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五 (15)
卷第五十五 (15)
1. 體黃證候
體黃者,身黃面赤,腳膝疼悶,身上不熱,心中煩躁,腹中微微有氣,飲食或進或退,好蓋衣被,又欲冷處睡臥,烙百會、背心及心下一寸至二寸、三寸、四寸、五寸。
治體黃,宜用蒴藋湯浴之方。
蒴藋(半斤),柳枝(半斤),桃枝(半斤),黃櫨木(五兩)
上件藥,細銼,以水三斗。煎至二斗,去滓,入白礬末一兩,攪,令勻。溫溫浴之。
白話文:
體黃證候:患者皮膚發黃,臉色發紅,腳膝關節疼痛沉悶,身體不發熱,心裡煩躁不安,腹部隱隱作痛,食慾時好時壞,喜歡蓋被子,又想在涼快的地方睡覺,需要灸百會穴、背部以及心窩下1到5寸的位置。
治療體黃,宜用蒴藋湯沐浴。
藥方:蒴藋半斤、柳枝半斤、桃枝半斤、黃櫨木五兩。將以上藥材切碎,加水三斗煎煮至二斗,過濾掉藥渣,加入白礬末一兩,攪拌均勻,溫水沐浴。
2. 勞黃證候
勞黃者,四肢無力,骨節煩疼,或時吐逆,不能下食,鼻中乾燥,身熱疼悶,漸覺羸瘦,寒熱不定。若喘息氣粗者,難治。烙心俞二穴、玉枕穴、章門二穴、百會勞宮二穴、曲骨穴。
治勞黃,柴胡散方。
柴胡(一兩去苗),茵陳(半兩),犀角屑(半兩),麥門冬(一兩去心),鱉甲(二兩塗醋,炙微黃,去裙襴),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勞黃症狀表現為:四肢無力,骨骼關節疼痛,有時嘔吐,吃不下東西,鼻子乾燥,身體發熱胸悶,逐漸消瘦,寒熱反覆無常。如果還伴有呼吸急促、氣喘,則較難治療。可針灸勞宮、心俞、玉枕、章門、百會及曲骨穴位。
治療勞黃,可用柴胡散:柴胡(去除莖葉,一兩)、茵陳(半兩)、犀角屑(半兩)、麥門冬(去除心,一兩)、鱉甲(塗醋炙烤至微黃,去除邊緣,二兩)、甘草(炙烤至微赤,切碎,半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約半碗水煎至六分,過濾掉藥渣,溫服,不限時間。
3. 脊禁黃證候
脊禁黃者,腰背急硬,口噤不言,喘息氣粗,眼中出血,心神恍惚,狀如中風。烙百會、心俞二穴、上管穴、肝俞二穴、承漿穴、魂舍二穴、氣海穴、下廉二穴、絕骨二穴、次烙鼻柱及大椎骨上。
治脊禁黃,獨活散方。
獨活(一兩),麻黃(一兩去根節),犀角屑(半兩),秦艽(半兩去苗),桑根白皮(半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脊禁黃症候是指患者腰背僵硬疼痛,張口困難無法言語,呼吸急促喘息,眼睛出血,神志不清,症狀類似中風。治療方法是用艾灸百會穴、心俞穴(兩穴)、上脘穴、肝俞穴(兩穴)、承漿穴、魂門穴(兩穴)、氣海穴、下廉穴(兩穴)、絕骨穴(兩穴),並艾灸鼻柱和頸椎大椎穴上方。
治療脊禁黃,可以使用獨活散。
獨活散的藥方為:獨活一兩、麻黃(去根節)一兩、犀角屑半兩、秦艽(去苗)半兩、桑根白皮(銼碎)半兩、炙甘草(微炙至赤色,銼碎)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藥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水煎煮至六分,過濾藥渣,溫服,不限服用時間。
4. 食黃證候
食黃者,聞食氣吐逆,心腹脹滿,身體疼痛,喘息氣粗,食飲不下,或時虛汗,腸中結燥,亦似心黃,夢見神鬼。烙章門二穴、關元穴、脾俞二穴、上管穴、中管穴。
治食黃,腹中結燥,茅根散方。
茅根(一兩銼),甘草(一分炙微赤,銼),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篩為散。分為五服,每服,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如人行五七里再服,以利為度。
又方
商陸(一兩),栝蔞根(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蔥白湯調下一錢。
白話文:
食黃症狀:患者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嘔吐,心腹脹滿,全身疼痛,呼吸急促,吃不下東西,有時會出虛汗,腸胃乾燥,臉色也像黃疸一樣發黃,還會做惡夢,夢到神鬼。治療方法是用烙鐵灸刺章門穴(兩個)、關元穴、脾俞穴(兩個)、上脘穴、中脘穴。
治療食黃,腹部乾燥的方子:茅根散
配方:茅根(一兩,切碎)、炙甘草(一分,微炒至赤色,切碎)、川大黃(一兩,切碎,微炒)。
用法: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分成五份,每次取一份,用一大碗水煎至五分之一,去渣,溫服。服藥後步行五七里再服用,直到大便通暢為止。
另一個方子:
配方:商陸(一兩)、栝蔞根(一兩)。
用法: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不限時間,用蔥白水調服一錢。
5. 火黃證候
火黃者,遍身如火色,兩腋下有赤點子,狀如粟米或如麥麩。其點子紫色多,黑色少者,可治;黑色多,紫色少者,難治。烙百會穴、天窗穴及背脊兩傍。
治火黃方。
上,取生栝蔞根,搗絞取汁。不計時候,服半中盞。
白話文:
火黃症候是指全身皮膚呈現火紅色,腋下出現紅色小點,狀似小米或麥麩。這些小點多為紫色,少數黑色者,預後較好;若黑色小點多,紫色小點少,則預後較差。治療方法包括灸燒百會穴、天窗穴及背部兩側。
治療火黃的處方:取鮮栝樓根搗碎絞汁,不拘時服,每次半小杯。
6. 陰黃證候
陰黃者,身如熟杏,愛向暗臥,不欲聞人言語,四肢不收,頭旋目痛,上氣痰飲,心腹脹滿,面色青黃,腳膝浮腫,小便不利。烙腎俞二穴、氣海穴、胃管穴、陰都二穴。
治陰黃,秦艽散方。
秦艽(一兩去苗),旋覆花(半兩),赤茯苓(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牛乳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陰黃證候:患者皮膚顏色像熟透的杏子,喜歡躲在暗處睡覺,不願與人說話,四肢沒有力氣,頭暈目痛,胸悶痰多,心腹部脹滿,臉色青黃,腳踝膝蓋浮腫,小便不利。治療方法是用灸法灸刺腎俞穴、氣海穴、胃脘穴、陰都穴。
治療陰黃的藥方是秦艽散:秦艽(一兩,去苗)、旋覆花(半兩)、赤茯苓(半半)、甘草(半兩,炙微赤後切碎)。將以上藥物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牛奶煎煮至六分,濾去藥渣,溫服,不拘時間。