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一 (23)
卷第六十一 (23)
1. 治癰潰後諸方
夫癰者。由寒氣客於肌肉。血氣結聚。乃成癰也。癰潰之後。有逆順。其眼白睛青黑。而眼小者。一逆也。服藥而嘔者。二逆也。傷痛渴甚者。三逆也。肩膊中小便者。四逆也。音嘶色脫者。五逆也。除此五者。併為順也。凡發癰疽。則熱流入於內。五臟焦燥者。渴而引飲。
兼多致冷。則腸胃受冷而變下利。利則腸胃俱虛。而冷搏於胃氣。則變嘔逆。氣若不通。遇冷折之。則變噦也。
治癰潰後。補虛去客熱。黃耆散方。
黃耆(二兩銼),知母(一兩),石膏(二兩),白芍藥(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茯苓(一兩),桂心(一兩),川升麻(一兩),熟乾地黃(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治癰腫已潰後。結強。宜拓白蘞湯方。
白蘞(一兩),黃芩(一兩),赤芍藥(一兩),丹參(一兩)
上件藥。細銼。以水三升。煮至一升半。以帛浸拓腫上。頻頻換之。
治癰已潰後。散腫氣。梔子散方。
梔子仁(一兩),川大黃(一兩),黃連(一兩去須),白芨(一兩),牡蠣(一兩),白蘞(一兩),木通(一兩銼),川升麻(一兩),黃芩(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用。以雞子白調。塗故帛上貼腫處。燥復易之。
治癰已潰。黃連散方。
黃連(一兩去須),黃柏(一兩銼),地榆(一兩銼),白芷(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用。以雞子白調。塗故細布上貼之。
治癰瘡已潰。白芷散方。
白芷(一兩),黃連(一兩去須),地榆(一兩銼)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用。以雞子白調。塗布上貼瘡。日三四度換之。
治諸癰潰後。生楸葉貼方。
上取生楸葉十重貼之。以布緩裹。勿令急也。日三易。止痛消腫。蝕膿血良。
治癰腫潰後。膿不斷。及諸物刺傷。瘡不瘥方。
硫黃(半兩細研)
上以筋一隻。錘令頭碎。溫之。點硫黃刺瘡孔中。日三用之。以瘡瘥為止。
治癰瘡。潰後爛方。
上取陳久醬汁和麵。拓瘡上。日三易之。
治癰腫潰後。膿流不盡。或更移結腫。松脂封方。
上以松脂蠟等分。同溶成汁。蜜封之良。
白話文:
治癰潰後諸方
癰是寒氣入侵肌肉,導致血氣凝滯而形成的。癰潰後,病情有順逆之分。眼睛眼白發青黑色,眼珠變小,這是逆證之一;服用藥物後嘔吐,是逆證之二;疼痛劇烈且口渴,是逆證之三;肩膀和背部疼痛伴隨小便不利,是逆證之四;聲音嘶啞,面色蒼白無光,是逆證之五。除了以上五種情況外,其他都是順證。凡是患有癰疽,熱邪會入侵內部,導致五臟乾燥燥熱,因此口渴想喝水。同時,如果體內寒邪較多,則腸胃受寒而導致腹瀉,腹瀉會導致腸胃虛弱,寒邪阻塞胃氣,則會引起嘔吐。氣機不通,遇到寒邪則會引起呃逆。
治療癰潰後,應補虛去熱邪。
黃耆散方:黃耆(二兩,切碎)、知母(一兩)、石膏(二兩)、白芍藥(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切碎)、白茯苓(一兩)、桂心(一兩)、川升麻(一兩)、熟乾地黃(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水煎至六分,去渣,溫服,每日服用三次。
治療癰腫潰爛後,局部腫脹堅硬者,宜用白蘞湯方:白蘞(一兩)、黃芩(一兩)、赤芍藥(一兩)、丹參(一兩)。將以上藥材切碎,加水三升,煮至一升半,用布蘸藥汁敷在腫脹處,經常更換。
治療癰潰爛後,腫脹消散,可用梔子散方:梔子仁(一兩)、川大黃(一兩)、黃連(一兩,去鬚)、白芨(一兩)、牡蠣(一兩)、白蘞(一兩)、木通(一兩,切碎)、川升麻(一兩)、黃芩(一兩)。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用雞蛋清調敷在舊布上,貼於腫脹處,乾燥後再更換。
治療癰潰爛,可用黃連散方:黃連(一兩,去鬚)、黃柏(一兩,切碎)、地榆(一兩,切碎)、白芷(一兩)。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用雞蛋清調敷在舊細布上貼敷。
