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五 (1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十五 (16)

1. 氣黃證候

氣黃者,上氣心悶,腹肋脹痛,兩腳冷疼,睡臥不安,小便淋澀,狀似脾黃。烙氣海穴、肺俞二穴、足陽明二穴。

治氣黃方。

苦葫蘆子仁(一兩微炒)

上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一錢,以得吐為度。

白話文:

氣黃症狀表現為:上腹部氣悶,心口憋悶,腹部兩肋脹痛,雙腳冰冷疼痛,睡眠不安穩,小便排尿困難,症狀類似於脾臟濕熱引起的黃疸。治療方法是灸刺氣海穴、肺俞穴和足陽明經上的穴位。

治療氣黃的處方:

苦葫蘆子仁(一兩,微炒後研磨成細粉)

用法:不限時間,用溫水調服一錢(約3克),直到催吐為止。

2. 熅黃證候

熅黃者,頭痛口苦,舌根乾黑,喘息不調,鼻中血出,心神煩亂,作悵望之聲,小便赤色如紅花汁。若眼不能開者,難治。烙耳尖上五分及耳前五分、頭兩角太陽穴、百會穴、玉枕、心俞二穴、足陽明二穴及手足心。

治熅黃,生地黃散方。

生乾地黃(一兩),犀角屑(一分),黃芩(一分),竹茹(一分),麥門冬(一分去心)

上件藥,搗篩為散。以水二大盞,煎至一大盞,去滓,分為二服,如人行五里再服。

白話文:

熅黃症候的患者,會出現頭痛、口苦、舌根乾燥發黑、呼吸急促不順、流鼻血、心神煩躁不安,並發出唉聲嘆氣的聲音,小便顏色像紅花汁一樣鮮紅。如果眼睛睜不開,則難以治療。治療方法是用烙針灸刺耳尖上緣0.5寸、耳前0.5寸、頭部兩側太陽穴、百會穴、玉枕穴、心俞穴(兩穴)、足陽明穴(兩穴)以及手足心。

治療熅黃,可用生地黃散:

生地黃一兩、犀角屑一分、黃芩一分、竹茹一分、麥門冬(去心)一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兩大杯水煎煮至一大杯,過濾掉藥渣,分兩次服用,每次服完藥後,需步行約五里再服用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