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二 (22)
卷第六十二 (22)
1. 治發背淋拓諸方
夫發背者。由六腑不和。經絡否澀。血壅不通。熱毒蘊積。結成癰也。其腫起於背胛中。白如黍米。四畔相連。腫赤熱而疼痛。或已潰。或未潰。毒氣結聚。當用藥煮湯淋拓瘡上。散其熱毒。夫湯水者。能盪滌壅滯。宣暢血脈。故用湯淋拓也。
治發背及惡毒瘡腫。宜用抽風毒淋拓。枳殼湯方。
枳殼(二兩),苦參(二兩),莽草(二兩),甘草(二兩),水葒(二兩),細辛(二兩),藁本(二兩),白芷(二兩),黃耆(二兩),白礬(一兩)
上件藥。並細銼。拌令勻。分作三貼。每貼。以水五升。入蔥白五莖。煎至三升。濾去滓。於避風處。用軟帛替換。承熱。搵藥水淋拓患處。以水冷為度。
治背瘡毒腫。焮爛疼痛。宜拓黃連湯方。
黃連(一兩),麻黃根(一兩),甘草(一兩),狼牙(一兩),羌活(一兩),桑枝(一兩),白礬(一兩)
上件藥。搗令細。每用二兩。入蔥白五莖。以水五升。煎至二升。去滓。用軟帛承熱。搵藥水更番淋拓患處。水冷即止。
治發背及一切瘡腫。穿穴後。止疼痛。抽風毒。化瘡根洗熨方。
莽草(半兩),露蜂窠(半兩),白芷(半兩),桑根白皮(半兩),甘草(半兩),防風(半兩)藁本(半兩),垂柳枝(一握),細辛(半兩),蔥白〔二(一)握〕
上件藥。細銼。以水一斗。煎至五升。去滓。及熱。於避風處。用軟帛替換。蘸藥水承熱熨患處。以水冷為度。
治發背。豬蹄湯洗之方。
豬蹄(一對燒去毛淨洗),黃耆(一兩半),黃連(一兩半),赤芍藥(一兩半),黃芩(一兩)薔薇根(四兩),狼牙根(四兩)
上件藥。細銼。以水一斗五升。先煮豬蹄取一斗。入藥煎取五升。去滓洗瘡。以綿拭乾後。貼生肌膏。日二貼之。湯即每日洗之。
治發背及諸腫毒。宜拓升麻湯方。
川升麻(一兩),黃芩(二兩),梔子(一兩),漏蘆(一兩),蒴藋根(三兩),川芒硝(二兩)
上件藥。銼碎。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候冷用帛搵藥拓腫處。常令濕潤。即消也。
治發背。始作便成瘡。爛壞。宜拓地黃湯方。
生地黃汁(一升),川升麻(二兩),白蘞(二兩),梔子仁(二兩),黃連〔二(一)兩〕,黃柏〔一(二)兩〕,當歸(二兩),赤芍藥(二兩),射干(二兩),川大黃(二兩),甘草(二兩半銼)
上件藥。細銼。以水一斗。煮至六升。去滓。下地黃汁。攪令微溫。以故帛納湯中。蘸拓於腫上。
治發背腫痛。宜拓竹瀝湯方。
竹瀝〔三(二)升〕,川大黃(一兩),黃連(一兩),苦參(一兩),黃芩(一兩),梔子仁(一兩),石灰(一兩),木蘭皮(一兩),黃柏(一兩)
白話文:
治發背淋拓諸方
發背是因六腑失調、經絡阻塞、血液淤積、熱毒積聚而形成的癰腫。腫塊起於背部,初起如黍米大小,逐漸蔓延,紅腫熱痛,有的已潰爛,有的尚未潰爛。毒氣聚集時,需用藥煮湯淋洗患處,以散熱解毒。湯水能清除淤積,疏通血脈,故用湯淋洗的方法治療。
治療發背及惡性瘡腫,宜用抽風解毒的淋洗方法,可用枳殼湯:
枳殼、苦參、莽草、甘草、水葒、細辛、藁本、白芷、黃耆、白礬各適量,細切拌勻,分成三份。每次取一份,加水五升,蔥白五莖,煎至三升,濾去藥渣。在避風處,用柔軟的布塊蘸取熱藥水淋洗患處,以水溫不燙為度。
治療背部瘡瘍腫痛,紅腫熱痛,宜用黃連湯:
黃連、麻黃根、甘草、狼牙、羌活、桑枝、白礬各適量,研磨成細末。每次取藥末二兩,加蔥白五莖,水五升,煎至二升,去渣。用柔軟的布塊蘸取熱藥水反覆淋洗患處,水冷則停止。
治療發背及一切瘡腫,穿破後疼痛不止,抽風解毒,化解瘡根,可用洗熨法:
莽草、露蜂房、白芷、桑根白皮、甘草、防風、藁本、垂柳枝、細辛、蔥白各適量,細切。加水一斗,煎至五升,去渣。趁熱在避風處,用柔軟的布塊蘸取熱藥水熨敷患處,以水溫不燙為度。
治療發背,可用豬蹄湯洗:
豬蹄(去毛洗淨)一對,黃耆、黃連、赤芍藥、黃芩、薔薇根、狼牙根各適量。細切,加水一斗五升,先煮豬蹄至一斗,再加入其他藥材煎至五升,去渣。用藥湯洗瘡,以棉布擦乾後,敷上生肌膏,一日二次。藥湯每日洗一次。
治療發背及各種腫毒,宜用升麻湯淋洗:
川升麻、黃芩、梔子、漏蘆、蒴藋根、芒硝各適量,切碎。加水一斗,煮至五升,去渣。待藥水放涼後,用布塊蘸藥水濕敷腫處,保持濕潤,即可消腫。
治療發背,初期即成膿瘍潰爛,宜用地黃湯淋洗:
生地黃汁一升,川升麻、白蘞、梔子仁、黃連、黃柏、當歸、赤芍藥、射干、川大黃、甘草各適量,細切。加水一斗,煮至六升,去渣,加入生地黃汁,攪拌至微溫。用舊布塊蘸藥水淋洗腫處。
治療發背腫痛,宜用竹瀝湯淋洗:
竹瀝、川大黃、黃連、苦參、黃芩、梔子仁、石灰、木蘭皮、黃柏各適量。細切,加水五升,加入竹瀝,煮至三升,去渣。用棉布蘸藥水淋洗瘡瘍,一日十餘次。
治療發背不消,宜用黃芩湯淋洗:
黃芩、白芷、川大黃、栝蔞根、甘草、當歸各適量,細切。加水七升,煮至三升,去渣。用舊布塊蘸藥水反覆淋洗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