治療癰瘡潰爛,可用白芷散方:白芷(一兩)、黃連(一兩,去鬚)、地榆(一兩,切碎)。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用雞蛋清調敷在布上貼於瘡口,每日更換三次。
治療各種癰潰後,可用生楸葉貼敷法:取新鮮楸葉十層疊加貼敷,用布輕輕包裹,不要包得太緊,每日更換三次,能止痛消腫,腐蝕膿血。
治療癰腫潰爛後,膿液流出不止,或有異物刺傷,瘡口難以癒合,可用硫黃點刺法:硫黃(半兩,研細)。用一根筋條,錘碎其頭部,溫熱後,將研細的硫黃點入瘡口,每日三次,直至瘡口癒合。
治療癰瘡潰爛後,瘡面糜爛,可用陳久醬汁敷貼法:取陳舊醬汁與麵粉混合,敷於瘡面,每日更換三次。
治療癰腫潰爛後,膿液流不盡,或再次腫脹,可用松脂封閉法:取松脂和蠟等量混合溶化,用蜂蜜封閉瘡口。
2. 治熱毒癤諸方
夫癤者。由風濕冷氣搏於血。結聚所生也。人運役勞動。則陽氣發泄。因而汗出。遇冷濕氣搏於經絡。血得冷折。則結澀不通。而生癤。腫結如梅李也。又云。腫一寸二分為癤也。其不消而潰者。即宜熱捻去膿。至清血出。若膿汁未盡。其瘡合者。則更發也。其著耳頷頸腋下。若膿汁不盡。多變成瘻也。
治熱毒生癤。五臟壅滯。大黃散方。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梔子仁(半兩),黃芩(一兩),川升麻(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取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得快利為度。
治熱毒癰癤。漏蘆散方。
漏蘆(一兩),木通(三分銼),川升麻(一兩半),赤芍藥(一兩),桑根白皮(三分銼),黃芩(一兩半),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治熱毒瘡癤腫硬。生乾地黃丸方。
生乾地黃〔一(二)兩〕,川大黃(三兩銼碎微炒),赤芍藥,赤茯苓,甘草(生銼),王不留行子,遠志(去心),桂心,川升麻,黃芩,麥門冬(去心焙),人參(去蘆頭以上各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溫水下三十丸。
治瘡癤初生。熱毒始結。疼痛妨悶。硝石散方。
川硝石(三分),紫檀香(半兩),甜葶藶(一分),莽草(一分),白芍藥(一分),川大黃(半兩生用),白蘞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漿水旋調。稀稠得所。塗於腫上。干則易之。以熱退腫消為度。
治癰癤。結腫赤熱者方。
上水磨半夏塗之。燥復更塗。
治癰癤無頭者方。
上取鼠黏葉貼上。又用水和雀糞敷之。
又方。
上以狗頭骨灰。蕓薹子末。各等分。醋和封之。
治軟癤。乳香膏方。
乳香(半兩細研),膩粉(一分),油(一兩),黃蠟(半兩),松脂(一分),密陀僧(一分細研)
上件藥。先取油煎蠟松脂乳香。烊後。下粉密陀僧調和成膏。看患大小。用帛上攤貼。日二換之。
治熱毒惡癤。及諸瘡腫。胡粉散方。
胡粉(一兩),黃連(一兩去須),水銀(一兩與胡粉同研令星盡),糯米(二十粒),赤小豆(十四粒)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麻油和諸藥。並水銀調令勻。薄薄塗之。
治軟癤。赤腫疼痛不可忍方。
天靈蓋(一枚塗酥炙令微黃),麻鞋底(一隻多年故者燒灰)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油和塗之。
治軟癤雖出膿水。熱痛不止方。
赤小豆(四十九粒),乳香(半分),膩粉(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先去膿水。後貼藥末。三兩上效。
白話文:
治熱毒癤諸方
癤的產生,是因為風、濕、冷等邪氣侵犯血液,凝結而成。人們勞累過度,陽氣耗散,導致汗出,遇到寒冷潮濕的氣候,邪氣便侵犯經絡,血液受寒凝滯不通,於是形成癤,腫脹如梅子李子般大小。也有人說,腫脹一寸二分就稱為癤。如果癤不自行消退而潰爛,就應該用熱的工具將膿液擠出,直到流出清澈的血液為止。如果膿液沒有完全排出,傷口癒合後還會再次發作。如果癤長在耳、頷、頸、腋下等部位,膿液若未排乾淨,很容易轉變成廔管。
