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七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七 (6)

1. 治腎實瀉腎諸方

檳榔(一兩),赤茯苓(三分),羚羊角屑(三分),澤瀉(三分),柴胡(三分去苗),赤芍藥(三分),木通(三分銼),桃仁(三分湯洗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地黃各半兩。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腎臟實熱。膀胱氣滯。小便赤黃。澀痛不通。宜服榆皮散方。

榆白皮(三分銼),葵根(三分銼),澤瀉(三分),木通(三分銼),瞿麥(三分),赤茯苓(三分),桑螵蛸(三分微炒),甘草(三分炙微赤銼),川芒硝(二兩),當歸(半兩銼微炒),子芩(一兩),石葦(三分去毛)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之。

白話文:

治腎實瀉腎諸方:

這個方子用檳榔一兩,赤茯苓、羚羊角屑、澤瀉、柴胡(去苗)、赤芍藥、木通、桃仁(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三分,炙甘草半兩。將藥材搗碎過篩,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水,加生薑、生地黃各半兩煎至六分,去渣,飯前溫服。此方用於治療腎臟實熱,膀胱氣滯,小便赤黃、澀痛不通的症狀。

另一個方子,名為榆皮散,用於治療同樣的病症:

這個方子用榆白皮、葵根、澤瀉、木通、瞿麥、赤茯苓、桑螵蛸(微炒)、炙甘草各三分,川芒硝二兩,當歸(微炒)半兩,子芩一兩,石葦(去毛)三分。將藥材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加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渣,飯前溫服。

2. 治腎氣不足諸方

夫腎臟者。元氣之根。神精所舍。若其氣虛弱。則陰氣有餘。陽氣不足。故令心懸少氣。小腹脹急。目視昏暗。耳無所聞。腰腳痠疼。心胸滿悶。喜恐多唾。小便滑數。嗜臥無力。則是腎氣不足之候也。

治腎氣不足。胸中少氣。目常茫茫。小腹脹疼。腰背急痛。陽氣衰弱。兩耳虛鳴。心煩咽乾。飲食無味。宜服磁石散方。

磁石(二兩搗碎水淘去赤汁),五味子(三分),羚羊角屑(三分),熟乾地黃(一兩),黃耆(三分銼),玄參(三分),丹參(三分),麥門冬(一兩去心),白茯苓(三分),澤瀉(三分),桂心(三分),枳實(三分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之。

治腎氣不足。胸脅時痛。骨節痠疼。目常茫茫。耳不審聽。背膂拘急。體重嗜臥。宜服熟乾地黃散方。

熟乾地黃(一兩),天門冬(一兩去心),五味子(三分),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當歸(三分銼微炒),芎藭(三分),黃耆(三分銼),桂心(三分),山茱萸(三分),石斛(三分去根),沉香(一兩),磁石(一兩搗碎水淘去赤汁)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之。

治腎氣不足。體重嗜臥。骨節痠疼。目暗耳鳴。多恐喜唾。腰背強痛。小腹滿急。食飲無味。心懸少氣。宜服肉蓯蓉散方。

肉蓯蓉(一兩半酒浸去皴皮微炙),石斛(一兩去根),五味子(一兩),黃耆(一兩銼),丹參〔二(一)兩〕,牛膝(一兩去苗),肉桂(二兩去粗皮),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當歸(一兩銼微炒),人參(一兩去蘆頭),沉香(一兩),白茯苓(一兩),石南(一兩),杜仲(一兩去粗皮炙微黃銼),枳實(一兩麩炒微黃),熟乾地黃(一兩),磁石(二兩搗碎水淘去赤汁以絹包之)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每用磁石包子同煎至六分。去滓。空心及晚食前熱服。

治腎氣不足。風冷所攻。臟腑氣虛。視聽不利。肌體羸瘦。腰腳痠疼。飲食無味。小便滑數。宜服石龍芮丸方。

石龍芮(一兩),石斛(三分去根銼),牛膝(三分去苗),續斷(三分),菟絲子(一兩酒浸三日曝乾別搗為末),肉桂(一兩去皴皮),鹿茸(一兩去毛塗酥炙微黃),肉蓯蓉(三分酒浸一宿銼去皴皮炙令乾),杜仲(三分去粗皮炙令微黃銼),白茯苓(三分),熟乾地黃(三分),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巴戟(半兩),防風(三分去蘆頭),桑螵蛸(半兩微炙),芎藭(半兩),山茱萸(三分),覆盆子(半兩),補骨脂(三分微炒),蓽澄茄(三分),五味子(半兩),澤瀉(一兩)沉香(三分),蘹香子(三分微炒)

白話文:

治腎氣不足諸方

腎臟是元氣的根本,也是神精的住所。如果腎氣虛弱,就會陰氣過盛,陽氣不足,因此會出現心悸氣短、小腹脹痛、視力模糊、聽力下降、腰腿酸痛、胸悶、容易驚恐、唾液增多、尿頻、嗜睡乏力等症狀,這些都是腎氣不足的表現。

