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二 (1)
卷第六十二 (1)
1. 卷第六十二
2. 疽論
夫疽者,五臟不調所生也。五臟主裡,氣行經絡而沉。若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陽不和,則五臟不調。營衛虛者,腠理則開,寒客經絡之間,經絡為寒所折,則營衛稽留於脈。營者血也,衛者氣也。營血得寒則澀而不行,衛氣從之,與寒相搏而壅遏不通。氣者陽也,陽氣蘊積則生於熱。
寒熱下散,故積聚成疽。臟氣沉行主裡,故疽腫深厚,其上皮強如牛領之皮。久則熱勝於寒,熱氣淳盛,蘊結傷肉也。血肉腐壞,化而為膿,乃至傷骨爛筋,不可治也。又少若消渴,年至四十以外,多發癰疽。所以然者,體虛熱,而營衛否澀故也。又有因痰而渴者,年盛必發疽。
此由脾胃虛熱故也。年衰者亦發癰疽,臟虛,血氣否澀故也。又腫一寸至二寸,癤也。二寸至五寸,癰也。五寸至一尺,疽也。一尺至三尺者,名曰竟體,膿成九孔皆出。此蓋諸氣積鬱,不遂志欲者,血氣蓄積,多發此疾。診其脈弦洪相搏,外急內熱,欲發癰疽。脈來細而沉,
時直者身有癰腫。脈肺肝俱數,即發癰疽。四肢重,肺脈大即死。凡癰疽脈洪大難治,脈微澀者易愈。諸浮數之脈,應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痛處當有癰也。
白話文:
疽,是五臟功能失調引起的。五臟主內,氣血循行經絡而沉滯。如果喜怒無常、飲食不節、陰陽失衡,就會導致五臟功能失調。營衛氣虛的人,肌膚腠理疏鬆,寒邪侵入經絡,經絡受寒阻滯,營衛氣血便停滯於脈絡中。營血是血液,衛氣是體表之氣;營血遇寒則凝滯不通,衛氣隨之,與寒邪搏鬥,造成壅塞不通。氣是陽氣,陽氣鬱積則化熱。寒熱交爭,下注於局部,久而久之積聚成疽。由於臟腑之氣下沉於內,所以疽腫深厚,皮膚堅硬如同牛皮。久病則熱勝於寒,熱邪旺盛,蘊結傷及肌肉,血肉腐爛化膿,甚至傷及骨骼筋脈,難以治療。
此外,少飲多食(消渴)的人,四十歲以後容易長癰疽,原因是體虛內熱,營衛功能衰弱。有些人因痰濕而口渴,年富力強也容易長疽,這是脾胃虛熱所致。年老體弱的人也容易長癰疽,因為臟腑虛弱,氣血運行不暢。腫脹在一到二寸的,稱為癤;二到五寸的,稱為癰;五到十寸的,稱為疽;十到三十寸的,稱為竟體,膿液從九個孔洞流出。這些大多是氣血鬱結,鬱鬱寡歡,志願不得實現的人,由於氣血鬱積而導致此病。診脈時,如果脈象弦急洪大,外急內熱,則將要發癰疽;脈象細弱沉伏,則已經長有癰腫;若脈象同時見肺經與肝經脈數,則將要發癰疽;四肢沉重,肺脈洪大則危及生命。總之,癰疽的脈象洪大者難治,脈象微弱而澀者容易治癒。如果脈象浮數,理應發熱,卻反而惡寒發冷,則患處必有癰疽。
3. 治緩疽諸方
夫緩疽者。由寒氣客於經絡。致營衛凝澀。氣血壅結所成。其寒氣盛者。則腫結痛深。圓圓無頭尾。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李之狀。與皮肉相親著。熱氣少。其腫與肉相似。不甚赤。積日不潰。久乃變紫黯色。皮肉俱爛。如牛領。瘡漸至通體。青黯下作頭。而穿潰膿出是也。以其結腫積久。
而肉腐壞遲。故名緩疽。亦名肉色疽也。緩疽急者。一年殺人。緩者。數年乃死者也。
治緩疽。及諸癰腫。膿血結聚。皮肉堅厚。日久不潰。疼痛。黃耆散方。