治療熱毒引起的癤,以及五臟壅滯,可以使用大黃散:
川大黃(一兩,研碎微炒)、梔子仁(半兩)、黃芩(一兩)、川升麻(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研碎)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水煎煮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辰,以大便通暢為度。
治療熱毒引起的癰癤,可以使用漏蘆散:
漏蘆(一兩)、木通(三分,研碎)、川升麻(一兩半)、赤芍藥(一兩)、桑根白皮(三分,研碎)、黃芩(一兩半)、枳殼(一兩,麩炒至微黃,去瓤)、甘草(三分,炙微赤,研碎)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水煎煮至六分,去渣,溫服,每日服用三到四次。
治療熱毒引起的瘡癤腫硬,可以使用生乾地黃丸:
生乾地黃(一到二兩)、川大黃(三兩,研碎微炒)、赤芍藥(一兩)、赤茯苓(一兩)、甘草(一兩,生用,研碎)、王不留行子(一兩)、遠志(一兩,去心)、桂心(一兩)、川升麻(一兩)、黃芩(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焙乾)、人參(一兩,去蘆頭)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調和,反覆搗三百至二百杵,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不拘時辰,每次服用三十丸,溫水送服。
治療瘡癤初起,熱毒剛開始凝結,疼痛腫脹,可以使用硝石散:
川硝石(三分)、紫檀香(半兩)、甜葶藶(一分)、莽草(一分)、白芍藥(一分)、川大黃(半兩,生用)、白蘞(份量未註明)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米漿調成糊狀,塗抹在腫脹處,乾燥後再更換。以腫脹消退為度。
治療癰癤,腫脹發紅發熱,可以使用水磨半夏:
將水磨半夏塗抹在患處,乾燥後再重複塗抹。
治療沒有膿頭的癰癤,可以使用鼠黏葉或雀糞:
將鼠黏葉貼在患處,或用水調和雀糞敷在患處。
另一種方法:
取等量的狗頭骨灰和蕓薹子末,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
治療軟癤,可以使用乳香膏:
乳香(半兩,研磨細粉)、膩粉(一分)、油(一兩)、黃蠟(半兩)、松脂(一分)、密陀僧(一分,研磨細粉)
先將油、蠟、松脂、乳香一起加熱溶化,然後加入膩粉和密陀僧調和成膏狀。根據患處大小,用布敷貼,每日更換二次。
治療熱毒引起的惡性癤以及各種瘡腫,可以使用胡粉散:
胡粉(一兩)、黃連(一兩,去須)、水銀(一兩,與胡粉一起研磨至水銀顆粒消失)、糯米(二十粒)、赤小豆(十四粒)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麻油調和,再加入水銀調勻,薄薄地塗抹在患處。
治療軟癤,紅腫疼痛難忍,可以使用天靈蓋和麻鞋底灰:
天靈蓋(一個,塗上酥油炙烤至微黃)、麻鞋底(一隻,多年舊的,燒成灰)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油調和後塗抹患處。
治療軟癤,即使膿液流出,疼痛依然不止,可以使用赤小豆、乳香和膩粉:
赤小豆(四十九粒)、乳香(半分)、膩粉(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先清除膿液,然後再敷上藥粉。
治療軟癤,熱毒不散,疼痛不止,可以使用食草豬糞和冬瓜皮灰:
食草豬糞、冬瓜皮(等量,燒成灰)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先用鹽水清洗患處,然後用生油調和後塗抹,直至痊癒。
另一種方法:
取麻油四兩,熬煮頭髮至如雞蛋大小,製成膏狀,加入一分烏貓兒糞末調勻,塗在紅布上敷貼。
另一種方法:
取鯽魚,用蒿柴火燒焦,研磨成細粉,用生油調和後敷貼在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