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五 (19)
卷第五十五 (19)
1. 水黃證候
水黃者,身面青黃,腳膝浮腫,心腹脹滿,上氣煩悶,語聲不出。烙關元穴、伏兔穴、下管穴、足三里二穴、承山二穴、百會穴及背心。
治水黃方。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甘遂(一錢煨,令微黃)
上件藥,搗碎,都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分為二服,如人行五十里再服,得利即住服。
白話文:
水黃證候的患者,面色呈現青黃色,腳踝膝蓋浮腫,腹部脹滿,胸悶氣短,說話聲音微弱。治療方法是針灸關元穴、伏兔穴、下關穴、足三里穴(兩穴)、承山穴(兩穴)、百會穴以及背部心俞穴。
治療水黃的處方:
川大黃(半兩,切碎,微炒),甘遂(一錢,煨制至微黃)。
將以上藥物搗碎,加一大杯水煎煮至六分,過濾去渣。分兩次服用,每次服用後需像步行五十里路那樣活動後再服用下一次,如果已經排尿通暢,就停止服用。
2. 蛇黃證候
蛇黃者,腰背反張,口苦舌縮,嚼衣裳,伏地似隱,不多言語,難蓋衣被,少開眼目,或時叫喚,心神不定。烙前心、背心、足陽明二穴及氣海穴。
治蛇黃,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沙參(一兩去蘆頭),秦艽(半兩去苗),茵陳(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蛇黃證候是指患者腰背反弓,嘴巴苦澀、舌頭縮短,啃咬衣物,伏地蜷縮,話很少,難以蓋上衣被,眼睛很少睜開,有時會哭喊,精神狀態不穩定。治療方法是用烙鐵灸刺前胸、後背、足陽明經穴以及氣海穴。
治療蛇黃的藥方是羚羊角散方,藥材包括:羚羊角屑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沙參一兩(去蘆頭)、秦艽半兩(去苗)、茵陳半兩、炙微赤甘草半兩(切碎)。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水煎煮至六分,去除藥渣後,溫服,不限時間。
3. 牛黃證候
牛黃者,舌如蠟色,口作噍,不多言語,或如牛吼。若眼目頭面未變,作深黃色者可治;如舌上及身體黃黑色者,難療。烙承漿穴、脾俞二穴及後心。
治牛黃,犀角散方。
犀角屑(半兩),牛黃(一分細研),麝香(一分細研),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梔子仁(一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牛黃、麝香同研,令勻。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一錢。
白話文:
牛黃證候:
患者舌頭像蠟一樣顏色,嘴巴張開發出聲音,話不多,或者像牛一樣吼叫。如果眼睛、臉部沒有變色,呈現深黃色,是可以治療的;如果舌頭上和身體呈現黃黑色,則很難治療。可以用烙法治療承漿穴、脾俞穴和後心穴。
治療牛黃,使用犀角散方。
藥方成分:犀角屑半兩、牛黃一分(研成細末)、麝香一分(研成細末)、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梔子仁一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再將牛黃和麝香一起研磨均勻。不拘時間,用溫水送服一錢。
4. 鴉黃證候
鴉黃者,十指青綠,舌上生黑點,唇口青黑,身如黃銅。烙下廉及足心、胸前當心。
治鴉黃方。
蘆根(一兩銼),生乾地黃(一兩),茵陳(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二)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鴉黃症候表現為:十指呈現青綠色,舌面上長出黑點,嘴唇和口腔呈現青黑色,全身皮膚顏色像黃銅一樣。病灶會延伸到腳底和胸口正中央。
治療鴉黃的處方:
蘆根(一兩,切碎)、生地黃(一兩)、茵陳蒿(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藥粉。每次服用三到二錢(約9-6克),用一大碗水煎煮至五分之一碗,濾去藥渣,溫服,不限時間。
5. 雞黃證候
雞黃者,遍身爪甲並青黃,多語,夢寐或見鬼神,時自言笑。烙風池二穴及鼻柱下三分、手掌後橫文三寸及足心。
治雞黃方。
生地黃(五兩切),小雌雞(一隻去毛羽、腸胃、頭足)
上件藥,都以水五升,煮至一升半,去滓。分為三服,一日服盡。
白話文:
雞黃症患者全身指甲都呈現青黃色,話很多,睡夢中常看見鬼神,有時會自己發笑。治療方法是用艾灸風池穴、鼻柱下方三指寬處、手掌後橫紋處向後三指寬處以及腳心。
治療雞黃的藥方:生地黃五兩切碎,一隻母雞(去除毛、內臟、頭和腳)。以上藥材用水五升,煮成一升半,過濾藥渣。分三次服用,一天服完。
6. 蚰蜒黃證候
蚰蜒黃者,喉中似噎,喘息不調,四肢疼悶,言語不正,水米難下。若頰內有青脈出口角,手足亂動,冷者,難治。烙手足心及口角內青脈、尖頭及胸前。
治蚰蜒黃,半夏散方。
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射干(一兩),川升麻(一兩),犀角屑(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蚰蜒黃症候表現為:喉嚨好像有東西哽住,呼吸急促不順暢,四肢疼痛沉悶,說話含糊不清,難以進食飲水。如果臉頰內有青色血管露出嘴角,手腳亂動,且身體冰冷,則預後不良,難以治療。治療方法是烙燙手腳心、嘴角內側的青色血管、以及尖端部位和胸前。
治療蚰蜒黃,可以使用半夏散。
藥方組成:半夏(一兩,用湯水洗七遍,去除黏液),射干(一兩),川升麻(一兩),犀角屑(一兩),炙甘草(半兩,炙烤至微紅,切碎)。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藥粉。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中盞(約150毫升),加生薑半塊,煎煮至六分(約90毫升),去渣,溫服,不拘時服。
7. 三十六種黃點烙應用俞穴處
肝俞二穴,在背第九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半。
心俞二穴:在背第五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半。
脾俞二穴:在背第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半。