黃耆(三分銼),沉香(三分),薰陸香(三分),雞舌香(半兩),羚羊角屑(一兩),漏蘆(半兩),黃芩(半兩),梔子仁(半兩),甘草(半兩生銼),栝蔞根(半兩),漢防己(三分),防風(半兩去蘆頭),連翹(三分)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緩疽。風熱毒氣。結聚腫痛。寒熱不止。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兩),漏蘆(一兩),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川升麻(半兩),梔子仁(一兩)甘草(三分生銼),木通(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知母(一兩),玄參(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入地黃汁半合。更煎三兩沸。不計時候溫服。
治緩疽。及癰腫。風毒留積於筋骨。久始出膿水。疼痛不止。或膿出不快。瘡不生肌。宜服木香散方。
木香(一兩半),雞舌香(一兩),沉香(一兩),薰陸香(一兩),麝香(一分細研),射干(一兩),連翹(一兩),川升麻(一兩),黃耆(二兩銼),木通(一兩銼),獨活(一兩),桑寄生(一兩),甘草(一兩生銼),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川芒硝(一兩半)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緩疽。風熱侵腫不住。肉欲成膿。四肢煩熱。生乾地黃散方。
生乾地黃(二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人參(一兩去蘆頭),黃芩(一兩),當歸(半兩),遠志(一兩去心),麥門冬(一兩半去心),川升麻(半兩),赤芍藥(一兩半),黃耆(一兩銼),赤茯苓(一兩),羚羊角屑(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緩疽。日久穿潰。出膿水不盡。排膿散方。
貝齒(一兩),黃耆(三分銼),當歸(三分銼微炒),赤芍藥(三分),生乾地黃(三分),黃連(三分去須),川升麻(三分),桂心(三分),白蘞(三分),犀角屑(三分),甘草(半兩生銼),麝香(一分細研)
白話文:
[治療慢性膿腫各種方法]
慢性膿腫是由寒氣入侵經絡,導致營衛不暢,氣血凝滯所形成的。如果寒氣嚴重,會造成深度腫脹且劇痛,腫塊圓形,沒有明顯的頭尾,大的像拳頭,小的像桃或李子大小,緊密地附著在皮肉上。熱氣較少的情況下,腫塊與周圍肉質相似,不會太紅,多日不破潰,久而久之變為暗紫色,皮肉腐爛,像牛頸部的皮膚,瘡口逐漸擴大至全身,底部呈青黑色,穿潰後有膿液流出,由於腫塊持續累積,肉質腐壞緩慢,因此被稱為慢性膿腫,也被叫做肉色膿腫。嚴重的慢性膿腫可能一年內致命,較輕的可能幾年後才死亡。
治療慢性膿腫及各種膿腫,膿血結聚,皮肉堅硬厚實,久久不潰破,疼痛,黃耆散方。
黃耆、沉香、薰陸香、雞舌香、羚羊角屑、漏蘆、黃芩、梔子仁、甘草、栝蔞根、漢防己、防風、連翹等藥材,均需按比例配好。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每次服用四錢,以一碗水煎煮至剩六分,去除渣滓,不論何時都可以溫服。
治療慢性膿腫,風熱毒素聚集,腫脹疼痛,寒熱交加,犀角散方。
