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五 (1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十五 (17)

1. 髓黃證候

髓黃者,身體赤黃,四肢不舉,肌肉戰掉,鼻中出血,兩腳疼悶,一手專安額上,身不壯熱,愛冷處臥。烙下廉二穴、百會穴、肺俞二穴、接脊穴、絕骨二穴。

治髓黃,地骨皮散方。

地骨皮(一兩),柴胡(一兩去苗),人參〔二(一)兩去蘆頭〕,羚羊角屑(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黃汁半合,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髓黃證候是指患者皮膚呈現赤黃色,四肢無力無法抬舉,肌肉不停顫抖,鼻子出血,雙腳感到疼痛和脹悶,喜歡將一隻手放在額頭上,身體不發熱反而怕冷,喜歡在涼爽的地方臥床休息。治療方法是灸烙廉泉穴、百會穴、肺俞穴、膈俞穴(接脊穴應為膈俞穴)、絕骨穴等穴位。

治療髓黃的藥方為地骨皮散:地骨皮、柴胡(去苗)、人參(去蘆頭)、羚羊角屑、甘草(炙微赤,切碎)各一兩。將藥物搗碎過篩,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約半杯煎至五分之一,去渣後,加入生地黃汁半杯,溫服,不拘時辰。

2. 房黃證候

房黃者,眼赤身黃,骨髓煩疼,頭目昏痛,多饒睡臥,體虛無力,夜多夢泄,神思不安,腰腳痠疼,小便黃赤。烙腎俞二穴、膀胱俞二穴、足三里二穴、關元穴、氣海穴。

治房黃,鹿茸散方。

鹿茸(一兩去毛,塗酥,微炙),熟乾地黃(一兩),山茱萸(一兩),五味子(一兩),黃耆(一兩銼),牡蠣(一兩燒為粉)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二錢。

白話文:

房黃症候是指眼睛紅腫、皮膚發黃、骨髓痠痛煩悶、頭昏眼花、嗜睡乏力、夜間多夢遺精、精神不安、腰腿痠痛、小便顏色黃赤。治療方法為針灸腎俞穴、膀胱俞穴、足三里穴、關元穴、氣海穴各兩穴。

治療房黃的藥方是鹿茸散。藥方組成:鹿茸一兩(去毛,塗酥,微炙),熟地黃一兩,山茱萸一兩,五味子一兩,黃耆一兩(切碎),牡蠣一兩(燒成粉末)。將所有藥材磨成細粉。不限時間,每次用溫酒送服兩錢。

3. 血黃證候

血黃者,頭痛心悶,眼運欲倒,胸膈熱壅,鼻衄不止,咽喉乾燥,舌上生瘡。若身熱如火,頭面腫者,難治。烙心俞二穴、百會穴、足陽明二穴、下廉二穴及手足心。

治血黃,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一兩),黃芩(一兩),梔子仁(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川升麻(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黃汁半合,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血黃證候是指患者出現頭痛、心悶、眼睛發脹想翻白眼、胸膈部熱氣鬱結、鼻血不止、咽喉乾燥、舌頭上長瘡等症狀。如果同時伴有全身發熱像著火一樣,頭面部腫脹,則預後較差,治療困難。治療方法可用烙法灸刺心俞穴、百會穴、足陽明經穴位(具體穴位未明示,需根據脈象和病情而定)、下廉穴以及手足心。

治療血黃的藥方是羚羊角散。藥方組成:羚羊角屑、黃芩、梔子仁、麥門冬(去心)、川升麻、炙甘草各一兩(除甘草半兩)。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煎至五分,去渣後加入半合生地黃汁,溫服,不拘服藥時間。

4. 憂黃證候

憂黃者,面色青黃,手足痛疼,多吐涎沫,咳嗽不止,兼吐膿血,肌膚消瘦,行步欲倒,狀同勞黃。烙背心,次烙膽俞二穴、心俞二穴,

治憂黃,秦艽散方。

秦艽(一兩去苗),柴胡(一兩去苗),鱉甲(一兩塗醋,炙微黃,去裙襴),黃耆(半兩銼),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黃芩(半兩),犀角屑(半兩),甘草(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黃汁一合,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憂鬱黃疸患者面色青黃,手腳疼痛,經常吐出唾沫,咳嗽不止,甚至吐出膿血,身體消瘦,走路搖搖晃晃,症狀類似於勞累引起的黃疸。治療方法是灸灼背部心臟部位,然後灸灼膽俞穴和心俞穴。

治療憂鬱黃疸,可以使用秦艽散。

秦艽(一兩,去除苗莖)、柴胡(一兩,去除苗莖)、鱉甲(一兩,塗上醋炙烤至微黃,去除裙邊)、黃耆(半兩,切碎)、杏仁(半兩,用溫水浸泡,去除皮尖和雙仁,用麩皮炒至微黃)、黃芩(半兩)、犀角屑(半兩)、甘草(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藥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水煎煮至五分之一,過濾藥渣,加入一合生地黃汁,不限時間溫服。

5. 驚黃證候

驚黃者,面色青黃,心多驚悸,口舌乾燥,不肯眠臥,臥即多言語、狂亂,身體壯熱。烙風池二穴,後烙天窗穴、心俞二穴。

治驚黃,犀角散方。

犀角屑(半兩),白蘚皮(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沙參(半兩去蘆頭),茵陳(半兩),川升麻(半兩),川朴硝(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驚黃症候的病人,臉色青黃,心裡常常驚悸,口乾舌燥,不肯睡覺,即使躺下也說個不停,甚至狂躁不安,身體發熱。治療方法是用烙鐵灼燒風池穴兩個,然後再灼燒天窗穴和心俞穴各兩個。

治療驚黃,可用犀角散方。

藥方成分:犀角屑、白蘚皮、麥門冬(去心)、沙參(去蘆頭)、茵陳、川升麻、川朴硝、甘草(炙微赤,切碎),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的水煎煮至六分,過濾藥渣,溫服,不限時間。

6. 花黃證候

花黃者,面色似紅花,頭目疼重,寒熱如瘧,恆多腳冷,早起即輕,午後發重,進退不定,狀同神祟。烙百會穴、手陽明二穴、關元穴、足陽明二穴。

治花黃,知母散方。

知母(一兩),地骨皮(一兩),柴胡(一兩去苗),石膏(一兩),梔子仁(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黃汁一合,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花黃證候是指患者臉色像紅花一樣,頭痛頭昏沉重,發熱畏寒像瘧疾一樣反覆發作,經常手腳冰冷,早晨症狀較輕,下午加重,病情時好時壞,症狀看起來像是神靈作祟。治療方法是灸百會穴、手陽明經穴(指大椎、合谷穴)、關元穴、足陽明經穴(指足三里、上巨虛穴)。

治療花黃,使用知母散。

處方:知母一兩、地骨皮一兩、柴胡(去苗)一兩、石膏一兩、梔子仁一兩。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水煎至五分,濾渣後加入一合生地黃汁,溫服,不拘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