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一 (4)

1. 辨癰疽證候好惡法

夫癰疽外發,理體已備於前。至於內癰內疽,其疾隱而不見,目既不接,所謂至難。然五臟六腑,有俞募,雖結固於中,而自形於外。外察其部,則內審其源。定藥投分,若拔芒刺。然則癰疽之發,有五善七惡之證,不可不察也。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或泄利無度,或小便如淋,

一惡也。膿血大泄,腫焮尤盛,膿色敗臭,痛不可近,二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睡,三惡也。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視者,四惡也。肩項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脫,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

動息自寧,食飲知味,一善也。便利調勻,二善也。膿潰腫消,色鮮不臭,三善也。神采精明,語聲清朗,四善也。體氣和平,五善也。若五善見三則瘥,七惡見四必危。然則病有源同七惡,皮急緊而如善;病有源同五善,皮緩虛而如惡。夫如是者,豈凡醫之所知哉。若五善並至,

則善無以加也;若七惡並臻,則惡之劇矣。今載證候,並諸俞募,以伸明之。凡五臟六腑,募中府,隱隱而痛者,肺疽也;上肉微起者,肺癰也。(中府在雲門下一寸六分乳肋間動脈應手陷中是)巨闕隱隱而痛者,心疽;心上肉微起者,心癰也。(巨闕一穴在鳩尾下一寸是)期門隱隱而痛者,

肝疽也;上肉微起者,肝癰也。(期門一穴在第二肋旁一寸半直上兩乳)章門隱隱而痛者,脾疽也;上肉微起者,脾癰也。(章門二穴在季肋端一名長平一名脅廓)京門隱隱而痛者,腎疽也;上肉微起者,腎癰也。(京門二穴在期門下五分是)中管隱隱而痛者,胃疽也;上肉微起者,

胃癰也。(中管二穴一名太倉在上管下一寸)天樞隱隱而痛者,大腸疽也;上肉微起者,大腸癰也。(天樞二穴在臍兩旁各二寸陷中是)丹田隱隱而痛者,三焦疽也;(上肉微起者三焦癰也)(丹田一名石門一名精室一名命門一穴在臍下二寸)關元隱隱痛者,小腸疽也;上肉微起者,

小腸癰也。(關元一名腋門在臍下三寸)右驗其人所慕,依據此候審定癰疽淺深,病從何腑臟發,先曾食何乳石,又驗其氣虛實,參詳而療之。

白話文:

癰疽發病於體表,其道理在前面已經闡述。至於內癰內疽,病症隱蔽難見,肉眼無法察覺,所以診斷極為困難。然而,五臟六腑都有相應的俞募穴位,即使病灶隱藏於內,也會在體表有所反應。因此,觀察體表病灶的部位,就能推斷內臟病變的根源,從而準確用藥,如同拔除芒刺一般。癰疽的發病,有五種好的徵兆和七種壞的徵兆,不可不察。這些徵兆包括煩躁不安、時常咳嗽、腹痛口渴嚴重、或拉肚子不止、或小便如同淋漓不盡。

七種壞的徵兆分別是:一、膿血大量流出,腫脹更加嚴重,膿液顏色敗壞、臭味難聞,疼痛劇烈難以靠近;二、呼吸急促短淺,神志恍惚嗜睡;三、眼睛視物不正,黑眼珠緊縮,白眼珠青赤,瞳孔上翻;四、肩頸活動不便,四肢沉重;五、無法進食,服藥後嘔吐,吃東西沒有味道;六、聲音嘶啞,面色蒼白,嘴唇鼻子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動彈不得,呼吸困難,無法進食飲水,味覺喪失。

五種好的徵兆分別是:一、大便通暢,排泄正常;二、膿液排出,腫脹消退,膿液顏色鮮亮不臭;三、精神飽滿,面色紅潤,說話聲音清晰;四、身體氣血平和;五、體質恢復正常。 如果出現三個以上好的徵兆,則病情就會好轉;如果出現四個以上壞的徵兆,則病情危急。 有些病症雖然表面看起來像好的徵兆(皮急緊),實際上卻是源於七種壞的徵兆;有些病症雖然表面看起來像壞的徵兆(皮緩虛),實際上卻是源於五種好的徵兆。 這類情況,不是一般的醫生所能理解的。如果五種好的徵兆都出現了,那病情就再好不過了;如果七種壞的徵兆都出現了,那病情就非常嚴重了。

以下列出各臟腑的相關穴位和症狀,以便更清楚地說明:凡是五臟六腑的募穴(中府、巨闕、期門、章門、京門、中管、天樞、丹田、關元)隱隱作痛的,是屬於該臟腑的疽;如果在穴位上方皮膚微微隆起的,是屬於該臟腑的癰。 (中府穴位於雲門穴下一寸六分,乳肋之間動脈搏動處的凹陷中;巨闕穴位於鳩尾穴下一寸;期門穴位於第二肋間,距乳頭旁一寸半;章門穴位於季肋端,又名長平或脅廓;京門穴位於期門穴下五分;中管穴又名太倉,位於上脘穴下一寸;天樞穴位於臍旁各二寸的凹陷處;丹田穴又名石門、精室、命門,位於臍下二寸;關元穴又名腋門,位於臍下三寸。)

診斷時,要仔細詢問病人平時的飲食習慣,特別是是否食用過乳石等食物,並且要判斷病人的氣虛實情況,綜合考慮後再進行治療。

2. 癰疽敘療諸法

凡癰疽癤初生。皆只如粟黍粒許大。微似有痛癢。或觸破之即焮展。初覺有之。即須速服犀角湯丸。及諸冷等藥。取通利。疏暢腑臟。兼以湯水淋射之。滌其壅滯。瘡頭塗石藥。四畔貼熁藥。折其毒勢。如此將理。覺不退。是熱毒較堅。即停用湯水淋射。精意辨之。定是癰癤。

便當上灸之。若是疽。則審按候其淺深。燒針烙之。於維上塗。止痛引膿。膏維之兼帛貼之。常令開潤。勿令燥也。四畔貼熁藥。夫血脈喜溫而惡寒。若著冷氣過埋迫之。即血滯難瘥。若已成大膿者。兼瘡中有惡肉。即須用豬蹄湯洗之。敷䕡茹散等。蝕其惡肉。候爛肉欲盡。

即貼生肌膏藥。及飲食慎忌。寢御居處。觸事抑情。剋意將理。若用心有誤。猶草從風。既辨識匪瘥。如湯沃雪也。

白話文:

癰疽初起時,都像小米粒那麼小,略感疼痛或搔癢,或一碰就紅腫擴散。一開始發現就要趕緊服用犀角湯丸等寒涼藥物,使之通利,疏通腑臟,並用熱水沖洗,清除阻塞。瘡頭塗抹石藥,四周貼上消腫藥物,以遏制毒勢。如果這樣處理後症狀未見好轉,表示熱毒較頑固,就停止熱水沖洗。仔細辨別是癰還是疽。

如果是癰,就應該灸療;如果是疽,則要仔細觀察深淺,用燒針烙灼,在周圍塗抹止痛引膿的藥膏,並用布條包紮,保持濕潤,不可乾燥。四周也貼上消腫藥物。人體血液循環喜溫惡寒,如果過度使用寒涼,就會導致血液瘀滯,難以痊癒。如果已經化膿,且瘡內有腐肉,就要用豬蹄湯清洗,再敷上消腐生肌的藥物,待腐肉將盡,就貼上生肌膏藥。飲食起居都要小心,避免觸怒動情,專心調理。若方法用錯,如同風中之草,病情反覆難愈,如同冰雪遇熱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