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八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十八 (4)

1. 治氣淋諸方

治氣淋澀痛。宜服此方。

香墨(半兩末),膩粉(一分)

上件藥。同研令勻以軟飯和丸。如小豆大。每於食前。以冷水下五丸。

治氣淋寒淋。小腹滿。及手腳冷方。

山荊根(二兩銼),苣蕂(一兩為末)

上以水三大盞。先煎山荊根。取一大盞半。去滓。下苣蕂末。攪濾取白汁。食前分為三服。

又方。

榆白皮(半兩),當歸(半兩)

上件藥。細銼。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磨入石燕一枚。頓服。

又方。

石燕(三枚搗碎研為末),榆枝(細銼一合)

上以水三(二)大盞。煎取一盞三分。去滓。食前分為三服。

治氣淋。臍下切痛方。

上用鹽和豉。搗作餅子。填在臍中。向鹽上灸二七壯瘥。

白話文:

治氣淋諸方

治療小便澀痛的方劑:將香墨研磨成粉末半兩,膩粉一錢,混合研磨均勻,用軟飯做成小豆大小的丸藥,飯前用冷水送服五丸。

治療因寒邪導致的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手腳冰冷的方劑:取山荊根二兩切碎,苣蕂一兩研磨成粉末。用三碗水先煎煮山荊根,煎至一碗半,去渣,加入苣蕂粉末,攪拌過濾取白色汁液,飯前分三次服用。

另一個方劑:取榆白皮半兩,當歸半兩,切碎,加一碗水煎煮至六分,去渣,磨入一枚石燕,一次服用。

另一個方劑:取石燕三枚搗碎研磨成粉末,榆樹枝切碎一合。加三碗(或兩碗)水煎煮至一碗三分,去渣,飯前分三次服用。

治療小便不利,且臍下疼痛的方劑:用鹽和豉搗碎製成餅狀,敷在肚臍上,在鹽上灸二七壯(十四壯)即可。

2. 治膏淋諸方

夫膏淋者。由陰陽不調。勞倦所致。小便下。下而肥似膏。故謂之膏淋。亦曰肉淋。此皆腎虛。不能制於肥液。故與小便俱出也。

治膏淋而有肥狀。似膏與小便俱出。車前子散方。

車前子(一兩),貝齒(一兩燒赤),赤茯苓(一兩),白朮(一兩),木通(一兩銼),赤芍藥(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

治膏淋。臍下妨悶。不得快利。沉香散方。

沉香(三分),黃耆(三分銼),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滑石(一兩),黃芩(半兩),榆白皮(一兩銼),蘧麥(三兩),韭子(一兩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清粥飲調下二錢。

又方。

葎草(汁三合),醋(三合)

上二味相和。微暖。食前分為二服。當下如豆汁。

又方。

榆白皮(三兩銼),牡蠣粉(二兩),肉蓯蓉(一兩末)

上件三味。相和令勻。以水三大盞。煎榆白皮取二大盞。去滓。每於食前。調下散藥二錢。

又方。

上以羊骨燒灰。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榆白皮湯。調下二錢。

白話文:

膏淋是由於陰陽失調、勞累所引起的疾病,症狀是小便排出,且排泄物肥厚黏稠,像膏脂一樣,因此稱為膏淋,也稱為肉淋。這些都是腎虛,無法控制肥液,所以才會和尿液一起排出。

治療膏淋,排泄物肥厚像膏脂與小便一起排出,可用車前子散:車前子一兩、貝齒一兩(燒至赤色)、赤茯苓一兩、白朮一兩、木通一兩(銼碎)、赤芍藥一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飯前,用溫酒送服二錢。

治療膏淋,伴隨臍下脹悶、排尿不暢,可用沉香散:沉香三分、黃耆三分(銼碎)、陳橘皮三分(湯泡去白瓤後焙乾)、滑石一兩、黃芩半兩、榆白皮一兩(銼碎)、瞿麥三兩、韭子一兩(微炒)、甘草半兩(炙烤至微赤後銼碎)。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飯前,用清粥送服二錢。

另一個方劑:葎草汁三合、醋三合。將兩種藥液混合,略微溫熱,飯前分二次服用,服用後排泄物如豆汁狀。

另一個方劑:榆白皮三兩(銼碎)、牡蠣粉二兩、肉蓯蓉一兩(研磨成粉)。將三種藥材混合均勻,加水三大盞煎煮榆白皮,取汁二大盞,過濾去渣。每次飯前,用藥汁送服其他藥粉二錢。

另一個方劑:用羊骨燒成灰,研磨成細粉。每次飯前,用榆白皮湯送服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