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二 (7)

1. 治附骨疽諸方

又方。

蜣螂(乾者)

上搗細羅為散。先以烏雞脂塗瘡口上。以散敷之。

治附骨疽不愈。愈而復發。骨皆從瘡孔中出者。宜用此方。

一歲烏雌雞骨(一兩燒灰),三家桐材(棺)屑(一兩燒灰),三家炊草(一兩燒灰)

上件藥。都研令細。每用少許。納於瘡中。碎骨當出即愈。

白話文:

又一個藥方。

使用乾燥的屎殼郎,將其搗碎磨成粉末。先用烏雞的脂肪塗抹在瘡口上,然後將藥粉敷在上面。

這個藥方用於治療附骨疽,這種病久治不癒,或癒合後又復發,甚至骨頭都從瘡口中露出來的情況。

取一歲的烏雌雞的骨頭(一兩,燒成灰),三戶人家棺材的桐木屑(一兩,燒成灰),三戶人家燒火用的草(一兩,燒成灰)。

將以上藥材全部研磨成細粉。每次取少量,放入瘡口中,碎骨就會排出,病就會痊癒。

2. 發背論

夫二儀含象,三才貫形。五臟以類五行,六腑法之六律。人之肉也則脾主之,人之皮膚則肺所管。膚肉受病,皆由滋味,而與厚衣。衣服厚暖,則表易招寒;滋味過多,則臟腑生熱。臟腑既壅,則血脈不流,而毒氣凝滯,湊於俞穴之所。陰陽會津,邪氣伏留,熱搏其血,血敗漬肉。

肉腐成膿,實則為癰,浮則為腫,深則為疽。於發背者,服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單服鍾乳而發者。又有平生不服石藥,而自發背者,皆是上代有服之者,毒氣流敷故也。其候多於背兩髀間,初起如粟米大,或痛或癢,四畔作赤色,日漸增長。若不早療,經數日遂至不救。

其臨困時,瘡已圓闊三四寸,高一寸,有十數竅。以手按之,諸竅之中,膿皆反出也。養生云:若小覺背上痛癢有異,則取淨土,水和捻作餅子,徑一寸半,厚二分,貼著瘡上。以艾火作炷灸之,一炷一易餅子。若粟米大時,可灸七餅子;若如榆莢大時,灸七七炷;若至錢許大時,

日夜不住灸,並服鐵漿,及五香連翹散,療之在速,則無不瘥也。

白話文:

發背論

天地陰陽包含萬象,天、地、人三才貫通人體。五臟屬五行,六腑循六律運作。人體肌肉由脾臟主宰,皮膚則由肺臟管轄。皮膚和肌肉生病,都源於飲食過量和衣物過厚。衣服厚暖,容易導致外邪入侵,感受寒邪;飲食過多,則會使臟腑積熱。臟腑壅塞,血脈運行不暢,毒氣滯留,聚集在背部的俞穴(穴位)處。陰陽氣血交匯之處,邪氣停留,熱邪搏結血液,血液腐敗浸漬肌肉,肌肉腐爛化膿。膿腫深在者為癰,淺在者為腫,更深者為疽。發背病,有的因服用五石寒食更生散引起,也有單獨服用鐘乳而發病的,還有一些人平時未服用石藥,卻也發病,這是因為其祖輩服用過此類藥物,毒氣遺傳所致。病症多發於背部和兩股之間,初期如粟米大小,或痛或癢,周圍皮膚發紅,逐漸增大。如果不早治療,數日後便可能危及生命。

病情危急時,瘡瘍已長成直徑三四寸,高約一寸,有十多個孔,用手按壓,膿液會從孔中反湧而出。養生古籍記載,如果感覺背部疼痛瘙癢異常,就要取淨土,用水和成餅,直徑約一寸半,厚度約二分,貼在瘡瘍上,用艾灸。灸完一炷艾條就換一個藥餅。如果瘡瘍如粟米大小,可灸七個藥餅;如榆莢大小,灸四十九炷;如果如錢幣大小,則需日夜不停地灸,同時服用鐵漿和五香連翹散。治療及時,就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