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一 (6)

1. 辨癰疽宜針烙不宜針烙法

夫癰疽者,頭少腫處多出膿,不快者宜針烙。膿未盛以前,不可不以諸藥貼熁救療,以安病者之心。膿成,即當棄藥從針烙也。既至膿成,即當決生死際,不可疑懼痛。頃刻之間,以至內潰,古今同斃斯疾,十有八九矣。通賢名識,固當不擾於死生之源,即斷其去就焉。夫患癰疽已成,

結腫須有出處,療之無不針。針無瘥,未有不針不利而瘥者,未有針利及時而不瘥者。嗚呼!痛之極也,眾熱聚攻,蝕其膏膜,為之腐爛,飢肉為之敗潰,內通貫臟腑,若不針烙決潰,熱毒無從而解,膿瘀無從而泄。或過時不針,即反攻於內,內既消敗,欲望其生,豈可得乎?

嗟夫!此疾針烙取瘥,實為從容,疑而受斃,亦豈容易?此為必死之患,或隱諱此疾,或懼痛不針,此神奪其識,死期將至,諸可知也。癰則皮薄宜針,疽則皮厚宜烙。古法無烙,唯有針刺。烙即火也,亦謂之燔。針劫刺以其有劫病之功也。今用烙法多瘥殊穩,妙於鈹針法。

本用鈹針,烙法當用火針。如似火筋,磨頭令大小如棗核丸滑。用燈焰燒,須臾火作,炬數搵油燒令赤。皆須近下面烙之。一烙不透,即再烙之,令透。若其攻焮稍廣,即須散烙數處,並令透,則氣疏達,膿水易出,不假按抑。實者捻發為維,虛者以紙為維,塗引膿膏藥維之。

兼以膏藥貼之,常令開潤,勿令急躁。若其人羸瘠,勿頓出膿,徐徐令出。若癰疽廣大,膿潰肌骨者,懼一時之痛,不肯四畔多下針烙,唯開三兩處而已,欲望其早愈,不亦難乎?常見有開腫者,不原審其淺深,所針烙,或當時無膿,經宿方潰。或下針不出,別處生頭,或抑捺焮動,

加益煩疼,遂便痛中加痛,真氣轉傷。詳其所由,是不遇良能也。《經》云:「夫病淺著針深,則氣血伏沉;若病深針淺,則毒氣不泄,反為大癰。」此之謂也。務求速瘥,腫內餘膿及膿根未盡,便令瘡合,後必有再發之理,熟能言之?諸發腫都軟而不痛者,即並宜針烙。若發於背者,

即須用水角乃得痊矣。

白話文:

癰疽的治療,應根據情況選擇針或烙,而非一概而論。癰疽初期,腫脹較小,膿液尚未形成時,宜先以藥物敷貼,以安撫病人,減輕痛苦。待膿液形成後,就應立即採用針或烙的方法治療,決不能猶豫,以免延誤病情,造成生命危險。歷史上因癰疽延誤治療而死亡的案例不勝枚舉,聰明的人應當果斷決策,及時治療。

癰疽一旦形成,腫脹必然有膿液的出口。治療癰疽,幾乎都離不開針刺,不針刺則難以痊癒;及時有效的針刺,則能使病情好轉。癰疽的劇痛是因為體內熱毒聚集,侵蝕組織,導致腐爛潰瘍,甚至蔓延至臟腑。如果不通過針或烙的方法排出膿液,熱毒無法消解,膿瘀無法排出,病情延誤後,反而會加重內傷,想要痊癒就難了。

因此,及時針刺或烙灼治療癰疽,才能從容應對。而猶豫不決,則會導致死亡。癰疽是危急之症,有些人隱瞞病情,或因害怕疼痛而延誤治療,最終導致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癰的皮膚較薄,宜用針刺;疽的皮膚較厚,宜用烙灼。古代只有針刺療法,而烙法是用火灼燒,也稱為燔。針刺有疏通經絡、驅除病邪的作用,但現代的烙法療效更穩定,優於鈹針。

烙法應使用火針,形狀如火筋,磨成棗核大小,光滑圓潤。用燈火燒熱,然後蘸油再燒至通紅,再在患處靠近膿液處烙灼。如果一次烙灼不透,則需再次烙灼,直至穿透。如果腫脹範圍較廣,則需在多處進行烙灼,使氣血通暢,膿液易於排出,無需用力按壓。腫脹部位堅實的,可以用頭髮紮住;虛弱的,可以用紙紮住,並塗上引膿膏藥。

同時,敷貼膏藥保持患處濕潤,避免乾燥或刺激。體質虛弱者,應緩慢排出膿液,避免一次性排出過多。如果癰疽範圍廣大,膿液已腐蝕肌膚骨骼,因害怕疼痛而只在少數部位進行針烙,則難以迅速痊癒。常有醫生在治療時,沒有仔細判斷癰疽的深淺就進行針烙,導致有時當時沒有膿液排出,隔天才能潰爛;或者針刺後膿液排不出來,而其他部位又出現新的腫塊;或用力按壓,反而加重疼痛,損傷真氣。這都是因為沒有遇到良醫。經書上說:「病淺則針深,病深則針淺」,如果針刺過淺,毒氣無法排出,反而會加重病情。