針對腎氣不足,伴隨胸悶氣短、視力模糊、小腹脹痛、腰背劇痛、陽氣衰弱、耳鳴、心煩口乾、食慾不振等症狀,宜服用磁石散。

磁石(二兩,搗碎後用水淘洗去除紅色汁液)、五味子(三分)、羚羊角屑(三分)、熟乾地黃(一兩)、黃耆(三分,切碎)、玄參(三分)、丹參(三分)、麥門冬(一兩,去心)、白茯苓(三分)、澤瀉(三分)、桂心(三分)、枳實(三分,麩炒至微黃)。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水(約150毫升),加生薑半分,煎至六分(約100毫升),去渣,溫服,飯前服用。

針對腎氣不足,伴隨胸脅疼痛、骨節酸痛、視力模糊、聽力下降、背部肌肉拘緊、體重增加、嗜睡等症狀,宜服用熟乾地黃散。

熟乾地黃(一兩)、天門冬(一兩,去心)、五味子(三分)、附子(一兩,炮製後去除皮和臍)、當歸(三分,切碎後微炒)、川芎(三分)、黃耆(三分,切碎)、桂心(三分)、山茱萸(三分)、石斛(三分,去根)、沉香(一兩)、磁石(一兩,搗碎後用水淘洗去除紅色汁液)。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水(約150毫升),加生薑半分,煎至六分(約100毫升),去渣,溫服,飯前服用。

針對腎氣不足,伴隨體重增加、嗜睡、骨節酸痛、視力模糊、耳鳴、容易驚恐、唾液增多、腰背疼痛、小腹脹滿、食慾不振、心悸氣短等症狀,宜服用肉蓯蓉散。

肉蓯蓉(一兩半,用酒浸泡後去除粗皮,微炙)、石斛(一兩,去根)、五味子(一兩)、黃耆(一兩,切碎)、丹參(二兩或一兩)、牛膝(一兩,去苗)、肉桂(二兩,去粗皮)、附子(一兩,炮製後去除皮和臍)、當歸(一兩,切碎後微炒)、人參(一兩,去蘆頭)、沉香(一兩)、白茯苓(一兩)、石南(一兩)、杜仲(一兩,去粗皮,炙至微黃,切碎)、枳實(一兩,麩炒至微黃)、熟乾地黃(一兩)、磁石(二兩,搗碎後用水淘洗去除紅色汁液,用絹布包裹)。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水(約150毫升),將磁石包與藥材同煎至六分(約100毫升),去渣,空腹及晚飯前溫服。

針對腎氣不足,伴隨風寒侵襲、臟腑氣虛、視聽功能下降、身體消瘦、腰腿酸痛、食慾不振、尿頻等症狀,宜服用石龍芮丸。

石龍芮(一兩)、石斛(三分,去根,切碎)、牛膝(三分,去苗)、續斷(三分)、菟絲子(一兩,用酒浸泡三日後曬乾,另行搗碎成粉)、肉桂(一兩,去粗皮)、鹿茸(一兩,去毛,塗上酥油,炙至微黃)、肉蓯蓉(三分,用酒浸泡一夜,切碎,去除粗皮,炙乾)、杜仲(三分,去粗皮,炙至微黃,切碎)、白茯苓(三分)、熟乾地黃(三分)、附子(一兩,炮製後去除皮和臍)、巴戟天(半兩)、防風(三分,去蘆頭)、桑螵蛸(半兩,微炙)、川芎(半兩)、山茱萸(三分)、覆盆子(半兩)、補骨脂(三分,微炒)、蓽澄茄(三分)、五味子(半兩)、澤瀉(一兩)、沉香(三分)、益智仁(三分,微炒)。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用蜂蜜調和,反覆研磨三百至五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溫酒送服,晚飯前再服一次。

針對腎氣不足,伴隨體重減輕、乏力、腰背疼痛、膝蓋酸痛、聽力視力下降、健忘、悲觀情緒、陽氣虛弱、遺精等症狀,宜服用天雄丸。

天雄(一兩,炮製後去除皮和臍)、石斛(三分,去根,切碎)、五味子(三分)、巴戟天(一兩)、白茯苓(三分)、熟乾地黃(一兩)、遠志(三分,去心)、人參(半兩,去蘆頭)、補骨脂(三分,微炒)、蛇床子(一兩)、澤瀉(三分)、山藥(三分)、石南(三分)、萆薢(三分,切碎)、附子(三分,炮製後去除皮和臍)、沉香(三分)、石龍芮(三分)、桂心(三分)、枸杞子(三分)、黃耆(三分,切碎)、白龍骨(一兩)、菟絲子(一兩,用酒浸泡三日後曬乾,另行搗碎成粉)、杜仲(三分,去粗皮,炙至微黃,切碎)、肉蓯蓉(三分,用酒浸泡一夜,刮去粗皮,炙乾)。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用蜂蜜調和,反覆研磨三百至二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日空腹及晚飯前,用溫酒送服三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