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一 (5)

1. 辨癰疽宜灸不宜灸法

凡癰疽發背。初生如黍粟粒許大。或癢或痛。覺似有。即用湯水淋射。兼貼藥熁之。經一兩日不退。須當上灸之一二百壯。如綠豆許大。凡灸後。卻似焮痛。經一宿乃定。即火氣下微腫。內熱氣被火導之隨火而出。所以然也。若能於瘡頭四邊。相去各一寸已來。更花灸。奇妙無以加也。

其瘡若只癢。即宜隔豉餅子灸之。其豉餅子。須以椒姜鹽蔥相和。爛搗。攤作餅子。厚薄如三錢已來。當瘡頭豉餅子上灸之。若覺大熱。即微抬起又安。只灸七壯而已。豉餅子若干。更換新者尤佳也。其瘡苦痛。即須苦灸。仍壯數唯多為妙。若是疽。即不宜灸。夫疽初生。形如㾦癗。

頭白焦枯。氣本深沉。療者既不精辨。亦便灸之。以至數壯。或癰癤成膿之後。亦令灸之。深須將理。莫謾輕生。初灸三壯。不覺痛者為上。肉已夭。其下膿深。及至數壯之後。焮痛必倍。為熱氣益盛。膿伏內攻之。火灼其外。轉增毒甚。物理推之。事則可驗。諸所不宜灸穴。

及大妨處。具載之於後。

頭維(在額角髮際本神旁一寸),承光(在頭上五處穴後二寸是),神庭(在髮際直鼻上),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童子陷中是),綠竹(在目陷中),應窗(在胸下一寸六分兩乳中),腦戶(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風府(在腦後髮際一寸大筋旁宛宛中),喑門(在頂後髮際宛宛中),脊中(在第十一椎節中間),三陽絡(在腎上大脈溝上一寸),下關(在耳前動脈是也),耳中耳門(禁灸),人迎(在頸大脈應手俠結喉旁通五臟氣),石門(在臍下二寸女子禁灸),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地五會(在足小趾次趾後間去俠谿一寸五分)

上件穴。據明堂經。並禁不可灸。或於上出瘡癤。亦不得便灸。且以諸方法。及湯水注射。並用諸藥熁之。若已成膿。即須針烙出之。為其內已有膿。縱針烙出之。即並無妨。其經久瘻。即用硫黃灸之。

灸法。

上用硫黃一塊子。隨瘡口大小安之。別取少許硫黃。於火上燒之。以銀釵腳挑之取焰。點硫黃上。令著三兩遍。取膿水。以瘡干瘥為度。

白話文:

辨別癰疽該灸還是不該灸的方法

凡是癰疽發背,初期像黍米粒那麼大,或癢或痛,感覺好像有東西存在,就用熱水沖洗,並貼上藥物燻烤。經過一兩天沒有消退,就應該灸一百到二百壯。如果長到像綠豆那麼大,凡是灸後覺得灼痛,經過一夜才緩解,那就是火氣下降,腫脹減退,體內的熱氣藉由灸火引導出來,所以會這樣。如果能在瘡頭四周,各距離一寸的地方,再進行梅花灸,效果更好。

如果瘡瘍只是癢,就應該隔著豉餅灸。豉餅要用花椒、薑、鹽、蔥混合搗爛,攤成餅狀,厚度約三錢左右,放在瘡瘍上面灸。如果覺得太熱,就稍微抬起來再放下,只灸七壯即可。豉餅可以用多個,換新的更好。如果瘡瘍很痛,就必須用較強的灸法,灸的壯數越多越好。

如果是疽,就不適合灸。疽初期,形狀像麥粒腫,頭部發白焦枯,氣滯在深層。治療者如果不能精確辨別,就隨便灸,灸了幾壯後,或者癰疽化膿後,也讓病人灸,這就需要仔細考慮,不要輕易嘗試。剛開始灸三壯,如果沒感覺到痛,那是最好的情況,說明肉體已經壞死,膿液在深處。等到灸了幾壯後,灼痛加劇,那是因為熱氣更盛,膿液在內部攻衝,火灼傷外部,反而加重病情。這都是物理現象,是可以驗證的。

所有不適合灸的穴位,以及禁忌部位,詳列如下:

頭維(在額角髮際太陽穴旁一寸)、承光(在頭上五處穴後二寸)、神庭(在髮際正中直上鼻樑)、承泣(在目下七分,瞳孔直下陷窩中)、綠竹(在目內眥陷中)、應窗(在胸部距乳頭下一寸六分,兩乳之間)、腦戶(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風府(在腦後髮際下一寸,大筋旁凹陷處)、啞門(在項後髮際正中凹陷處)、脊中(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中間)、三陽絡(在腎俞穴上,大脈溝上一寸)、下關(在耳前方,顳淺動脈搏動處)、耳中、耳門(禁止灸)、人迎(在頸部大動脈,喉結旁,與五臟氣相通)、石門(在臍下二寸,女子禁止灸)、伏兔(兩個穴位,在膝蓋骨上六寸)、地五會(在足小趾與次趾後之間,距俠谿穴一寸五分)

以上穴位,根據《明堂經》記載,都禁止灸。或者在這些部位長出瘡癰,也不要隨便灸。應該採用其他方法,例如熱水沖洗、藥物燻烤。如果已經化膿,就必須用針挑破放膿,因為膿液已經存在,即使針挑放膿,也沒有關係。如果久治不愈形成廔管,就用硫磺灸。

硫磺灸的方法:

取一塊硫磺,大小根據瘡口調整。再取少量硫磺,放在火上燒,用銀針挑取火焰,點燃硫磺塊三次左右,直到膿水流出,瘡口乾燥癒合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