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七 (1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十七 (14)

1. 治蠼螋尿瘡諸方

凡蠼螋蟲尿人影,著處便令人體患瘡,其狀如粟粒,累累一聚,瘵痛。身中忽有處,燥痛如芒刺,蟲所螫後,細癗癗作聚,如茱萸子狀也,四邊赤,中央有白膿,亦令人皮內急,舉體惡寒壯熱,劇者連起遍腰脅胸前。治之法,初得,摩犀角塗之,止其毒,治如火丹法。曾有人得此疾,經五六日,覺心悶,不住以他法治,皆不能愈,忽有人教云畫地作蠼螋形,以刀子取畫蠼螋腹中土,就其中以唾和成泥,塗於瘡上,再塗即愈。天下萬物相感,莫曉其由矣。

治蠼螋尿方。

上以羖羊髭燒灰,以臘月豬脂和封之。

又方。

上以白礬滴醋於鏽生鐵上磨,並鐵鏽刮下,塗之。

又方。

槐白皮(半斤銼)

上以醋二升,浸半日洗之,日五六度瘥。

又方。

上以醋調胡粉塗之。

又方。

上搗豉封之。

又方。

上嚼大麥敷之。

又方。

上取燕巢中土,細研,以豬脂及醋調塗之妙。

又方。

上以馬鞭草熟搗以敷之,燥則易之。

又方。

上以吳茱萸東引根為末,醋調塗之。

又方。

上嚼梨葉塗之。

又方。

上搗韭汁塗之。

又方。

上以生甘草煎湯洗之。

又方。

上嚼桂心塗之。

又方。

上嚼大麻子塗之。

又方。

上取眾人尿處爛泥,塗之。

又方。

上取扁豆葉,搗汁塗之。

又方。

上燒鹿角為末,醋調塗之。

又方。

上燒故蒲席為灰,油調塗之,煮汁洗亦佳。

治蠼螋瘡,浸淫多年不瘥方。

上取秋間樹上豬牙皂莢,炙令脂出,熱塗之。

又方。

上以赤小豆末,用酒和塗之。

又方。

上用鹽二斤(一斤),以熱湯二升相和,用綿浸,拓於瘡上。

又方。

上取楝枝皮燒為灰,以豬脂和塗之。

白話文:

耳夾子蟲(蠼螋)的尿液沾到人身上,會導致皮膚患瘡,瘡瘍如小米粒大小,密密麻麻地聚集在一起,又癢又痛。有時身上會突然出現乾燥疼痛,像芒刺在扎一樣的感覺。被蟲咬後,會出現細小的紅腫,聚集成像茱萸一樣大小的疹子,周圍發紅,中央有白色膿液,還會讓人皮膚緊繃,全身惡寒發熱,嚴重者疼痛會蔓延到腰、脅、胸前。

治療方法:初期可用犀牛角磨成粉末塗抹,止住毒性,治療方法如同治療火丹。曾有人患此病五六天,感到心悶,用其他方法治療都不見效。後來有人建議在地上畫一個耳夾子蟲的形狀,用刀子刮取畫出的耳夾子蟲腹部之處的泥土,與唾液混合成泥,塗在患處,塗抹兩次便痊癒了。天下萬物之間的感應,實在難以理解。

以下是一些治療耳夾子蟲尿液引起的瘡瘍的方子:

  1. 將公山羊的鬍鬚燒成灰,與臘月豬油混合,塗敷患處。

  2. 將白礬用醋滴在生鏽的鐵器上磨擦,刮下鐵鏽塗抹患處。

  3. 將半斤槐樹白皮切碎,用兩升醋浸泡半日,每天洗五到六次,直到痊癒。

  4. 用醋調和胡粉塗抹患處。

  5. 將黃豆搗碎敷在患處。

  6. 將大麥咀嚼後敷在患處。

  7. 取燕窩裡的泥土研磨細膩,用豬油和醋調和後塗抹,效果很好。

  8. 將馬鞭草搗碎後敷在患處,乾燥後更換。

  9. 將吳茱萸的根莖研磨成粉末,用醋調和後塗抹。

  10. 將梨葉咀嚼後塗抹患處。

  11. 將韭菜榨汁塗抹患處。

  12. 用生甘草煎水清洗患處。

  13. 將桂樹樹心咀嚼後塗抹患處。

  14. 將大麻子咀嚼後塗抹患處。

  15. 將多人尿濕的爛泥塗抹患處。

  16. 將扁豆葉搗碎取汁塗抹患處。

  17. 將鹿角燒成灰,用醋調和後塗抹患處。

  18. 將舊蒲草席燒成灰,用油調和後塗抹,或用煮沸的汁液清洗患處效果也很好。

以下是一些治療多年未癒的耳夾子蟲瘡的方子:

  1. 秋天採摘樹上的豬牙皂莢,烘烤至出油,趁熱塗抹患處。

  2. 將赤小豆研磨成粉末,用酒調和後塗抹患處。

  3. 將兩斤鹽(或一斤)用兩升熱水溶解,用棉花浸濕後,敷在患處。

  4. 將楝樹枝皮燒成灰,用豬油調和後塗抹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