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七 (3)

1. 治腎虛補腎諸方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半兩。水二大盞。以羊腎一對。細切去脂膜。入生薑一分。棗五枚。每與磁石包子同煎至一大盞。去滓。食前分溫二服。

治腎虛。噓吸短氣。腰背疼痛。體重無力。食少羸瘦。宜服補腎腎瀝湯方。

黃耆(一兩銼),五味子(一兩),沉香(一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巴戟(一兩),人(一兩去蘆頭),澤瀉(一兩),石斛(一兩去根銼),牛膝(一兩去苗),杜仲(一兩去粗皮炙微黃銼),桂心(一兩半),石南(一兩),丹參(一兩),當歸(一兩銼微炒),棘刺(一兩半銼),茯神(一兩),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宿刮去皴皮炙令乾),磁石(五兩搗碎水淘去赤汁以帛包之)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半兩。水二大盞。以羊腎一對。細切去脂膜。入生薑一分。棗五枚。每與磁石包子同煎至一大盞。去滓。食前分溫二服。

治腎臟久虛。面色萎黑。足冷耳鳴。四肢羸瘦。腳膝緩弱。小便滑數。宜服補腎肉蓯蓉丸方。

肉蓯蓉(二兩酒浸去皴皮微炒炙),磁石(二兩燒醋淬七遍搗碎細研水飛過),熟乾地黃(二兩)山茱萸(三分),桂心(一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薯蕷(三分),牛膝(一兩去苗),石南(三分),白茯苓(三分),澤瀉(三分),黃耆(三分銼),鹿茸(二兩去毛塗酥炙令微黃),五味子(三分),石斛(一兩去根銼),覆盆子(三分),遠志(三分去心),補骨脂(一兩微炒),萆薢(三分),巴戟(三分),杜仲(一兩去粗皮炙微黃銼),菟絲子(二兩酒浸三分曝乾別杵為末)白龍骨(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晚食前再服。

治腎臟氣虛。肌膚羸瘦。面色黧黑。腳膝無力。小便滑數。宜服補腎膃肭臍丸方。

膃肭臍(一兩微炙),補骨脂(一兩微炒),牛膝(三分去苗),天雄(一兩炮裂去皮臍),白茯苓(一兩),桑螵蛸(一兩微炙),楮實(一兩半水淘去浮者曝乾微炒),五味子(一兩),石斛(一兩去根),覆盆子(一兩),桂心(一兩半),菟絲子(一兩半酒浸三分曝乾別杵為末),鹿(麋)茸(一兩去毛塗酥炙微黃),巴戟(一兩),熟乾地黃(一兩半),肉蓯蓉(二兩半酒浸一宿刮去皴皮炙乾),磁石(一兩燒醋淬七遍搗碎細研水飛過)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日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下三十丸。

治腎臟氣虛。胸中短氣。腹脅腰腳疼痛。心(志)意不樂。視聽不明。肌膚消瘦。體重無力。宜服補腎巴戟丸方。

巴戟(一兩),石斛(半兩去根銼),鹿茸(一兩去毛塗酥炙微黃),當歸(三分銼微炒),白石英(三分細研水飛過),石葦(三分去毛),石長生(三分),桂心(一兩),天雄(一兩炮裂去皮臍)遠志(三分去心),菟絲子(一兩酒浸三宿曝乾),白茯苓(三分),鍾乳粉(一兩),肉蓯蓉〔三(一)兩酒浸一宿刮去皴皮炙乾〕,五味子(三分),牛膝(三分去苗),蛇床子(三分),牡蠣(一兩燒為粉),柏子仁(三分),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補骨脂(一兩微炒),薯蕷(三分),沉香(一兩),蓽澄茄(三分),熟乾地黃〔二(一)兩〕,黃耆(三分銼),川椒(三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白話文:

治腎虛補腎諸方

以下列出幾種補腎方劑:

第一方: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用兩大碗水,加入一對切碎(去除油脂膜)的羊腎、少許生薑及五枚紅棗,與包好的磁石一同煎煮至一大碗,濾渣後,溫服,飯前分兩次服用。此方適用於腎虛、呼吸短促、腰背疼痛、身體沉重無力、食慾不振、消瘦等症狀。

第二方(補腎腎瀝湯方): 黃耆、五味子、沉香、炮製過的附子、巴戟、人參、澤瀉、石斛、牛膝、炮製過的杜仲、桂枝、石南、丹參、微炒過的當歸、棘刺、茯神、酒浸後炮製過的肉蓯蓉、以及水洗去除雜質後包好的磁石。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兩,用兩大碗水,加入一對切碎(去除油脂膜)的羊腎、少許生薑及五枚紅棗,與包好的磁石一同煎煮至一大碗,濾渣後,溫服,飯前分兩次服用。

第三方(補腎肉蓯蓉丸方): 酒浸後炮製過的肉蓯蓉、醋淬七遍後研磨成細粉的磁石、熟地黃、山茱萸、桂枝、炮製過的附子、薯蕷、牛膝、石南、白茯苓、澤瀉、黃耆、炮製過的鹿茸、五味子、石斛、覆盆子、去心遠志、微炒過的補骨脂、萆薢、巴戟、炮製過的杜仲、酒浸後曬乾的菟絲子、白龍骨。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煉蜜,反覆研磨至三百至五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溫酒送服,晚飯前再服一次。此方適用於長期腎虛、面色萎黃、腳冷耳鳴、四肢消瘦、腿膝無力、小便頻數等症狀。

第四方(補腎膃肭臍丸方): 微炙過的膃肭臍、微炒過的補骨脂、牛膝、炮製過的附子、白茯苓、微炙過的桑螵蛸、水洗後曬乾微炒的楮實、五味子、石斛、覆盆子、桂枝、酒浸後曬乾的菟絲子、炮製過的鹿茸、巴戟、熟地黃、酒浸後炮製過的肉蓯蓉、醋淬七遍後研磨成細粉的磁石。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煉蜜,反覆研磨至三百至五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及晚飯前溫酒送服。此方適用於腎氣虛弱、肌膚消瘦、面色黧黑、腿膝無力、小便頻數等症狀。

第五方(補腎巴戟丸方): 巴戟、石斛、炮製過的鹿茸、微炒過的當歸、研磨成細粉的白石英、去毛的石葦、石長生、桂枝、炮製過的附子、去心遠志、酒浸後曬乾的菟絲子、白茯苓、鍾乳粉、酒浸後炮製過的肉蓯蓉、五味子、牛膝、蛇床子、燒製成粉的牡蠣、柏子仁、炮製過的附子、微炒過的補骨脂、薯蕷、沉香、蓽澄茄、熟地黃、黃耆、去籽及壞果的川椒。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煉蜜,反覆研磨至三百至五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及晚飯前溫酒送服。此方適用於腎氣虛弱,胸悶氣短,腹部、脅肋、腰腿疼痛,心情鬱悶,視力聽力下降,肌膚消瘦,身體沉重無力等症狀。

備註: 文中藥材劑量單位皆為傳統中藥單位,現代人服用需諮詢中醫師。 以上僅為方劑翻譯,並未涉及藥材特性及藥理作用說明。 服用任何中藥前,請務必諮詢專業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