽草(一兩),槐枝(一兩),木鱉子(一兩去殼),柳枝(一兩),陳油〔二(一)斤半〕

白話文:

治一切癰疽發背通用膏藥諸方

第一方:雄黃膏

此方用於治療各種癰疽、發背、腦癰、毒瘡及乳癰疼痛。 藥材包括雄黃、黃耆、漏蘆、絡石、續斷、營實、紫葛、白蘞、桑寄生、商陸、連翹、漢防己、赤芍藥、敗醬、川升麻、莽草、當歸、苦參、木通、紫菀、芫花、藜蘆、白芨、䕡茹、黃丹、蜂蠟和清油,按照比例混合,以酒浸泡後煎煮,過濾,加入黃丹,攪拌至成膏狀,最後加入研磨好的雄黃。製成膏藥後,敷貼患處,每日更換,直至痊癒。

第二方:內消止痛黃丹膏

此方用於治療癰疽發背、癰腫風毒及各種瘡癤,具有內消止痛的功效。藥材包括黃丹、麻油、豬脂、松脂、紫菀、當歸、防風、黃芩、莨菪子、棘針、青緋帛灰、人糞灰、青柏葉、蜥蜴、亂髮、蜂蠟和蔥,按照比例混合煎煮,過濾,加入黃丹,攪拌至成膏狀。製成膏藥後,敷貼患處。

第三方:通神膏

此方用於治療各種癰疽、發背、惡瘡及廔管。藥材包括雄黃、黃丹、蜂蠟、膩粉、沒藥、麒麟竭、麝香、桑枝、槐枝、蜥蜴、當歸、川芎、白芷、木香、沉香、鬱金、烏蛇肉、藁本、細辛、桂心和麻油,按照比例混合煎煮,過濾,加入黃丹及其他藥末,攪拌至成膏狀。製成膏藥後,敷貼患處,每日更換兩次,直至痊癒。 膏藥製成後需懸於井底一夜,以去除火毒。

第四方:抵聖膏

此方用於治療各種惡毒瘡腫。藥材包括木香、細辛、續斷、莽草、槐枝、木鱉子、柳枝和陳油,按照比例混合煎煮成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