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二 (11)
卷第六十二 (11)
1. 治發背貼熁諸方
凡發背始發。或似癤。或復大痛。或復小痛。初發頭如麻子大。此發背微候。宜速察之。若有少異。即須大怖。便急治之。仍忌口。速服諸藥。下去熱毒。若在僻遠無醫藥者。即當頭灸百壯。若已大腫。灸四面及頭二三百壯。不厭多也。復薄貼冷藥。種種救療。必得瘥也。其用貼熁藥。皆須當中開孔。令泄毒氣也。
治發背癰疽。熱毒猛異攻肌肉。赤色腫痛不可忍。欲成膿。及已成膿。並風熱毒在關節。欲結成癰。便令內消。寒水石膏方。
寒水石(二兩),羊桃根(一兩銼),硝石(一兩),川大黃(一兩),白蘞(三分),木香(三分),附子(三分去皮臍),黃連(一兩去須),丁香(三分),榆白皮(三分銼),莽草(三分),赤小豆(一分),漢防己(一兩),半夏(三分),玄參(一兩),甘草(一兩生銼)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用時。以生蜜一合。地黃汁一合。旋成濃膏。攤於生絹上貼之。干即再換。以腫消為度。
凡發背者。自內出外。始名發背。其疾狀。緣熱毒在中膈。上下不通。所以乘背上虛處出也。先三五月。癮疹妨悶。在肌膚中積漸成腫。始出皮膚。結聚成腫。故名發背。宜用麥飯石膏方。
白麥飯石(顏色黃白類麥飯者曾作磨石者最佳炭少燒令赤醋中淬之又燒還淬如此十遍即止),鹿角二寸截(角用帶腦骨者以炭火燒後煙絕即止),白蘞末
上件麥飯石。與白蘞末等分。鹿角灰倍用之。並別搗羅細研。用三平木醋。於鐺中煎。如魚眼沸。後下藥末。調攪如餳。候冷。以篦子敷藥於腫上。當腫頭上留一指面地。勿令藥合。遣出熱氣。如未有膿。當便內消。若已作頭。當即撮小。若患多時。肌肉爛落。露出筋骨。即以故細布上塗之。
貼於瘡上。燥即易之。但中膈以上無不瘥者。其瘡腫。切不得以手觸著。
治乳石氣發背。瘡赤黑色。宜貼柳木耳餅方。
老柳樹上木耳(二兩),黃連(一兩去須),龍葵根(一握淨洗去土切),乳香(一兩),人糞(半兩),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
上件藥相和。搗三五百杵。捏作餅子。厚五錢以來。一依瘡大小貼之。恐藥不住。以單帛勒之。病者覺癢及冷應心。則不得以手搔之。如人行三十里。一換。須臾癢不可忍。四畔便皺。膿即已也。急去其藥。以甘草溫湯洗之。用膏藥貼之。每日一換。皆須甘草湯洗之。以瘥為度。癢即易瘥。或赤色不癢。即難瘥。
治發背髮鬢乳癰。及諸毒腫。宜貼黃連餅方。
黃連(一兩去須),蛇床子(一兩),乳香(一兩),杏仁(半兩),蔓草根(一握),鹽(一分)大糞灰(半兩),柳樹上木耳(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酥和。投作餅子。厚如五錢。以貼患上。用粗布緊抹之。每日三四度易之。夜亦如然。每易時。先以甘草湯洗之。如未作頭。貼藥便撮作頭。如已穴有膿水亦貼之。即生肌肉。如出膿水已盡。即貼烏膏。若有胬肉。即取柳樹白木耳細研。微微摻於膏上。貼之。
白話文:
治發背貼敷諸方
