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七 (1)
卷第七 (1)
1. 卷第七
2. 腎臟論
論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在臭為腐。在液為唾。在蟲為鱗。在性為智。其華在發。其充在骨。其在神精與志。
骨髓之液謂之精。意有所存謂之志。生性之本。元氣之根。神精所舍。故曰精志也。夫腎者水也。主於冬。足少陰是其經。與膀胱足太陽合。膀胱為腑主表。腎為臟主裡。腎氣盛為志有餘。則病腹脹發泄。體重脛腫。喘咳汗出。惡風。面目黑。小便黃。是為腎氣之實也。則宜瀉之。
腎氣不足則腰背冷。胸內痛。耳鳴或聾。足冷厥。小腹痛。是為腎氣之虛也。則宜補之。冬腎脈來沉濡而滑者。是平脈也。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腎。土之剋水。為大逆不可治。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腎。母之克子。雖病可治。反得弦而長者。是肝之乘腎。子之克母。
雖病自愈。反得浮而洪者。是心之乘腎。火之剋水。其病可治。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真腎脈至堅而沉。如彈石辟辟然。其色黃黑不澤毛折者。乃死矣。
白話文:
腎臟論
北方寒冷生水,水生鹹味,鹹味滋養腎臟,腎臟生骨髓,骨髓生肝。腎臟主宰耳朵,在天上屬寒冷之氣,在地下屬水,在人體則為骨骼,臟腑中是腎臟,顏色屬黑色,聲音屬羽音(一種清脆的聲音),發出的聲音是呻吟,動作表現為顫抖,竅穴是耳朵,味道是鹹的,情志屬恐懼,氣味屬腐敗,體液是唾液,寄生蟲是鱗蟲,性情屬智慧,外在表現是頭髮,內在充實於骨骼,神氣精髓與意志都寄託於腎臟。
骨髓的精液稱為精,心中所想稱為志,這是生命之本,元氣之根,神氣精髓的居所,所以稱為精志。腎臟如同水,主宰冬季,足少陰經是它的經絡,與膀胱足太陽經互相配合。膀胱屬於腑,主宰人體外在,腎臟屬於臟,主宰人體內在。腎氣旺盛,意志充沛,則會導致腹脹、大便洩瀉、身體沉重、小腿腫脹、呼吸困難咳嗽、出汗、怕風、面色發黑、尿液發黃,這是腎氣實證,應當瀉火治療。
腎氣不足則會腰背寒冷、胸部疼痛、耳鳴或耳聾、腳冷厥冷、小腹部疼痛,這是腎氣虛證,應當補益治療。冬季診脈,腎脈來時沉濡而滑利,是正常的脈象。如果脈象反而又大又緩,這是脾氣勝過腎氣,土克水,是大逆之兆,不可治療。如果脈象反而浮澀而短促,這是肺氣勝過腎氣,母克子,雖然有病,但可以治療。如果脈象反而弦長,這是肝氣勝過腎氣,子克母,雖然有病,但可以自愈。如果脈象反而浮而洪大,這是心氣勝過腎氣,火克水,其病是可以治療的。腎脈來時像牽引葛藤一樣,按壓後更加堅硬,稱為腎臟疾病。真正的腎脈堅硬而沉,像彈石一樣噼啪作響,顏色發黃發黑沒有光澤,毛髮脫落,那就必死無疑了。
3. 治腎虛補腎諸方
夫腎臟者。足少陰之經也。左則為腎。上為命門。腎與命門者。神精之所舍。元氣之所繫也。若腎虛則腰背切痛。不能俯仰。足脛小弱。多惡風寒。手足厥冷。呼吸少氣。骨節煩疼。臍腹結痛。面色黧黑。兩耳虛鳴。肌骨乾枯。小便滑數。診其脈浮細而數者。是腎虛之候也。
治腎虛。兩脅下脹。小腹急痛。胸中短氣。宜服補腎磁石散方。
磁石〔一(二)兩搗碎水淘去赤汁〕,當歸(一兩銼微炒),黃耆(一兩銼),五味子(一兩)牛膝(一兩去苗),白茯苓(一兩),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桂心(一兩半),石斛(一兩去苗)白芍藥(一兩),附子(三兩炮裂去皮臍),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沉香(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治腎虛少氣。腹脹腰疼。小腹急痛。手足逆冷。飲食減少。面色萎黑。百節痠疼。日漸無力。宜服補腎熟乾地黃散方。
熟乾地黃〔一(二)兩〕,五味子(一兩),桂心(一兩),當歸(一兩銼微炒),白芍藥(一兩),牛膝(一兩去苗),杜仲(一兩去粗皮炙微黃銼),石斛(一兩去根銼),人參(一兩去蘆頭),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白茯苓(一兩),蓽澄茄(三分),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白朮(一兩),沉香(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治腎氣虛。腰胯腳膝無力。小腹急痛。四肢痠疼。手足逆冷。面色萎黑。虛弱不足。宜服補腎石斛散方。