犀角屑、漏蘆、川大黃、川升麻、梔子仁、甘草、木通、麥門冬、枳殼、知母、玄參等藥材,按比例配好,磨成粉,每次服用四錢,以一碗水煎煮至剩六分,加入半勺地黃汁,再煮沸兩三次,不論何時都可以溫服。
治療慢性膿腫及膿腫,風毒滯留在筋骨,久而不愈,膿水持續流出,疼痛不止,或者膿水排出不順,瘡口不長新肉,宜服木香散方。
木香、雞舌香、沉香、薰陸香、麝香、射干、連翹、川升麻、黃耆、木通、獨活、桑寄生、甘草、川大黃、川芒硝等藥材,按比例配好,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以一碗水煎煮至剩六分,不論何時都可以溫服。
治療慢性膿腫,風熱不斷侵襲,肉質將要形成膿包,四肢煩熱,生乾地黃散方。
生乾地黃、川大黃、人參、黃芩、當歸、遠志、麥門冬、川升麻、赤芍藥、黃耆、赤茯苓、羚羊角屑等藥材,按比例配好,磨成粉,每次服用四錢,以一碗水加入半勺薑片煎煮至剩六分,去除渣滓,不論何時都可以溫服。
治療慢性膿腫,長期穿潰,膿水不斷,排膿散方。
貝齒、黃耆、當歸、赤芍藥、生乾地黃、黃連、川升麻、桂心、白蘞、犀角屑、甘草、麝香等藥材,按比例配好,磨成細粉,不論何時,以溫酒調服二錢。
治療慢性膿腫初期,輕微腫脹疼痛,莽草散方。
莽草、皁莢、鹿角屑、白芨、白蘞、半夏、天南星、附子、蛇蛻皮等藥材,按比例配好,磨成細粉,用醋和麵糊調成膏狀,塗抹在腫脹部位,乾了再塗,直到腫脹消散。
治療風毒氣滯,營衛不暢,可能形成慢性膿腫,使用木香散方。
木香、桂心、白蘞、赤小豆、莽草、附子、半夏、羊桃根等藥材,按比例配好,磨成細粉,用濃漿水調成適當的濃度,塗抹在舊的軟布和薄的生絲綢上,貼在患處,乾了就換,直到腫脹消散。
治療慢性膿腫腫痛,肉質堅硬厚實如牛頸皮,用針灸或烙鐵處理後,立即使用乾薑縫合,因為慢性膿腫氣滯,乾薑辛辣,辛辣能散氣止痛,還能引出膿液,消除惡肉,可以用棉花包裹薑末,深入瘡口中,每天三到兩次更換,直到腫脹消退,蝕去瘡中的惡肉,䕡茹散方。
䕡茹、藜蘆、珍珠末、硫磺、雄黃、白礬、乾薑、麝香等藥材,按比例配好,磨成細粉,混合均勻,如果瘡上的惡肉較深,可以用棉花包裹放入瘡中,等到惡肉全部清除,就可以貼上生肌膏,直到痊癒。
治療慢性膿腫,黃柏膏方。
黃柏、桐葉、龍骨、黃連、敗龜、白礬、天靈蓋、亂髮、麝香等藥材,按比例配好,用豬油煎煮前十種藥材十多次,過濾掉渣滓,擦乾鍋底,再加入後五種藥材,攪拌均勻,放入密封容器中,每次使用時,均勻塗抹在舊布上,貼在患處。
治療慢性膿腫惡性瘡,蝕除惡肉,飛黃散方。
丹砂、磁石、曾青、白石英、雲母、雄黃、雌黃、鍾乳、石膏、礬石等藥材,按比例配好,分別磨成粉末,先用一個直徑一尺以下的陶盆,將丹砂放在盆的南側,磁石在北側,曾青在東側,白石英在西側,中央先放雲母,然後依次放入雌黃、雄黃、鍾乳、石膏、礬石,蓋上另一個盆,用羊毛和泥密封,等乾燥後,放在爐子上,用老葦草燒一天,等冷卻後取出,飛在盆上的粉末,可以敷在瘡上。
治療慢性膿腫,用飛黃散蝕除惡肉後,進行燻療。
雄黃、雞屎白、藜蘆、丹砂、鰻鱺魚等藥材,按比例配好,磨成細粉,每天用青布包裹燒燻,連續三天。
治療慢性膿腫,宜服用此方。
黃耆,磨成細粉,不論何時,以溫水調服二錢。
另一個方子。
漆頭䕡茹,磨成細粉,不論何時,以溫水調服二錢。
治療慢性膿腫,讓其內部消散的方法。
將小豆磨成粉末,用雞蛋清調和塗抹,乾了再塗,直到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