凡是發背剛開始發作,有的像癤子,有的疼痛劇烈,有的疼痛較輕。初期如麻子般大小,這是發背的早期徵兆,應及早察覺。若有稍有不適,就要高度重視,立即治療,同時忌口,迅速服用藥物,清除體內熱毒。如果身處偏遠地區,缺乏藥物,就應在患處灸百壯。如果已經腫脹厲害,就在患處四周及患處中心灸二三百壯,灸得越多越好,然後再敷上冷藥,多種方法救治,必定能痊癒。使用貼敷藥物時,都要在中間開個孔,以便排出毒氣。
治療發背癰疽,熱毒劇烈侵犯肌肉,皮膚紅腫疼痛難忍,將要化膿,或者已經化膿,以及風熱毒邪侵入關節,將要形成癰疽,需使毒邪內消,可用寒水石膏方。
寒水石二兩,羊桃根一兩(切碎),硝石一兩,川大黃一兩,白蘞三分,木香三分,附子三分(去皮臍),黃連一兩(去鬚),丁香三分,榆白皮三分(切碎),莽草三分,赤小豆一分,漢防己一兩,半夏三分,玄參一兩,甘草一兩(生,切碎)。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細粉。每次使用時,用生蜜一合,地黃汁一合,調成濃稠藥膏,攤在生絹布上貼敷。藥膏幹了就再換,以腫消為度。
凡是發背,都是從內往外發作,所以稱為發背。這種病的症狀,是因為體內熱毒滯留在膈肌,上下不通,所以趁著背部虛弱的地方冒出來。發病前三五個月,常有皮膚疹子、胸悶等症狀,熱毒在皮膚內逐漸積聚成腫,然後從皮膚表面凸起,聚集成腫塊,所以稱為發背。宜用麥飯石膏方。
白麥飯石(顏色黃白像麥飯,曾作磨石者最佳,少許燒至紅,放入醋中淬火,再燒再淬,如此十遍即可),鹿角二寸(帶腦骨者佳,用炭火燒至煙滅),白蘞末。
將麥飯石與白蘞末等分,鹿角灰加倍,分別搗碎過篩研細。用三平木醋(一種醋)在鍋中煎煮,沸騰如魚眼狀,再放入藥末,攪拌成膏狀,待冷卻後,用篦子將藥膏敷在腫塊上,腫塊頂端留一指寬的空隙,不要讓藥膏完全覆蓋,以便排出熱氣。如果還沒化膿,就能使毒邪內消;如果已經化膿,就能使膿頭縮小。如果病程較長,肌肉腐爛,露出筋骨,就將藥膏塗在舊細布上,貼在患處,乾燥了就更換。只要是膈肌以上的發背,都能痊癒。腫塊切忌用手觸摸。
治療因乳石氣引起的發背,瘡口呈赤黑色,宜用柳木耳餅方。
老柳樹上的木耳二兩,黃連一兩(去鬚),龍葵根一把(洗淨去土,切碎),乳香一兩,人糞半兩,杏仁一兩(溫水浸泡,去皮尖)。
將以上藥物混合,搗三百五百杵,捏成餅狀,厚約五錢,依瘡的大小貼敷。擔心藥物掉落,可用單層布固定。患者感覺癢或冷,應避免用手抓撓。如人步行三十里,換藥一次。如果很快感到奇癢難忍,四周皮膚皺縮,就說明膿液已成,應立即取下藥物,用甘草溫水清洗,再貼上膏藥,每日換藥一次,每次換藥前都要用甘草湯清洗,以痊癒為度。奇癢即將痊癒;如果呈現紅色而不癢,則難以痊癒。
治療發背、髮鬢、乳癰及各種毒腫,宜用黃連餅方。
黃連一兩(去鬚),蛇床子一兩,乳香一兩,杏仁半兩,蔓草根一把,鹽一分,大糞灰半兩,柳樹上的木耳一兩。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細粉,加入酥油調和,捏成餅狀,厚度約五錢,貼敷於患處,用粗布緊緊包裹。每日三四次更換,夜間亦然。每次更換藥物前,先用甘草湯清洗。如果尚未化膿,貼藥後就能使膿頭形成;如果已經化膿有膿液,也繼續貼敷,就能長出新的肌肉;如果膿液已排盡,就貼上烏膏。如有增生肉芽,就將柳樹白木耳研細,少量撒在膏藥上,再貼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