肺俞二穴:在背第三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半。
腎俞二穴:在背第十四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半。
膽俞二穴:在背第十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半。
小腸俞二穴:在背第十八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半。
胃俞二穴:在背第十二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半。
大腸俞二穴:在背第十六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半。
膀胱俞二穴;在背第十九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半。
風門二穴:在背第二椎下兩傍,相去一寸半。
接脊一穴:在背當中心。
百會一穴:在頂當心。
天窗一穴:在鼻直上入髮際二寸。
明堂一穴: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
神庭一穴:在鼻直上入髮際五分。
風府一穴: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宛宛中。
風池一穴:在項後髮際陷中。
玉枕二穴:在胳卻後七分半,俠腦戶傍一寸三分,入發三寸。
承漿一穴:在頤前唇稜下宛宛中。
太陽二穴:在眉外五分。
鳩尾一穴:在臆前巨骨下五分。
巨闕一穴:在鳩尾下一寸。
上管一穴:在巨闕下一寸,去巨骨三寸。
中管一穴:在上管下一寸。
下管一穴:在中管下二寸。
胃管一穴:在鳩尾下四寸。
陰都二穴:在胃管兩傍,各一寸半。
章門二穴:在腹大橫文外,直臍季肋端。
手太陽二穴:在手大指曲文頭。
手陽明二穴:在手少指,虎口曲文頭。
勞宮二穴:在兩手掌心動脈是。
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腳外廉陷者宛宛中。
上廉二穴:在足三里下三寸,兩筋兩骨罅陷者宛宛中。
下廉二穴:在足上廉下三寸,兩筋兩骨罅陷中宛宛中。
承山二穴:在足銳腨腸下,分肉間陷中。
絕骨二穴:在足內踝上三寸。
足陽明二穴:在足大拇趾岐後二寸。
太衝二穴: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骨罅間陷者中。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取之。
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
丹田一穴:在臍下二寸。
關元一穴:在臍下三寸。
曲骨一穴:在臍下橫骨上。
魂舍二穴:在臍下兩傍,各相去一寸半。
玉泉穴:在臍下四寸。
白話文:
三十六種黃點烙應用俞穴處說明:
此處列出三十六個穴位,可用於黃點烙法。每個穴位的位置描述如下:
肝俞:在背部第九節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離中線一寸半。
心俞:在背部第五節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離中線一寸半。
脾俞:在背部第十一節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離中線一寸半。
肺俞:在背部第三節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離中線一寸半。
腎俞:在背部第十四節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離中線一寸半。
膽俞:在背部第十節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離中線一寸半。
小腸俞:在背部第十八節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離中線一寸半。
胃俞:在背部第十二節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離中線一寸半。
大腸俞:在背部第十六節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離中線一寸半。
膀胱俞:在背部第十九節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離中線一寸半。
風門:在背部第二節胸椎棘突下,左右各偏離中線一寸半。
接脊:在背部脊柱正中線上。
百會:在頭頂正中。
天窗:在鼻根上方,向上沿髮際線二寸處。
明堂:在鼻根上方,向上沿髮際線一寸處。
神庭:在鼻根上方,向上沿髮際線五分處。
風府:在後頸部,髮際線內一寸,枕骨下正中凹陷處。
風池:在後頸部,髮際線與肌肉交界處凹陷處。
玉枕:在枕骨下方,耳後七分半處,距腦戶(顱骨後下方)旁一寸三分,向上入髮際三寸。
承漿:在下巴中央,下唇正中下方凹陷處。
太陽:在眉毛外側端,向外五分處。
鳩尾:在胸骨下端,劍突下五分處。
巨闕:在鳩尾下,劍突下約一寸處。
上脘:在巨闕下,約一寸,距胸骨約三寸處。
中脘:在上脘下一寸處。
下脘:在中脘下二寸處。
胃管:在鳩尾下四寸處。
陰都:在胃管左右各偏離中線一寸半處。
章門:在腹部,大橫紋(肋骨下緣)外側,與臍和肋骨下緣連線的中點處。
手太陽:在拇指末節橈側(靠近食指側)指關節的皺紋處。
手陽明:在小指末節尺側(靠近無名指側)指關節的皺紋處。
勞宮:在手掌心,正中央。
足三里:在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上廉:在足三里下三寸,脛骨外側,肌肉與脛骨之間凹陷處。
下廉:在上廉下三寸,脛骨外側,肌肉與脛骨之間凹陷處。
承山:在小腿後側,腓腸肌兩頭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絕骨:在內踝上方三寸處。
足陽明:在大拇趾趾骨間關節後方二寸處。
太衝:在大拇趾本節(第一跖趾關節)後方二寸,第一、二跖骨之間凹陷處。
伏兔:在膝蓋上方六寸,股外側肌隆起處。
氣海:在肚臍下約一寸處。
丹田:在肚臍下約二寸處。
關元:在肚臍下約三寸處。
曲骨:在肚臍下,恥骨聯合上方。
魂舍:在肚臍左右各偏離中線一寸半處。
玉泉:在肚臍下約四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