石斛(一兩去根銼),當歸(半兩銼微炒),人參(半兩去蘆頭),杜仲(一兩去粗皮微炙銼)五味子(半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熟乾地黃(一兩),白茯苓(三分),沉香(一兩),黃耆(半兩銼),白芍藥(三分),牛膝(三分去苗),棘刺(半兩),桂心(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萆薢(一兩銼),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宿刮去皴皮炙令乾),磁石(三兩搗碎水淘去赤汁)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春季補腎腎瀝湯方。
牛膝(一兩去苗),人參(三分去蘆頭),五味子(三分),白茯苓(三分),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熟乾地黃(一兩),續斷(三分),覆盆子(三分),狗脊(三分),防風(三分去蘆頭),磁石(一兩搗碎水淘去赤汁以帛絹包之),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用羊腎一對。切去脂膜。入生薑半分。棗三枚。每與磁石包子同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白話文:
治腎虛補腎諸方
腎臟是足少陰經循行的部位,左側為腎,向上則為命門。腎與命門是精氣神居住和元氣寄託的地方。如果腎虛,就會出現腰背疼痛難以彎腰,腿腳無力,怕風寒,手腳冰冷,呼吸短促,骨節酸痛,腹部絞痛,面色晦暗,耳鳴,肌膚骨骼乾燥,小便次數多且稀薄,脈象浮細數等症狀。這些都是腎虛的表現。
治療腎虛,伴有兩脅脹痛、小腹急痛、胸悶氣短者,宜服用補腎磁石散:
磁石(一到二兩,搗碎後用水淘洗去除紅色汁液)、當歸(一兩,銼碎後微炒)、黃耆(一兩,銼碎)、五味子(一兩)、牛膝(一兩,去苗)、白茯苓(一兩)、陳橘皮(三分,用湯浸泡去除白色內瓤後焙乾)、桂心(一兩半)、石斛(一兩,去苗)、白芍藥(一兩)、附子(三兩,炮製後去皮和臍)、川椒(半兩,去蒂頭和閉口者,微炒去汗)、枳殼(半兩,麩炒至微黃色後去瓤)、沉香(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
將以上藥材搗碎後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約150毫升),加生薑半片,大棗三枚,煎至六分(約90毫升),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治療腎虛少氣,腹部脹痛,腰痛,小腹急痛,手腳冰冷,食慾減退,面色萎黑,全身骨節酸痛,日漸乏力者,宜服用補腎熟乾地黃散:
熟乾地黃(一到二兩)、五味子(一兩)、桂心(一兩)、當歸(一兩,銼碎後微炒)、白芍藥(一兩)、牛膝(一兩,去苗)、杜仲(一兩,去粗皮後炙至微黃色,銼碎)、石斛(一兩,去根,銼碎)、人參(一兩,去蘆頭)、附子(一兩,炮製後去皮和臍)、白茯苓(一兩)、蓽澄茄(三分)、厚朴(一兩,去粗皮後塗抹生薑汁炙烤至香熟)、白朮(一兩)、沉香(一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後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約150毫升),加生薑半片,大棗三枚,煎至六分(約90毫升),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治療腎氣虛,腰胯、膝蓋無力,小腹急痛,四肢酸痛,手腳冰冷,面色萎黑,體虛乏力者,宜服用補腎石斛散:
石斛(一兩,去根,銼碎)、當歸(半兩,銼碎後微炒)、人參(半兩,去蘆頭)、杜仲(一兩,去粗皮後微炙,銼碎)、五味子(半兩)、附子(一兩,炮製後去皮和臍)、熟乾地黃(一兩)、白茯苓(三分)、沉香(一兩)、黃耆(半兩,銼碎)、白芍藥(三分)、牛膝(三分,去苗)、棘刺(半兩)、桂心(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萆薢(一兩,銼碎)、肉蓯蓉(一兩,用酒浸泡一夜後刮去粗皮,炙乾)、磁石(三兩,搗碎後用水淘洗去除紅色汁液)。
將以上藥材搗碎後粗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約150毫升),加生薑半片,大棗三枚,煎至六分(約90毫升),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春季補腎腎瀝湯:
牛膝(一兩,去苗)、人參(三分,去蘆頭)、五味子(三分)、白茯苓(三分)、附子(一兩,炮製後去皮和臍)、熟乾地黃(一兩)、續斷(三分)、覆盆子(三分)、狗脊(三分)、防風(三分,去蘆頭)、磁石(一兩,搗碎後用水淘洗去除紅色汁液,用布包好)、甘草(一分,炙至微紅色,銼碎)。
將以上藥材搗碎後粗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杯水(約250毫升),加羊腎一對(切去脂肪膜)、生薑半片,大棗三枚,與磁石包一起煎至五分(約125毫升),去渣,溫服,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