為了快速痊癒,而腫脹處殘留膿液或膿根未盡就讓傷口癒合,日後必然復發。所有腫脹柔軟且不痛的,都應針烙治療。背部癰疽,則需用水牛角治療才能痊癒。

2. 辨癰疽宜水角不宜水角法

凡療癰疽發背。腫高堅硬。膿稠焮盛色赤者。宜水角。陷下肉色不變。軟慢稀者。不用水角。

角法。於寬靜室中不當風處。平實地。掘一小坑。口稍闊於瘡腫。深一尺以下。去此坑二尺外。又為一坑子。口闊三四寸。旁穿兩坑令相通。灌水。並令去坑面二寸。於地上腰背下。

先鋪油單三兩重。闢地氣。即以席薦。東西鋪坑口兩畔。令患者以瘡合坑上。無令偏側。腰間布氈褥。務令安穩。則得久角。角口兩畔。以繒帛遮擁。兼蓋覆。水坑口勿令通熱。被水引下滲地中。臥一炊久為度。瘀滯膿血並泄角中。熱盛者日夜三四遍。腫氣不侵。每日或兩度亦得。

候其毒解熱退。水角方止。中間以藥熁之。熱毒及癰。託命在醫。豈宜庸流。乖於理療。在意忖惻。心機百變。如護己身。始可濟人。大危續人命。凡看疾之人。尤須慧智。或有言中旁觸。遂使患者驚疑。至於庸醫昧於深理。就施針艾。尤不能精。用水角則太早。以火攻則稍遲。

何者。疽之萌生。而用水角。則內熱毒畏冷。逼之卻入腠理。皮肉堅厚。毒氣內堅。肉變為膿。以致內潰。深可哀也。疽之已盛。而乃火攻。則火毒相擊。令人煩悶。加其虛憊。可不慎乎。

或富貴之人。遭遇此疾。多貯水銀以為水角。尤妙。用水銀角法。

上揀穩實地。穿一坑。口稍闊於瘡腫處。深可四五寸。先於坑中布紙五六重。襯水銀。諸餘鋪設。一依前方。其水銀多至一升已來。如無。只三五合亦得。

白話文:

辨癰疽宜水角不宜水角法

治療癰疽、發背,腫脹高聳堅硬,膿液黏稠,紅腫熱痛明顯的,就適合用水角法。如果腫脹部位凹陷,膚色沒有變化,腫塊柔軟鬆弛,膿液稀薄的,就不用水角法。

水角法的做法:在寬敞、安靜、避風的地方,找一塊平坦的地面,挖一個小坑,坑口略比患處腫脹範圍寬一些,深度在一尺以下。在這個坑的兩尺之外,再挖一個小坑,坑口寬三四寸,並把兩個坑挖通。灌水到兩個坑裡,水面離坑口約兩寸。在坑口的地面上,患者腰背下方先鋪上三兩重的油布,以隔絕地氣,再鋪上席子,席子東西兩邊分別鋪在坑口兩側。讓患者患處正好在坑口上方,身體不能歪斜,腰部墊上氈子和褥子,務必讓患者舒適安穩,這樣才能長時間進行水角治療。坑口的兩邊用布帛遮擋保護,並蓋好。注意不要讓熱氣進入水坑,讓水慢慢滲入地下。讓患者臥在坑上,時間大約是一頓飯的工夫。瘀血和膿液就會排出到坑中。如果病情較重,可以一天進行三四次,腫脹和熱氣就不會侵入;病情較輕,一天進行兩次也可以。

等到毒素消除、熱退了,就可以停止水角治療。期間可以用藥物燻蒸患處。癰疽的治療關乎性命,怎能交由庸醫?醫生必須謹慎,用心思考,仔細診治,像關心自己一樣關心病人,才能救人。治療危重病人,醫生更需要智慧和經驗。醫生說話要謹慎,避免觸及患者敏感點,造成患者驚慌疑慮。庸醫不懂得深層的道理,就用針灸治療,往往不能精準有效。用水角法太早不行,用火攻法又太遲。

這是因為,癰疽剛開始發生時,用水角法,體內的熱毒會因為害怕寒冷而被逼回肌膚組織內,使皮肉更堅厚,毒氣在體內積聚,組織轉化成膿,最終導致內潰,這是非常可怕的。而當癰疽已經發展到嚴重階段,再用火攻法,火毒就會互相衝突,導致患者煩躁不安,加重虛弱,這非常危險。如果是有錢有勢的人患了這種病,可以用水銀代替水,效果更好。用水銀做水角法,

要選擇穩固平坦的地面,挖一個坑,坑口略比腫脹部位寬一些,深度約四五寸。先在坑底鋪上五六層紙,再倒入水銀。其他鋪設方法與前文所述相同。水銀的用量至少一升,如果沒有這麼多,三五合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