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 (6)

1. 治痔肛邊生核寒熱諸方

夫痔肛邊生核寒熱者。由大腸風虛。中焦積熱。蘊蓄既久。不得宣通。下攻肛腸。結聚生核。疼痛下血腫硬。或有頭不消。故令寒熱。亦曰腸痔也。

治痔肛邊生結核。發寒熱。及疼痛不止。丹參散方。

丹參(三分),蝟皮〔一兩炙令香(黃)焦〕,蛇蛻皮(一兩燒灰),當歸(三分銼微炒),露蜂房(三分微炒),木香(三分),豬後懸蹄甲(一兩炙令焦),鱉甲(三分塗醋炙令黃去裙襴)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黃耆湯調下二錢。

治痔。肛邊生結核。腫硬疼痛。發歇寒熱。葫荽子散方。

葫荽子(一兩微炒),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當歸(一兩銼微炒),皂莢子仁(一兩微炒),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微炒別研入)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

治痔。肛邊生結核。疼痛寒熱。鱉甲散方。

鱉甲(一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蝟皮(一兩炙令微黃),蛇蛻皮(三分燒灰),露蜂房(三分微炙),檳榔(三分),麝香(一分細研)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

治痔疾。肛邊生核。有頭。牽引疼痛。寒熱。蝟皮丸方。

蝟皮(一兩炙令焦黃),槐木耳(一兩微炒),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當歸(一兩銼微炒)赤芍藥(一兩),桑根白皮(一兩銼),白礬(一兩燒灰),楮樹根白皮(一兩銼)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

治痔疾。肛邊有結核。寒熱疼痛。日夜不歇。皂莢丸方。

皂莢〔四枚(挺)去黑皮及子〕,栝蔞(一枚),蝟皮(二兩),白礬(二兩)

上件藥。都銼碎。入瓷瓶子內。燒令煙盡。冷了研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溫水下二十丸。

治痔疾。肛門邊結核。寒熱。疼痛不可忍。天靈蓋散(貼)方。

天靈蓋(半兩炙黃),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薰陸香(半兩),麝香(一分細研)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豬脂。取萎蔥根一分。研調如膏。塗於故帛上貼之。

治痔疾。肛邊生結核。楚痛。寒熱不可忍。坐藥方。

當歸(一兩銼微炒),杏仁(三分煮軟去皮別研如膏),白芷(一兩),桂心(三分),蕓薹子(一兩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醋面和作餅子。坐之。五七度瘥。

治肺臟虛寒勞損。腸中生痔。肛邊有結核。疼痛。發作增寒壯熱。腸多挺出。良久乃縮。宜服此膏方。

豬後懸蹄甲(三枚炙令焦),梧桐白皮(二兩),龍膽(一兩去蘆頭),桑根白皮(一兩),蛇蛻皮(一兩燒灰為末),雄黃(半兩細研),青竹茹(三分),柏白皮(一兩),露蜂房(三分炙微黃),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蝟皮(一兩炙令黃),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搗如膏)

白話文:

治痔瘡及肛門周圍長出腫塊伴隨寒熱的各種方劑

痔瘡長在肛門邊緣,伴隨寒熱,是因大腸風虛、中焦積熱,久而鬱積不通,下攻肛腸,結聚成腫塊,疼痛、出血、腫硬,有時腫塊頂端不消退,因此導致寒熱,也稱為腸痔。

以下是一些治療痔瘡、肛門周圍長出腫塊、伴隨寒熱及疼痛的處方:

丹參散方 (治痔瘡肛門周圍長出腫塊,發寒熱,疼痛不止)

丹參三分、蝟皮一兩(炙至香黃焦)、蛇蛻皮一兩(燒成灰)、當歸三分(銼碎微炒)、露蜂房三分(微炒)、木香三分、豬後懸蹄甲一兩(炙至焦)、鱉甲三分(塗醋炙至黃色,去除邊緣)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飯前用黃耆湯送服二錢。

葫荽子散方 (治痔瘡肛門周圍長出腫塊,腫硬疼痛,寒熱發作)

葫荽子一兩(微炒)、枳殼一兩(麩炒至微黃,去瓤)、當歸一兩(銼碎微炒)、皂莢子仁一兩(微炒)、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微炒後另研磨)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飯前用粥飲送服二錢。

鱉甲散方 (治痔瘡肛門周圍長出腫塊,疼痛寒熱)

鱉甲一兩(塗醋炙至黃色,去除邊緣)、蝟皮一兩(炙至微黃)、蛇蛻皮三分(燒成灰)、露蜂房三分(微炙)、檳榔三分、麝香一分(細研)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飯前用粥飲送服二錢。

蝟皮丸方 (治痔瘡,肛門周圍長出有頂端的腫塊,牽引疼痛,寒熱)

蝟皮一兩(炙至焦黃)、槐木耳一兩(微炒)、附子一兩(炮製去皮臍)、當歸一兩(銼碎微炒)、赤芍藥一兩、桑根白皮一兩(銼碎)、白礬一兩(燒成灰)、楮樹根白皮一兩(銼碎)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飯前用粥飲送服三十丸。

皂莢丸方 (治痔瘡,肛門周圍有腫塊,寒熱疼痛,日夜不止)

皂莢四枚(去黑皮和籽)、栝蔞一枚、蝟皮二兩、白礬二兩

將以上藥材都銼碎,放入瓷瓶中燒至煙盡,冷卻後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飯前用溫水送服二十丸。

天靈蓋散(貼) (治痔瘡,肛門周圍腫塊,寒熱疼痛難忍)

天靈蓋半兩(炙至黃色)、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磨)、薰陸香半兩、麝香一分(細研)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豬脂和萎蔫蔥根一分研磨調成膏狀,塗在舊布上貼敷患處。

坐藥方 (治痔瘡,肛門周圍長出腫塊,劇痛,寒熱難忍)

當歸一兩(銼碎微炒)、杏仁三分(煮軟去皮,另研磨成膏)、白芷一兩、桂心三分、蕓薹子一兩(微炒)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醋調成餅狀,坐於其上。五到七次即可痊癒。

膏方 (治肺臟虛寒勞損,腸內生痔,肛門周圍有腫塊疼痛,寒熱發作加劇,腸子經常突出,很久才能縮回)

豬後懸蹄甲三枚(炙至焦)、梧桐白皮二兩、龍膽一兩(去蘆頭)、桑根白皮一兩、蛇蛻皮一兩(燒成灰)、雄黃半兩(細研)、青竹茹三分、柏白皮一兩、露蜂房三分(炙至微黃)、川椒半兩(去蒂及閉口者,微炒去汗)、蝟皮一兩(炙至黃色)、附子一兩(炮製去皮臍)、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搗成膏)

將以上藥材都細銼,用棉布包裹,用濃醋三升浸泡一夜,取出後,用煉好的豬脂三升,加入藥包及蛇蛻皮、雄黃、杏仁膏,小火煎煮,直至藥汁減少一半,瀝乾藥包,將膏藥收在乾燥的容器中。每次飯前用溫粥送服半匙。

其他處方

  • 處方一: 鱉頭一分(炙至黃色)、鐵精一分、麝香半錢,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日三到五次,貼於痔瘡患處。
  • 處方二: 砒霜一分、甜葶藶一分(微炒至香)、蜣螂一兩(微炙取腹下肉),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蓮子大小的丸藥,用棉布包裹一丸,塞入肛門內,忍耐其刺激感,直至劇痛,用盆子清洗排出膿液,即可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