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八 (3)
卷第五十八 (3)
1. 治氣淋諸方
夫氣淋者。胃日虛。膀胱熱。氣脹所為也。膀胱與腎為表裡。膀胱熱。熱氣流入於脬。熱則生實。令脬內氣脹。則小腹滿。腎虛不能制其小便。故成淋。其狀。膀胱小腹皆滿。尿澀。常有餘瀝是也。亦曰氣癃也。
治氣淋。腹脹不通。吳茱萸散方。
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乾薑(半兩炮裂銼),赤芍藥(半兩),桂心(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桃白皮(半兩銼),人參(半兩去蘆頭),細辛(半兩),真珠末〔一分(兩)〕,雄黃(一分細研)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真珠雄黃末各一字。攪令勻。更入酒半小盞。煎三兩沸。放溫。食前服之。
治氣淋。小腸疼痛。木香散方。
木香(一兩),木通(三分銼),細辛(三分),雞蘇(一兩),檳榔(一兩),人參(半兩去蘆頭),赤茯苓(三分),當歸(半兩銼微炒),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二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氣淋。小腹脹悶。臍下時時切痛。宜服茯苓散方。
赤茯苓(三兩),白朮(一兩),葵子(一合),赤芍藥(一兩),木通(二兩銼),榆皮(三兩銼),白茅根(一握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蔥白三莖。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以利為度。
治氣淋。腹脅脹滿。臍下氣結。小腸疼痛。滑石散方。
滑石(一兩),葵子(一兩),蘧麥(半兩),石葦(半兩去毛),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蒲黃(半兩),川芒硝(一兩),子芩(半兩),赤茯苓(半兩),赤芍藥(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
又方。
桑根白皮(一兩銼),木通(一兩銼),百合(一兩),白茅根(一兩銼),雞蘇(一兩),赤芍藥(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
治氣壅不通。小便瀝結。臍下妨悶。疼痛。石葦散方。
石葦(半兩去毛),赤芍藥(半兩),白茅根(一兩銼),木通(一兩銼),蘧麥(一兩),滑石(二兩),葵子(一兩),川芒硝(一兩),木香(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
又方。
葵子(一合),生茅根(二兩銼),青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上件藥。搗篩。以水二大盞。入蔥白五莖。煎取一盞三分。去滓。食前分為三服。
治氣淋。小腹脹滿悶方。
石葦(一兩去毛),雞腸草(一兩)
上件藥。搗碎。以水二大盞。煎取一盞半。去滓。食前分為三服。
白話文:
治氣淋諸方
氣淋是因為胃虛、膀胱熱、氣脹造成的。膀胱和腎臟是表裡關係,膀胱熱則熱氣流入膀胱,熱則生實,導致膀胱內氣脹,小腹脹滿,腎虛則無法控制小便,因此形成氣淋。其症狀是膀胱和小腹都脹滿,排尿困難,常常還有餘瀝(尿液滴瀝不盡)。也稱為氣癃。
治氣淋,腹脹不通:吳茱萸散方
吳茱萸(半兩,用溫水浸泡七次,焙乾微炒)、乾薑(半兩,炮製後切碎)、赤芍藥(半兩)、桂心(半兩)、當歸(半兩,切碎微炒)、桃白皮(半兩,切碎)、人參(半兩,除去蘆頭)、細辛(半兩)、真珠末(一分)、雄黃(一分,研磨細粉)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藥粉。每次服用五錢,用半杯水煎煮至五分,去渣,加入真珠末和雄黃末各一字(少量),攪拌均勻,再加入半小杯酒,煎煮三兩沸,放溫,飯前服用。
治氣淋,小腸疼痛:木香散方
木香(一兩)、木通(三分,切碎)、細辛(三分)、雞蘇(一兩)、檳榔(一兩)、人參(半兩,除去蘆頭)、赤茯苓(三分)、當歸(半兩,切碎微炒)、桃仁(半兩,用溫水浸泡後,去除皮尖和雙仁,麩炒至微黃)
將以上藥材搗碎,粗略過篩,製成藥粉。每次服用三到二錢,用半杯水煎煮至六分,去渣,飯前溫服。
治氣淋,小腹脹悶,臍下時時切痛:茯苓散方
赤茯苓(三兩)、白朮(一兩)、葵子(一合)、赤芍藥(一兩)、木通(二兩,切碎)、榆皮(三兩,切碎)、白茅根(一握,切碎)
將以上藥材搗碎,粗略過篩,製成藥粉。每次服用三錢,用半杯水,加入三根蔥白一起煎煮至六分,去渣,飯前溫服,以通利小便為度。
治氣淋,腹脅脹滿,臍下氣結,小腸疼痛:滑石散方
滑石(一兩)、葵子(一兩)、蘧麥(半兩)、石葦(半兩,去毛)、陳橘皮(一兩,用溫水浸泡後,去除白瓤,焙乾)、蒲黃(半兩)、川芒硝(一兩)、子芩(半兩)、赤茯苓(半兩)、赤芍藥(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細篩,製成藥粉。每次飯前用粥調服二錢。
治氣淋,又一方
桑根白皮(一兩,切碎)、木通(一兩,切碎)、百合(一兩)、白茅根(一兩,切碎)、雞蘇(一兩)、赤芍藥(一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藥粉。每次服用四錢,用半杯水煎煮至六分,去渣,飯前溫服。
治氣壅不通,小便瀝結,臍下妨悶,疼痛:石葦散方
石葦(半兩,去毛)、赤芍藥(半兩)、白茅根(一兩,切碎)、木通(一兩,切碎)、蘧麥(一兩)、滑石(二兩)、葵子(一兩)、川芒硝(一兩)、木香(一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粗略過篩,製成藥粉。每次服用四錢,用半杯水煎煮至六分,去渣,飯前溫服。
又一方
葵子(一合)、生茅根(二兩,切碎)、青橘皮(一兩,用溫水浸泡後,去除白瓤,焙乾)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用兩大杯水,加入五根蔥白一起煎煮,煎至一杯三分,去渣,飯前分三次服用。
治氣淋,小腹脹滿悶:一方
石葦(一兩,去毛)、雞腸草(一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用兩大杯水煎煮至一杯半,去渣,飯前分三次服用。
治氣淋澀痛:一方
香墨(半兩,研磨成粉)、膩粉(一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均勻,用軟飯和成如小豆大小的丸藥。每次飯前用冷水送服五丸。
治氣淋寒淋,小腹滿,及手腳冷:一方
山荊根(二兩,切碎)、苣蕂(一兩,研磨成粉)
用三大杯水先煎煮山荊根,取一大杯半,去渣,加入苣蕂粉,攪拌過濾取汁,飯前分三次服用。
又一方
榆白皮(半兩)、當歸(半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一杯水煎煮至六分,去渣,磨入一枚石燕,頓服。
又一方
石燕(三枚,搗碎研磨成粉)、榆枝(切碎一合)
用三(或二)大杯水煎煮,煎至一杯三分,去渣,飯前分三次服用。
治氣淋,臍下切痛:一方
用鹽和豉(豆豉)搗成餅狀,敷在肚臍上,在鹽上灸二七壯(灸針灸二十七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